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孝经译注 9787550239210

礼记孝经译注 97875502392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西汉] 戴圣,贾德永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经典
  • 礼记
  • 孝经
  • 四书五经
  • 传统文化
  • 国学
  • 古代典籍
  • 修身养性
  • 伦理道德
  • 文化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39210
商品编码:2973401751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礼记孝经译注

定价:46.00元

作者: 戴圣,贾德永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39210

字数:

页码:3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以当代社会视角解读传世国学经典

◎浮躁社会的醒世箴言,迷茫心灵的治愈良药


内容提要


《礼记》是对《礼》进行注释的文章汇编,主要记载和解释先秦的礼制、礼仪,涉及祭祀、文艺、历法、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孝经》主要阐述了孝道的重要内涵,对“尊老,敬老,养老,送老”的孝行作出规范,以指导世人。

目录


前言
礼记
曲礼上
曲礼下
王制
礼运
学记
乐记
祭义
经解
儒行
冠义
昏义

孝经
开宗明义章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作者介绍


戴圣,字次君,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一说魏郡斥丘(今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北乡义)人。生卒年不详,世称小戴,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公元80年)。

文摘


序言



《千载孝思:中华传统孝道文化深度解析》 卷首语: 百善孝为先,此言不虚。自古以来,孝道便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维系着中华民族的血脉亲情,塑造着社会伦理的基石。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灵归宿。然而,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洪流中,传统孝道文化的精髓是否正在被淡忘?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和践行这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本书正是为此而生,旨在溯本追源,深入剖析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历史渊源、核心内涵、现实意义及其时代变迁,以期唤醒沉睡的孝思,重塑现代人心中的“孝”。 第一章:孝道之根——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家庭观念的民族,而孝道便是家庭伦理的核心。本书将带领读者回溯中华文明的源头,探寻孝道文化的萌芽与发展。 上古的雏形: 从甲骨文中隐约可见的对长辈的敬畏,到《尚书》中“父子之道,人伦之大者”的论述,追溯早期社会对血亲关系和长幼尊卑的初步认知。 儒家思想的奠基: 重点剖析孔子及其弟子对孝道的系统阐述。《论语》中“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等经典语录,揭示了孝的内涵从物质供养到精神传承的升华。探讨“孝”与“悌”、“忠”、“仁”等儒家核心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孝道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孝经》的集大成: 详细解读《孝经》作为专门论述孝道的经典,梳理其“开宗明义章”、“广要道章”、“事君章”等各篇章的核心思想。阐释《孝经》如何将孝道从家庭延伸至社会、国家,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治国”逻辑。分析《孝经》在历代王朝的地位,以及它如何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千年的行为准则。 第二章:孝道之义——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 孝道并非简单的服从或物质供养,其内涵博大精深,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本书将深入挖掘孝道的多个维度。 “养”与“敬”: 区分物质供养与精神敬爱。探讨古代“孝子”如何通过“晨昏定省”、“衣食住行”等具体行动表达对父母的关怀。更重要的是,揭示“敬”的本质,即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感恩,是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契合。 “承”与“继”: 深入分析“孝”的延续性。包括继承父母的志向、事业,以及更为重要的,继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从这一角度,理解孝不仅是对父母的责任,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族的传承。 “谏”与“移风”: 探讨孝道中“谏”的重要性。并非盲从,而是以合乎道义的方式劝谏父母的过失,体现了孝的更高层次——希望父母能更好地立身处世。“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分析如何理解和实践这种“谏”。以及如何通过自身行为,“移风易俗”,为家族和社会树立榜样。 “顺”的辩证解读: 审视“孝顺”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顺”的含义有所不同。本书将辩证地分析“顺”与“谏”之间的关系,强调在维护家庭和谐的同时,不失独立思考和人格尊严。 第三章:孝道之鉴——历史长河中的实践与演变 纵观中国历史,涌现出无数感人至深的孝行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中华孝道文化最生动的注脚。 古代的楷模: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孝子故事,如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温席、郭巨埋儿奉母等。深入分析这些故事的时代背景、情感张力及其文化意义。探讨这些故事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极端化解读。 历代帝王的提倡与制度化: 分析历代统治者如何利用孝道来巩固统治,例如设立“孝廉”制度,表彰“孝子”。探讨孝道在国家治理中的政治功能。 社会变迁中的挑战: 简述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孝道文化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家庭结构的变迁、生育观念的转变、个体主义的兴起等。 第四章:孝道之思——当代语境下的反思与重塑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孝道文化似乎面临着“古典”与“现代”的碰撞。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在当代社会重新理解和践行孝道。 “空巢老人”与居家养老: 结合社会现实,探讨如何以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方式关爱父母。分析“空巢老人”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出子女在物质供养之外,更应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建立有效的沟通与陪伴机制。 代际沟通的困境与突破: 深入剖析当代社会代际沟通中存在的隔阂与误解。分析不同代际在价值观、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探讨有效的沟通策略,促进理解与和谐。 “孝”与“自我实现”的平衡: 探讨在追求个人事业发展的同时,如何平衡对父母的责任。分析“啃老”现象的反思,以及如何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更好地回馈父母。 传统孝道与现代法治的融合: 探讨法律对赡养义务的规定,以及传统孝道文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分析如何通过法律和道德的双重保障,确保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新孝道”的探索: 展望未来,思考“新孝道”的可能形态。这可能包括更加注重平等、尊重,更加强调精神关怀,更加融入社会公益等。 结语: 孝道,是中华民族血脉中流淌的温情,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它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体验,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本书希望通过对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时代解读,为每一个渴望理解“孝”的人提供一方心灵的栖息地,也为重塑现代人心中“孝”的价值,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愿千载孝思,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探讨古代士人精神世界构建的路径,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的细腻和多维,让人不得不驻足深思。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哲学观点,而是将那些深藏于字里行间的伦理规范,置于当时社会运转的宏大背景下去审视和解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看似‘老生常谈’的教条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他们并没有盲目地推崇或全盘否定,而是试图去挖掘其内核的合理性与时代局限性,这种平衡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边界。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感受先贤们在确立价值体系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与承担的道德责任。这已远超一本‘注释’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引导我们进行深度历史对话的工具书,非常适合那些对思想史和伦理学有浓厚兴趣的深度阅读者。

评分

最近这段时间,我发现自己对如何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稳定与秩序感这个问题非常困惑。我买过很多当代心理学和自我提升的书籍,但总觉得少了点‘根’。在重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奇特的‘回归本源’的力量。它不是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对古代生活范式的细腻描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对‘秩序’和‘责任’的理解。比如,书中对‘日常仪式感’的强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待人接物、乃至对待自己独处时光的态度。它教会我,真正的强大并非外在的征服,而是内在的自洽与和谐。这种由内而外的调整,比任何空泛的口号都来得实在和持久。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这样一种沉静的力量,让人得以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心灵的安顿之所。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类经典注释本抱持着一种‘读来读去都差不多’的心态,但翻开这本之后,立刻发现自己的判断过于武断了。它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其对‘情理’二字的贯通式阐释。很多传统典籍在翻译时,容易将‘礼’塑造成一种僵硬的、外在的约束,从而让人感到窒息。然而,这本书的译注者似乎有着超乎寻常的同理心,他们似乎总能找到那条连接‘规矩’与‘人情’之间的微妙丝线。每一次对一个复杂概念的拆解,都伴随着对当时个体情感状态的细致还原,让人感觉那些古老的文字鲜活了起来,不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们在特定环境下做出的合理选择。对于那些希望在传统中寻找人性共通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充满温度和洞察力的解读框架,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共鸣深度。

评分

我是一个对学术严谨性要求极高的人,尤其在涉及需要考据的古籍时,我非常关注注释来源的可靠性和引文的准确性。从我目前翻阅的几个章节来看,这本书在学术规范上做得堪称典范。它不仅仅提供了白话释义,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标注了某些关键概念在历代注疏中的流变过程,甚至对一些存有争议的文字进行了多方比较,并给出了译注者倾向于采信的理由。这种透明化的处理方式,给予了读者充分的信任感,让我们知道我们所看到的解释并非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的。对于那些希望将此书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或者需要引用其中观点进行论证的学者和高阶学习者来说,这种近乎‘全景式’的注释呈现,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大大减少了交叉验证文献的精力消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纸张散发出的淡淡油墨香,就让人对其中蕴含的学问充满了敬意。封面设计上采用了典雅的中国传统纹饰,配色沉稳大气,既不失古朴之风,又透着一股现代的精致感,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内页的排版更是考究,字体选择清晰易读,字号大小适中,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仔细研读的读者来说,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更值得称赞的是,译注部分的处理方式,它巧妙地将古文的原文与现代的解释穿插排布,逻辑性极强,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典籍的朋友,也能顺畅地跟上思路,不会因为文言的晦涩而望而却步。我想,对于任何一位珍视传统文化,并希望通过深入阅读来充实精神世界的同道中人而言,光是这份制作上的诚意,就足以让人毫不犹豫地将它收入囊中,作为案头必备的珍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