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北大国学课 | 作者 | 博文 |
| 定价 | 49.00元 | 出版社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 ISBN | 9787547242018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页码 | 250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北京大学是一所屹立百年的高等学府,自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建以来,她见证了中国近百年风云变幻的历史。北大的国学课质量之高在中国首屈一指,早期的北大涌现出的杰出人物有蔡元培、胡适等一大批国学大师,这些人是北大的先驱,也是北大精神的奠基者。 但是,如果大师们的智慧闪光仅仅局限于北大讲堂,对于社会将是一件憾事。因此,《北大国学课》精选了章太炎、吕思勉、刘师培等学者的作品或演讲录,让你可以随时随地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入选的这些学者或者曾在北大任教,或者是老北大精神的传承者,或者其著作对北大的学术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国学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学识渊博却不为学识所累,拥有突出的理念和的思想;他们淡泊名利,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和道德操守;他们秉天地之气而来,将智慧播撒于人间。他们的经典著作,不仅在文化学术界享有盛誉,也在广大读者中间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虽然,不是每一个充满梦想的人都能有幸到北大聆听大师们充满智慧的教诲,但是却可以通过《北大国学课》感受到他们的知识和智慧、博大的胸襟和人格的魅力,品味到北大浓郁的人文气息,学会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堂课 国学概论 节 概论 第二节 国学之派别(一)——经学之派别 第三节 国学之派别(二)——哲学之派别 第四节 国学之派别(三)——文学之派别 第五节 结论——国学之进步 第2堂课 读子之法与理学纲要 节 论读子之法 第二节 理学之原 第三节 理学源流派别 第3堂课 国学演讲录 节 小学略说 第二节 经学略说 第三节 诸子学略说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北大国学课》: 节 概论 我在东京曾讲演过一次国学,在北京也讲演过一次,今天是第三次了。国学很不容易讲,有的也实在不能讲,必须自己用心去读去看。如历史,本是不能讲的,古人已说“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现在更有二十四史,不止十七史了。即《通鉴》等书似乎稍简要一点,但还是不能讲。如果只像说大书那般铺排些事实,或讲些事实夹些论断,也没甚意义。所以这些书都靠自己用心去看,我讲国学,只能指示些门径和矫正些近人易犯的毛病。今天先把“国学概论”分做两部研究: 甲国学之本体 一、经史非神话 二、经典诸子非宗教 三、历史非小说传奇 乙治国学之方法 一、辨书籍的真伪 二、通小学 三、明地理 四、知古今人情的变迁 五、辨文学应用 甲国学之本体 一、经史非神话 在古代书籍中,原有些记载是神话,若《山海经》《淮南子》中所载,我们看了,觉得是怪诞极了。但此类神话,在王充《论衡》里已有不少被他看破,没有存在的余地了。而且正经正史中本没有那些话,如盘古开天辟地、天皇、地皇、人皇等,正史都不载。又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那种神话,正史里也都没有。经史所载,虽在极小部分中还含神秘的意味,大体并没神奇怪离的论调,并且,这极小部分的神秘记载,也许使我们得有理的解释。 《诗经》记后稷的诞生,颇似可怪。因据《尔雅》所释“履帝武敏”,说是他的母亲,足蹈了上帝的拇指得孕的。但经毛公注释,训帝为皇帝,就等于平常的事实了。 《史记·高帝本纪》说高祖之父太公,雷雨中至大泽,见神龙附高祖母之身,遂生高祖。这不知是太公捏造这话来,还是高祖自造。即使太公真正看见如此,我想其中也可假托。记得湖北曾有一件奸杀案:“一个奸夫和奸妇密议,得一巧法,在雷雨当中,奸夫装成雷公怪形,从屋脊而下,活活地把本夫打杀。”高祖的事,也许是如此。他母亲和人私通,奸夫饰做龙怪的样儿,太公自然不敢进去了。 从前有人常疑古代圣帝贤王都属假托,即如《尧典》所说“钦明文思安安,克明俊德……”等等的话,有人很怀疑,以为那个时候的社会,哪得有像这样的完人。我想,古代史家叙太古的事,不能详叙事实,往往只用几句极混统的话做“考语”,这种考语原容易言过其实。譬如今人做行述,遇着没有事迹可记的人,每只用几句极好的考语。《尧典》中所载,也不过是一种“考语”,事实虽不全如此,也未必全不如此。一 《禹贡》记大禹治水,八年告成。日本有一博士,他说:“后世凿小小的运河,尚须数十年或数百年才告成功,他治这么大的水,哪得如此快?”因此,也疑禹贡只是一种奇迹。我却以为大禹治水,他不过督其成,白有各部分工去做;如果要亲身去,就游历一周也不能,何况凿成!在那时人民同受水患,都有切身的苦痛,免不得合力去做,所以“经之营之,不日成之”了。《禹贡》记各地土地腴瘠情形,也不过依报告录出,并不必由大禹亲自调查的。 太史公作《五帝本纪》,择其言尤雅驯者,可见他述的确实。我们再翻看经史中,却也没载盘古、三皇的事,所以经史并非神话。 其他经史以外的书,若《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确有可疑者在。但《竹书纪年》今存者为明代伪托本,可存而不论,《穆天子传》也不在正经正史之例,不能以此混彼。后世人往往以古书稍有疑点,遂全目以为伪,这是错了! 二、经典诸子非宗教 经典诸子中有说及道德的,有说及哲学的,却没曾说及宗教。近代人因为佛经及耶教的《圣经》都是宗教,就把国学里的“经”,也混为一解,实是大误。“佛经”“圣经”的那个“经”字,是后人翻译时随意引用,并不和“经”字原意相符。经字原意只是一经一纬的经,即是一根线,所谓经书只是一种线装书罢了。明代有线装书的名目,即别于那种一页一页散着的八股文墨卷,因为墨卷没有保存的价值,别的就称作线装书了。古代记事书于简。不及百名者书于方,事多一简不能尽,遂连数简以记之。这连各简的线,就是“经”。可见“经”不过是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要翻阅的几部书罢了。非但没含宗教的意味,就是汉时训“经,,为“常道”,也非本意。后世疑经是经天纬地之经,其实只言经而不言天,便已不是经天的意义了。 中国自古即薄于宗教思想,此因中国人都重视政治。周时诸学者已好谈政治,差不多在任何书上都见他们政治的主张。这也是环境的关系:中国土地辽广,统治的方法,急待研究,比不得欧西地小国多,没感着困难。印度土地也大,但内部分许多小邦,所以他们的宗教易于发达。中国人多以全力着眼政治,所以对宗教很冷淡。 很反对宗教,他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孔子对于宗教,也反对。他虽于祭祀等事很注意,但我们味“祭神如神在”的“如”字的意思,他已明白告诉我们是没有神的。《礼记》一书很考究祭祀,这书却又出自汉代,未必是可靠。 …… |
| 序言 | |
这本《XX书名》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古代哲学和文化脉络充满好奇的“门外汉”量身打造的!我原本以为国学是一堆晦涩难懂的古文和教条,光是翻开书名就让人望而生畏,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极其平易近人。它没有直接抛出那些佶屈聱牙的经典原文,而是巧妙地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切入,比如我们现在对“孝道”的理解偏差,或者古人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的笔触非常灵动,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历史的迷雾中,每到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都会停下来,用现代的视角去解读当时智者的思想精髓。尤其赞赏它在概念辨析上的严谨,比如“仁”与“礼”之间的辩证统一,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把原本抽象的伦理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读完第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国学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可以指导我们今天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活水源头。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传统文化的片面认知,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棒。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都很考究,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评分我是一个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职场人,时间碎片化严重,很少有耐心去啃大部头的严肃学术著作。说实话,当初买这本《YY书名》纯属偶然,图个安静时的消遣。但没想到,它的结构设计得极其巧妙,非常适合碎片化阅读。每一章或者每一个小节的长度都控制得恰到好处,即使只有十分钟的空闲,也能读完一个完整的小观点,并且消化吸收。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阐述那些宏大的历史观时,总能穿插一些极具洞察力的现代案例或者社会热点来佐证,这种古今对照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趣味性。它不是那种堆砌术语的教科书,更像是一系列深入浅出的思想沙龙记录。特别是书中关于“中庸之道”的解读,颠覆了我过去认为中庸就是平庸和和稀泥的刻板印象,作者详细分析了其在决策制定中的灵活性和智慧。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必须接受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问题的框架和工具。这本书带来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获取,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迭代和提升,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近乎冥想般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洗涤。书中关于“修身”和“养性”的部分,笔触尤为细腻和温柔。作者似乎深谙当代社会带来的焦虑和浮躁,因此在论述这些古老德行时,所用的语言充满了抚慰人心的力量。它不强调刻板的自我约束,而是引导我们去发现内在的秩序和宁静。我发现自己读到某些段落时,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细细咀嚼其中的哲理,甚至会放下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这种“慢阅读”的体验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它教会我们如何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如何在一个喧嚣的世界中保持精神的独立和清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精神滋养,它所倡导的生活态度,并非遥不可及的圣贤标准,而是可以一点一滴融入日常实践的智慧。读完后,感觉心境比阅读前开阔和沉稳了许多,真心推荐给所有感到精神疲惫的朋友们。
评分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看,《ZZ书名》无疑是一部佳作。它的文字功底深厚,但绝非那种故作高深的辞藻堆砌。作者的语言风格自带一种温润而坚定的力量,读起来节奏感极佳。我个人尤其喜欢它对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哲学思想的挖掘。比如,书中对某几篇著名诗歌的解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意境描摹或手法分析,而是深挖其背后作者的人生哲学和时代背景下的精神困境与超越。这种解读视角,让那些我原本以为已经烂熟于心的篇章,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现代读者能够跨越时空的鸿沟,真正理解古人的“心境”。行文之中,作者的谦逊态度也让人印象深刻,他总是小心翼翼地铺陈论据,从不以绝对的口吻断言,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感受和探索。这种尊重读者智识的写作态度,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互动性和探索欲,读完后,你会感觉自己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参与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
评分我对历史类书籍的阅读偏好通常是追求其史料的详实和逻辑的严密,这本书在这一点上表现得相当出色,但又出乎意料地没有让人感到枯燥。它在梳理某个学派的源流时,如同绘制一张精密的家谱图,清晰地标示出不同思想家之间的继承、发展和分歧,使得复杂的思想演变脉络一目了然。最让我称赞的是,作者对于“历史局限性”这一概念的运用,他始终坚持用一种审慎的历史观来评判古人的智慧,既不盲目推崇,也不简单否定,而是将思想置于其诞生的特定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这种平衡和客观,是许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此外,书中引用的原始出处标注得非常规范,对于我这种有深入研究倾向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随时回溯去查证原文。总的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可靠的知识底座,对于想系统了解某个文化分支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是那种值得放在案头时常翻阅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