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经学卮言(外三种)
定价:39.00元
作者:孔广森 撰、张诒三 点校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1011250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经学卮言》是清代学者孔广森四部经学著作的合集,包括《经学卮言》六卷、《礼学卮言》六卷、《诗声类》十二卷、《诗声分例》一卷。其中,《经学卮言》是孔氏研读《周易》、《尚书》、《诗经》、《尔雅》、《论语》、《孟子》、《左传》等经籍的学术札记;《礼学卮言》是孔氏研读《周礼》、《仪礼》、《礼记》的学术札记;《诗声类》、《诗声分例》是孔氏厘定《毛诗》音韵方面的学术札记。此次整理,所用底本为《顨轩孔氏所著书》本,校本有《皇清经解》本、《指海丛书》本等。
目录
整理说明…………………………………………1
经学卮言卷一 易………………………………1
经学卮言卷二 书………………………………25
经学卮言卷三 诗、尔雅………………………54
经学卮言卷四 论语……………………………84
经学卮言卷五 孟子……………………………97
经学卮言卷六 春秋左氏传……………………110
礼学卮言卷一……………………………………131
礼学卮言卷二……………………………………153
礼学卮言卷三 周礼杂义………………………175
礼学卮言卷四 仪礼杂义………………………192
礼学卮言卷五 小戴礼记杂义…………………205
礼学卮言卷六 周礼郑氏注……………………218
诗声类卷一 阳声一……………………………235
诗声类卷二 阳声二……………………………242
诗声类卷三 阳声三……………………………252
诗声类卷四 阳声四……………………………259
诗声类卷五 阳声五……………………………267
诗声类卷六 阳声六……………………………279
诗声类卷七 阴声一……………………………281
诗声类卷八 阴声二……………………………286
诗声类卷九 阴声三……………………………295
诗声类卷十 阴声四……………………………306
诗声类卷十一 阴声五…………………………311
诗声类卷十二 阴声六…………………………337
诗声分例…………………………………………343
附录………………………………………………387
清史稿孔广森传………………………………387
孔广森传(阮元)……………………………389
仪郑堂记(姚鼐)……………………………390
重刻诗声类序…………………………………391
诗声类前言(周祖谟)………………………393
经学卮言提要(王耐刚)……………………396
礼学卮言提要(杜以恒)……………………397
诗声类提要(张诒三)………………………398
作者介绍
孔广森(1752—1786),字众仲,一字撝约,号顨轩,堂名仪郑,以希追踪郑玄。山东曲阜人,孔子第七十代孙。主要著述有《大戴礼记补注》、《春秋公羊经传通义》、《经学卮言》、《礼学卮言》、《诗声类》、《诗声分例》等。
张诒三,生于1965年,山东菏泽人,文学博士,现为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文摘
序言
初读此书,我立刻被它那种旁征博引、汪洋恣肆的论述风格所吸引。作者的学识显然是极其渊博的,他似乎总能在最关键的地方引出一段看似不相干却又切中要害的古籍原文或前贤论断,使得整个论述的逻辑链条绵密而富有张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被引用的典故,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阅读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著作时才会有的体验。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追求面面俱到、四平八稳,反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深夜茶余饭后的娓娓道来,充满了个人见解和独到的洞察力。尤其是在对一些历来争议较大的经义进行辨析时,作者的处理方式相当老辣,不急于下定论,而是层层剥茧,将不同的解读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留给读者极大的思考空间。这种开放式的探讨,远比直接灌输结论来得更有启发性。
评分从整体的结构布局来看,作者的编排思路极具匠心,显示出极强的结构意识。全书的章节安排并非简单地按时间或篇目顺序堆砌,而是根据义理的内在联系进行逻辑梳理和层层递进。前期的基础概念铺垫扎实有力,为后期的复杂辨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涉及到几种不同学派观点相互交织和矛盾的部分,作者的处理堪称教科书级别,他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并列,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辨析框架,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观点之间的思想张力点在哪里,以及最终是如何通过历史的筛选形成了主流的看法的。这种系统性思考的成果,让这部著作超越了普通的学术论文集,成为了一部体系相对完整的思想综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学术史有所涉猎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对“义理”的深入挖掘,而非仅仅停留在“训诂”的层面。许多当代学者在处理古代典籍时,往往过于拘泥于文字考证的精确性,而忽略了背后所承载的那个时代特有的思想脉络与伦理关怀。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他能够在精准把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这些经义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被理解、被阐释,并最终影响了士人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结构。这种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细致考察相结合的笔法,使得全书的论述既有坚实的学术基础,又不失思想史的广阔格局。读起来,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入了一条时间隧道,亲眼见证了儒家思想的活泼演变过程,而不是面对一堆僵化的教条。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是比较高的,它毫不避讳地使用了大量古典的术语和晦涩的句式,对于初涉经学领域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这绝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翻翻、轻松消遣的读物。然而,正因为这份“不妥协”,才保证了其学术的纯粹性和深度。我建议有志于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朋友,最好能将其视为一本案头必备的工具书,随时可以查阅和印证自己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借助一些辅助性的工具书来对照理解,但这恰恰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与古代的智慧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这种“磨砺心智”的阅读体验,恰恰是许多浮躁的快餐式读物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中华书局出品的古籍系列总是带着一股子沉稳的书卷气。拿到手时,那种纸张的质感,微微泛黄,摸上去细腻又不失韧性,仿佛能透过指尖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装帧的线条简洁有力,书名烫金的处理低调却又不失格调,完美契合了“经学”二字所蕴含的厚重感。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开本的尺寸,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捧在手中阅读,都显得恰到好处,不至于过大显得笨重,也不至于太小而显得局促。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尊重,是现在很多出版物身上已经不太常见的了。翻开内页,排版疏密得当,字体的选择也十分古典雅致,正文和注释之间的区隔清晰明了,即便是面对较为艰深的古籍内容,也能保持阅读的舒适度。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也更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宝藏。这本书的实体呈现,足以让任何一个热爱传统文化和精美书籍的读者感到满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