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爱读的国学常识》是一部让你轻松了解 国学的极简经典巨著。
国学大师曹伯韩,以贯通古今的视角,通俗通透 的解读,带你了解国学堂奥: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 与世界学术、国学经典的阅读方法、魏晋时代的玄学 、佛学与儒学…… 凡涉国学,曹伯韩都做了无遗漏的详解分析,让 人豁然开朗。翻开本书,快速了解和掌握国学常识, 汲取中国文化精髓智慧……
编例
第一章 概说
一 所谓国学
二 国学在清代
三 国学的分科
四 国学的派别
五 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
六 欧美学术的影响
七 “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
八 国学与世界学术
九 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
一〇 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
第二章 语文
一一 研读古籍的阶梯
一二 所谓小学
一三 六书
一四 字形的演变
一五 字义的演变
一六 训诂学
一七 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
一八 方言学
一九 字音的变迁
二〇 语言和文字的分离
二一 双声叠韵
二二 反切
二三 四声
二四 音韵学
二五 字母
二六 韵部
二七 古音之推定
第三章 古物
二八 金石之学
二九 殷墟发掘
三〇 甲骨之学
三一 古物与社会学
三二 无文字的古物
三三 古物与考证学
三四 古物与古书
第四章 书籍
三五 传写本与刻本
三六 版本之学
三七 校雠之学
三八 章句之学
三九 目录之学
四〇 图书分类法
四一 辑佚及辨伪
四二 类书及丛书
四三 考证学与读书法
第五章 经学
四四 五经、十三经、四书
四五 《易经》
四六 《书经》
四七 《诗经》
四八 三礼
四九 《春秋》
五〇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五一 经之传授
五二 今文经学与谶纬
五三 古今文学派的斗争
五四 汉以后的经学
五五 清代的经学
五六 经学的扬弃
第六章 史地
五七 所谓正史
五八 正史的内容
五九 编年史
六〇 纪事本末
六一 别史
六二 政书
六三 杂史传记及其他
六四 学术史
六五 史评
六六 地理
六七 历史哲学
六八 新史学的产生
六九 新史学的业绩
第七章 诸子
七〇 诸子的学术派别
七一 儒家
七二 道家
七三 墨家
七四 别墨及名家
七五 法家
七六 兵家及其他
七七 王充之学
七八 魏晋时代的玄学
七九 子学之兴起与消沉
第八章 佛学
八〇 初期的佛教
八一 佛教的中国化
八二 流传中国诸宗派
八三 小乘诸宗
八四 传自印度的大乘诸宗
八五 中国独创的大乘诸宗
八六 佛学与儒学
八七 因明学
八八 唯识论中的心理学
八九 现时佛学的趋势
第九章 理学
九〇 宋明理学的产生
九一 周敦颐与邵雍
九二 张载及二程
九三 集宋学大成的朱熹
九四 陆象山与杨慈湖
九五 浙东学派
九六 宋末至明初之理学
九七 ***之学
九八 清初各大师对于理学的批判
九九 理学批判的发展
一〇〇 宋明理学的没落与新理学的产生
第十章 诗赋词曲
一〇一 文学的范围与类别
一〇二 *早的诗总集
一〇三 楚辞
一〇四 赋
一〇五 乐府
一〇六 五言诗
一〇七 陶渊明与南北朝诗
一〇八 唐诗
一〇九 李白、杜甫
一一〇 唐以后的重要诗人
一一一 词
一一二 重要词人
一一三 散曲
第十一章 散文和骈文
一一四 散文和骈文的分别
一一五 散文与骈文的分合
一一六 周秦汉的散文
一一七 六朝文
一一八 唐宋八大古文家
一一九 明清两代的古文家
一二〇 所谓古文义法
一二一 骈文的标准化及其支流
一二二 八股文及对联
一二三 文艺论评
一二四 文体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变动
第十二章 新被重视的文学
一二五 戏曲的摇篮期
一二六 戏曲的成长期
一二七 唐以前的小说
一二八 宋元明的小说
一二九 清代的小说
一三〇 宝卷、弹词、鼓词
一三一 中国文学与东方诸民族的相互影响
一三二 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的关系
第十三章 科学及艺术
一三三 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
一三四 天文学和历法
一三五 数学
一三六 物理学及化学
一三七 医学
一三八 应用技术
一三九 科学与迷信
一四〇 艺术
一四一 绘画及书法篆刻
一四二 音乐
索引
本书参考书目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典雅的气质深深吸引住了。封面那种低调却又不失厚重的质感,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光滑细腻,墨色印制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排版布局更是充满了匠心,留白得当,段落疏密有致,每一个汉字都仿佛被精心安置在了最合适的位置上,读起来赏心悦目,让人在享受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我一直认为,一本好书不仅要内容充实,外在的呈现也同样重要,这本书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觉得,捧着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致敬。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翻开的每一页都会带来惊喜。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行。作者的文笔非常具有画面感,他似乎拥有将古代场景“复原”的能力。当我读到关于古代士人雅集的情景时,我几乎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焚香气味,能“看”到竹林掩映下文人们举杯邀月的姿态。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枯燥的知识点鲜活了起来,仿佛每一个典故、每一条规则背后都有着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我发现自己不再是机械地记忆“是什么”,而是开始代入“当时人是怎样想的”。这种代入感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让我产生了进一步去探究相关历史和文学作品的强烈冲动。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生活美学的大门。
评分坦白讲,我一开始对这类“常识”类的书籍抱持着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内容会流于表面,泛泛而谈。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成见。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绝非市面上那些浮光掠影的“速成指南”。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在基础知识的铺陈之后,开始深入探讨一些更为精微的文化脉络和历史演变。比如,书中对某些成语典故的考证,不仅给出了我们熟知的版本,还引用了不同时期学者的不同见解进行对比分析,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人非常信服。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一个充满批判性思维的导览者,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以及“如何演变”,极大地满足了我作为深度阅读爱好者的求知欲。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像一位温和而睿智的长者在耳边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架子或说教感。它用极其生活化、贴近现代人思维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遥远晦涩的传统知识点一一剖析开来,逻辑清晰得让人拍案叫绝。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复杂概念时的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他总能找到一个最巧妙的切入点,让原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理解的背景和概念,瞬间变得豁然开朗。举个例子,在解释某个古代礼仪的起源时,作者并非堆砌枯燥的史料,而是结合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种种制约与需要,将那个习俗的形成逻辑阐释得淋漓尽致,读完后感觉自己不只是记住了知识点,更是理解了古人的生活智慧。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导方式,比那种生硬灌输的教材有效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启发性是它最让我赞赏的地方。它没有停留在纯粹的知识介绍上,而是非常注重这些传统常识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体现。比如,书中探讨了古代的时间观念和空间布局对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影响,以及古典美学原则如何指导我们进行日常的审美选择。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教会我们如何从古老的智慧中汲取营养,来优化我们当下的处境和思维方式。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变得更加开阔和包容,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得失。它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虽然不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但却点亮了通往更深层理解的路径,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让我感到这笔投资物超所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