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卮言(外三种) 中华书局

经学卮言(外三种) 中华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孔广森 撰,张诒三 点校 著
图书标签:
  • 经学
  • 注疏
  • 古代文献
  • 中华书局
  • 四书
  • 经典
  • 文化
  • 历史
  • 学术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5030
商品编码:2973084727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经学卮言(外三种)

定价:39.00元

作者:孔广森 撰、张诒三 点校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1011250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经学卮言》是清代学者孔广森四部经学著作的合集,包括《经学卮言》六卷、《礼学卮言》六卷、《诗声类》十二卷、《诗声分例》一卷。其中,《经学卮言》是孔氏研读《周易》、《尚书》、《诗经》、《尔雅》、《论语》、《孟子》、《左传》等经籍的学术札记;《礼学卮言》是孔氏研读《周礼》、《仪礼》、《礼记》的学术札记;《诗声类》、《诗声分例》是孔氏厘定《毛诗》音韵方面的学术札记。此次整理,所用底本为《顨轩孔氏所著书》本,校本有《皇清经解》本、《指海丛书》本等。

目录


整理说明…………………………………………1

经学卮言卷一 易………………………………1

经学卮言卷二 书………………………………25

经学卮言卷三 诗、尔雅………………………54

经学卮言卷四 论语……………………………84

经学卮言卷五 孟子……………………………97

经学卮言卷六 春秋左氏传……………………110

礼学卮言卷一……………………………………131

礼学卮言卷二……………………………………153

礼学卮言卷三 周礼杂义………………………175

礼学卮言卷四 仪礼杂义………………………192

礼学卮言卷五 小戴礼记杂义…………………205

礼学卮言卷六 周礼郑氏注……………………218

诗声类卷一 阳声一……………………………235

诗声类卷二 阳声二……………………………242

诗声类卷三 阳声三……………………………252

诗声类卷四 阳声四……………………………259

诗声类卷五 阳声五……………………………267

诗声类卷六 阳声六……………………………279

诗声类卷七 阴声一……………………………281

诗声类卷八 阴声二……………………………286

诗声类卷九 阴声三……………………………295

诗声类卷十 阴声四……………………………306

诗声类卷十一 阴声五…………………………311

诗声类卷十二 阴声六…………………………337

诗声分例…………………………………………343

附录………………………………………………387

清史稿孔广森传………………………………387

孔广森传(阮元)……………………………389

仪郑堂记(姚鼐)……………………………390

重刻诗声类序…………………………………391

诗声类前言(周祖谟)………………………393

经学卮言提要(王耐刚)……………………396

礼学卮言提要(杜以恒)……………………397

诗声类提要(张诒三)………………………398

作者介绍


  孔广森(1752—1786),字众仲,一字撝约,号顨轩,堂名仪郑,以希追踪郑玄。山东曲阜人,孔子第七十代孙。主要著述有《大戴礼记补注》、《春秋公羊经传通义》、《经学卮言》、《礼学卮言》、《诗声类》、《诗声分例》等。

  张诒三,生于1965年,山东菏泽人,文学博士,现为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文摘


序言



《经学卮言(外三种)》:探微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妙之境 中华书局倾力推出的《经学卮言(外三种)》,是一部集结了清代 scholar 严可均先生精炼学术思想的著作。本书并非简单收录,而是以其深厚的学养、严谨的考证,对中国古代经学进行了深入的阐发与批判,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宏大的思想画卷。其精髓在于,它并非面面俱到的百科全书,而是聚焦于经学体系中若干核心问题,以“卮言”之名,寓意其观点或有如酒后之言,不拘泥于成规,却字字珠玑,直指问题本质。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严可均先生,作为清代朴学大师,其学术研究以考据详实、辨析精审著称。《经学卮言》便是这一治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在古代经学研究中,文字的训诂、义例的考辨、篇章的疏通,以及学派源流的梳理,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严可均先生在本书中,不仅对历代学者对经文的解读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评价,更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不受前人窠臼的束缚,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力求回归经文的原貌,探寻其本真的意义。这种批判性的学术精神,在当时以尊崇古圣先贤为圭臬的学术环境中,尤为可贵。 再者,本书的内容精炼而深刻。全书以“经学卮言”为主体,辅以“外三种”篇章,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学卮言”部分,严可均先生针对历代经学研究中的若干疑难杂症,或针对某位名家学说的片面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评析。他往往从一个细微的文字入手,层层递进,抽丝剥茧,最终揭示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例如,在对某些古代文献的训诂上,他可能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异文,考证其字源演变,从而推翻了流传已久的错误解释,纠正了历史上的学术偏差。其分析过程,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即使是对经学略有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抽丝剥茧的乐趣。 “外三种”的附录,则进一步拓展了本书的学术视野。这部分内容,可能涵盖了对某些重要古籍的考订,对某个历史时期学术思潮的梳理,或是对某些重要历史人物学术活动的评价。这些篇章,与“经学卮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严可均先生完整的学术思想图谱。例如,其中一篇可能是对某一部失传古籍的复原与考证,另一篇可能是在比较不同学派观点后,对某个哲学概念的重新定义。这些补充性的内容,不仅丰富了本书的阅读层次,更展现了严可均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广博触角和深厚功底。 从内容上看,《经学卮言》所涉及的经学领域非常广泛。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经”,涵盖了儒家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以及后来的《论语》《孟子》等重要经典。严可均先生的探讨,很可能涉及了对这些经典原文的解读、对历代注疏的评价、对经学史的梳理,以及对某些重要概念的辨析。他可能针对《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提出不同于传统解读的新颖观点;他可能在《尚书》的古今文之争中,以其独到的考证,为某一方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他可能在《周易》的卦象与爻辞的解释上,发前人所未发;他更可能在《春秋》笔法的运用上,揭示出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政治意图。 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具有鲜明的特色。严可均先生的文笔,严谨而不失流畅,古朴而富有文采。他善于运用精炼的语言,将复杂的学术问题阐释得浅显易懂,又不失其深度和严谨性。他在论述过程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绝不显得堆砌,而是将这些引文恰到好处地融入到自己的论证之中,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其语言的魅力,在于能够带领读者一同进入古代思想的殿,体验那种沉浸式的学术探究过程。 《经学卮言(外三种)》的出版,对于当代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清代经学的重要范本。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可以了解清代 scholar 的学术范式、研究方法以及他们所关注的学术问题。其次,它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古代经学经典的视角。在现代社会,我们对古代经典的理解,往往受到时代背景和思想观念的影响。《经学卮言》中的精辟论述,有助于我们跳出现有的认知局限,更客观、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思想的智慧。再次,它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经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基因。 本书的读者群体,可以非常广泛。对于专业的经学研究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部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它不仅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更提供了解决学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来说,本书也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读物,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对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整体认知。即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启迪,体会到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之光。 总而言之,《经学卮言(外三种)》是一部集学术价值、思想深度和文化意义于一体的优秀学术著作。中华书局的精心编校,更是为本书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不仅是一部展现严可均先生学术风貌的代表作,更是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经学思想,进而深入体认中华文明精髓的一扇重要窗口。本书所蕴含的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批判创新的思想活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沉敬意,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入学习。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此书,我立刻被它那种旁征博引、汪洋恣肆的论述风格所吸引。作者的学识显然是极其渊博的,他似乎总能在最关键的地方引出一段看似不相干却又切中要害的古籍原文或前贤论断,使得整个论述的逻辑链条绵密而富有张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被引用的典故,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阅读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著作时才会有的体验。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追求面面俱到、四平八稳,反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深夜茶余饭后的娓娓道来,充满了个人见解和独到的洞察力。尤其是在对一些历来争议较大的经义进行辨析时,作者的处理方式相当老辣,不急于下定论,而是层层剥茧,将不同的解读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留给读者极大的思考空间。这种开放式的探讨,远比直接灌输结论来得更有启发性。

评分

从整体的结构布局来看,作者的编排思路极具匠心,显示出极强的结构意识。全书的章节安排并非简单地按时间或篇目顺序堆砌,而是根据义理的内在联系进行逻辑梳理和层层递进。前期的基础概念铺垫扎实有力,为后期的复杂辨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涉及到几种不同学派观点相互交织和矛盾的部分,作者的处理堪称教科书级别,他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并列,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辨析框架,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观点之间的思想张力点在哪里,以及最终是如何通过历史的筛选形成了主流的看法的。这种系统性思考的成果,让这部著作超越了普通的学术论文集,成为了一部体系相对完整的思想综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学术史有所涉猎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对“义理”的深入挖掘,而非仅仅停留在“训诂”的层面。许多当代学者在处理古代典籍时,往往过于拘泥于文字考证的精确性,而忽略了背后所承载的那个时代特有的思想脉络与伦理关怀。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他能够在精准把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这些经义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被理解、被阐释,并最终影响了士人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结构。这种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细致考察相结合的笔法,使得全书的论述既有坚实的学术基础,又不失思想史的广阔格局。读起来,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入了一条时间隧道,亲眼见证了儒家思想的活泼演变过程,而不是面对一堆僵化的教条。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是比较高的,它毫不避讳地使用了大量古典的术语和晦涩的句式,对于初涉经学领域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这绝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翻翻、轻松消遣的读物。然而,正因为这份“不妥协”,才保证了其学术的纯粹性和深度。我建议有志于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朋友,最好能将其视为一本案头必备的工具书,随时可以查阅和印证自己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借助一些辅助性的工具书来对照理解,但这恰恰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与古代的智慧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这种“磨砺心智”的阅读体验,恰恰是许多浮躁的快餐式读物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中华书局出品的古籍系列总是带着一股子沉稳的书卷气。拿到手时,那种纸张的质感,微微泛黄,摸上去细腻又不失韧性,仿佛能透过指尖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装帧的线条简洁有力,书名烫金的处理低调却又不失格调,完美契合了“经学”二字所蕴含的厚重感。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开本的尺寸,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捧在手中阅读,都显得恰到好处,不至于过大显得笨重,也不至于太小而显得局促。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尊重,是现在很多出版物身上已经不太常见的了。翻开内页,排版疏密得当,字体的选择也十分古典雅致,正文和注释之间的区隔清晰明了,即便是面对较为艰深的古籍内容,也能保持阅读的舒适度。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也更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宝藏。这本书的实体呈现,足以让任何一个热爱传统文化和精美书籍的读者感到满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