明清秦腔传统曲目抄本汇编:2卷 9787546809113

明清秦腔传统曲目抄本汇编:2卷 97875468091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善忠 著
图书标签:
  • 秦腔
  • 戏曲
  • 传统曲目
  • 明清
  • 抄本
  • 汇编
  • 地方戏
  • 戏曲史
  • 文化艺术
  • 戏曲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6809113
商品编码:2972983981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明清秦腔传统曲目抄本汇编:2卷 作者 顾善忠
定价 38.00元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ISBN 9787546809113 出版日期 2016-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该丛书从全国秦腔戏班社捐献的“老箱底”积存和出资抢录的舞台絶本中选取了128部秦腔曲目,其中许多为甘肃的孤本,特别是明末清初所抄的一些曲目,内容纷繁,题材广泛,几乎囊括了甘肃早期秦腔剧的初级形态与舞台演出的曲目原貌,既能让人体验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趣、审美思想和价值观念,触摸时代的足音,又能让人了解秦腔剧在甘肃乃至全国传播的全貌。


   作者简介

顾善忠,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馆员,已完成*、省部级课题5项。出版专著《艺术资源元数据与实例分析》。在《艺术百家》等学术刊物和《中国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文章20多篇。


   目录
目录

   编辑推荐

★《明清秦腔传统曲目抄本汇编》整套丛书选用高品质封面和内文纸印刷,精心编排校对,值得收藏。

★《明清秦腔传统曲目抄本汇编》这套丛书的编写集结了甘肃省文化研究所许多专家、学者,如金行健、李嘉澍、扈启贤、郝相礼等,可谓是各位前辈学者的沥血之作。
★该套丛书的编写秉持着“稀、缺、精”的原则,主要选择了三种抄本上的曲目。

★《明清秦腔传统曲目抄本汇编》这套丛书中所涉及的戏曲数量非常多,所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
★《明清秦腔传统曲目抄本汇编》丛书是甘肃省历*大规模的秦腔曲目整理,不但抢救了一大批存在于民间和孤本古籍中没有得到较好保护的秦腔曲目,而且秦腔曲目中所呈现的景物资源、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等文化生态,为后人研究中国史和民俗史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文摘




   序言

《明清秦腔传统曲目抄本汇编: 2卷》 内容梗概: 《明清秦腔传统曲目抄本汇编》共分为两卷,是一部系统梳理、汇集并加以整理的明清时期秦腔传统曲目珍贵抄本集。本书旨在尽可能全面地搜罗、考订和呈现这一时期秦腔艺术发展的原生文献,为研究秦腔的历史演变、表演程式、音乐唱腔、文学特色、社会流传以及与当时其他戏曲声腔的关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原始资料。 第一卷:精选抄本与早期曲目 第一卷集中收录了具有代表性的明清早期秦腔曲目抄本。这些抄本年代跨度较大,从明代晚期直至清代中期,涵盖了秦腔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独特面貌。 珍稀抄本的呈现: 本卷精心挑选了多部现存极为稀少、价值极高的秦腔抄本。例如,一些署名模糊但内容翔实的早期抄本,它们可能是当时民间艺人、票友或戏班整理的剧目本。这些抄本的文本,往往保留了更为古朴的语言风格和更为原始的唱腔记谱(或称“宫调”标记)。通过对这些抄本的释读,可以窥见秦腔早期唱腔的结构、板式变化以及声腔特点。 早期剧目题材与故事情节: 早期秦腔剧目题材广泛,既有表现忠孝节义的传统题材,如《铡美案》、《伍子胥》等,也有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演义的作品,如《三国演义》、《杨家将》等。本卷收录的抄本,对这些故事的讲述方式、情节安排、人物塑造,都呈现出与后世秦腔剧目在细节和侧重点上的差异。例如,某些早期抄本可能更加注重叙事性,情节铺陈较为直接;而另一些则可能在唱词中蕴含更丰富的比兴和象征。 语言特色与韵律考量: 早期秦腔的语言,既有北方方言的粗犷豪放,又不乏文雅委婉的抒情之笔。本卷所辑抄本,在语言运用上,尤其值得关注。可以从中看到一些尚未完全定型的俗语、俚语,以及与当时的官话、其他地方方言相互影响的痕迹。同时,对于唱词的韵律,抄本中往往有细致的标注或内在的规律可循,这些都为研究秦腔的语音、韵脚演变提供了实证。 表演程式的初步印证: 尽管曲本本身不直接记录表演动作,但通过唱词的内容、人物的身份、以及一些零星的批注,可以间接推断出早期秦腔的一些表演程式和扮相特点。例如,某些唱段的语气、情绪的表达,可以暗示人物的性格和表演的张力;特定场合的唱词,也可能反映了当时舞台调度的基本模式。 音乐唱腔的线索: 抄本中虽然不直接提供乐谱,但很多唱词的句式、板眼标记(如“慢板”、“二六”、“流水”等),以及一些词语的音节和重音,都蕴含着唱腔的信息。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抄本,分析同一曲目在不同时期、不同抄写者笔下的细微差异,从而探究秦腔唱腔的流变。 第二卷:中期发展与剧目丰富 第二卷则重点收录了清代中期至晚期更为成熟、传播更广的秦腔曲目抄本,展示了秦腔在这一时期如何逐渐定型并走向繁荣。 剧目题材的拓展与深化: 随着秦腔的传播范围扩大和表演艺术的发展,剧目题材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除了传统的历史演义、神话传说,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市民生活、以及充满人情世故的作品开始涌现。例如,一些描写官场腐败、民生疾苦的“时事剧”,以及取材于小说、评书的“书目戏”,在这一卷的抄本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人物形象的鲜活与复杂: 这一时期的秦腔剧目,在人物塑造上愈发注重复杂性和层次感。除了脸谱化的英雄人物和奸臣恶贼,涌现出更多具有内心矛盾、情感纠葛的生动形象。抄本中的唱词,往往能够更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波动。 文学性的提升: 经过几代艺人的加工打磨,清代中期秦腔的唱词文学性普遍有所提升。本卷收录的抄本,在语言的锤炼、意境的营造、情感的抒发等方面,都有更为精妙的表现。一些唱词,不仅具有音乐的美感,也达到了较高的文学水准,可以作为研究中国戏曲文学的重要参考。 表演程式的细化与定型: 随着剧目的丰富和表演技艺的成熟,秦腔的表演程式也逐渐走向细化和定型。尽管抄本仍以文本为主,但其中蕴含的节奏感、情绪的递进、以及对特定情境的描绘,都能提示出当时表演艺术的某些特征。一些抄本中的“念白”部分,也可能包含一些舞台上的语调和节奏提示。 音乐唱腔的成熟与多样化: 清代中期是秦腔声腔体系逐渐成熟并形成多元化格局的关键时期。本卷所辑抄本,可以反映出秦腔在继承早期风格的基础上,又吸收融合了其他声腔的特点,形成了更为丰富多样的唱腔板式和旋律。通过分析不同剧目的唱词结构和韵律,可以初步了解当时秦腔音乐的发展脉络。 地域特色与传承脉络: 秦腔作为西北地区的剧种,其唱腔和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卷所辑抄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班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腔在地域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差异性,以及不同传承谱系下的细微差别。通过比对这些抄本,有助于勾勒出秦腔在不同区域的传承脉络和发展演变。 学术价值与意义: 《明清秦腔传统曲目抄本汇编》的出版,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 丰富了秦腔研究的原始资料: 长期以来,关于明清秦腔的研究,受到原始文献稀缺的制约。本书的出版,将大量散佚、未曾公开的珍贵抄本汇集一堂,为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料,极大地拓宽了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2. 填补了历史研究的空白: 通过对这些抄本的系统梳理和整理,可以更准确地勾勒出明清时期秦腔从发轫、发展到成熟的完整轨迹,填补了秦腔历史研究中的诸多空白。 3. 推动了戏曲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 本书不仅对秦腔艺术本身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戏曲史、中国古代文学、民俗学、戏曲音乐学、戏曲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材料。 4. 有助于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深入研究这些传统曲目,有助于我们理解秦腔艺术的精髓,挖掘其艺术价值,为当代秦腔的创作、表演和传承,提供深厚的历史借鉴和艺术滋养。 5. 具有文献保护价值: 许多抄本年代久远,纸质脆弱,本书的出版,相当于对这些珍贵文献进行了“数字化”的保存和传播,使其得以在新时代被更广泛地关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保护意义。 总而言之,《明清秦腔传统曲目抄本汇编》是一项集文献整理、学术研究、艺术传承于一体的系统性工程,它以翔实的原始资料,深刻地揭示了明清时期秦腔艺术的丰富内涵与演变轨迹,必将对中国戏曲史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收藏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出版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它意味着对濒危的口头文学和表演艺术的抢救性保护。这套汇编的出现,无疑为后来的戏曲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资料库。我比较好奇的是,这“两卷”的划分是如何考量的?是按内容多寡,还是按剧目的题材分类?一套汇编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广度和深度上,我希望它能尽可能地涵盖秦腔流派中的主要代表作,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小圈子。如果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系统的参考工具,那么它的意义就不仅仅是一套图书,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载体。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没得说,封面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传统戏曲的抄本很感兴趣,尤其是像秦腔这种流传已久的剧种,里面的韵味和腔调,光是看着那些手写的文字,就能想象出当年舞台上的那种气势磅礴。不过,光看封面和装帧,确实无法得知具体收录了哪些经典曲目,是侧重于武戏的激昂,还是文戏的婉转,这一点让人充满了期待,也留下了一些悬念。我希望能在这套书里找到一些失传已久或者罕见的剧目,让那些古老的旋律和故事能够重现光彩。对于戏曲爱好者来说,光是收藏一套装帧精美的版本就已经很满足了,但更期待的是内页的内容能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学术价值。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命名都透露出一种庄重和严谨,这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敬畏。我个人非常喜欢研究传统文化中那些“不显眼”但却是核心的部分,而戏曲抄本恰恰就是这种核心中的核心。我期待在这两卷中,能发现一些在现代舞台上已经很少听到的老腔老调,那些或许因为不易于演唱或者被新的改编所取代的“老本子”。不过,由于我还没完全翻阅,我对这些抄本的具体收录范围、是否涉及不同地域的秦腔分支(比如陕南秦腔和关中秦腔的区别)还不得而知。这本书的价值,最终还是要看它能为我们打开多少通往过去艺术世界的窗户。

评分

我拿到这套书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纸张质感,摸起来挺舒服,而且印刷清晰,这对于阅读古籍抄本来说非常重要,毕竟字迹的清晰度直接影响阅读体验。尽管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每一页的内容,但从整体的排版来看,编者的用心是显而易见的。我特别关注的是,这种“汇编”的形式,是否对不同剧目的版本进行了考证和比较,是仅仅收录了底本,还是做了校注工作。如果能有详细的注释和背景介绍,那对于研究者来说价值会大大提升。但仅凭外观,我无法判断其中是否包含了对这些传统曲目在不同历史时期流变的研究,这一点是我最为好奇也最为期待深入探究的部分。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戏曲研究者来说,更多的是带着一种寻根问祖的心态来接触这类传统文化遗产。我希望这套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文本罗列,而是能通过这些抄本,让我窥见当年民间艺人是如何理解和演绎这些故事的。想象一下,几百年前的秦腔艺人,他们手抄的这些唱词,该是伴随着多少次的排练和演出才最终定稿的?这些抄本本身就是活的历史。当然,仅从外在来看,我只能猜测这汇编里肯定包含了大量的唱段和板式,但它们是按照剧目、流派还是时间线索来组织的,我还在摸索中。如果能有一个清晰的目录指引,那就更好了,这样我就可以直奔我感兴趣的那些经典桥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