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研究进展报告2013~2014

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研究进展报告2013~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 著
图书标签:
  • 室内环境
  • 健康
  • 空气质量
  • 室内污染
  • 研究报告
  • 中国
  • 2013-2014
  • 环境科学
  • 公共卫生
  • 居住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62987
商品编码:2972953563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研究进展报告2013~2014

定价:68.00元

售价:46.2元,便宜21.8元,折扣67

作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1121629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邓启红主编的《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研究进展报告(2013-2014)》围绕我国室内空气质量与健康主题,针对儿童健康、细颗粒物污染(PM2.5)、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SVOCs)、绿色建筑、家具污染物散发及车内空气污染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总结了我国目前室内环境与健康领域研究现状、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为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材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研究进展报告2013-2014》简介 概述 《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研究进展报告2013-2014》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在室内环境与健康领域过去两年间(2013-2014年)所取得研究进展的权威性文献。本书汇集了来自不同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相关部门的最新研究成果,涵盖了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监测与评估、健康风险评价、控制与治理技术、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公众健康教育等多个重要方面。报告力求全面、深入地反映当前我国在室内环境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难点及发展趋势,为相关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行业从业者以及关心室内健康问题的公众提供一份宝贵的研究参考和决策依据。 核心内容 报告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核心研究领域: 1. 室内空气污染物及其健康影响研究: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2013-2014年间,针对室内VOCs的研究持续深入。报告详细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如住宅、办公楼、学校、医院、交通枢纽等)中主要VOCs(如苯系物、醛类、酮类、酯类、烃类等)的浓度水平、来源解析及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重点关注了装修材料、家具、清洁剂、香薰产品等常见VOCs释放源的贡献率,并利用先进的采样和分析技术,对痕量VOCs及其二次产物的检测和鉴定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颗粒物(PM): 室内PM2.5和PM10的监测与健康风险评估是本报告的另一大亮点。研究人员通过连续监测,揭示了室内PM的来源,包括室外空气污染物进入室内、烹饪、吸烟、使用燃气灶、燃烧型取暖设备以及室内二次颗粒物的生成等。报告深入探讨了室内PM的化学成分(如黑碳、有机碳、元素碳、重金属、水溶性离子等)及其与健康效应的关联,例如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支气管炎)、心血管疾病、过敏反应等。同时,报告也关注了针对室内PM的防护措施,如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的净化效率评估。 过敏原: 尘螨、霉菌、宠物皮屑、花粉等室内过敏原的研究在报告中占有重要篇幅。报告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过敏原的分布情况、季节性变化以及与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特应性皮炎)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新的过敏原检测技术和定量方法得到了应用,研究人员也对室内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通风)对过敏原滋生和传播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其他污染物: 报告还涵盖了对室内氡、甲醛、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常见污染物的监测数据、健康风险评估以及控制策略。特别是对新装修房屋中甲醛的超标情况及其长期健康影响的关注,依然是研究的重点。 2. 室内环境与健康效应的流行病学研究: 关联性研究: 报告汇集了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成果,旨在揭示不同室内环境污染物暴露与人群健康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关联。研究设计涵盖了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多种流行病学方法,调查人群范围广泛,包括儿童、孕妇、老年人、职业人群等。研究结果为理解室内环境对特定人群健康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 生物标志物研究: 为了更精准地评估室内环境暴露和健康风险,报告中也包含了生物标志物研究的进展。例如,通过检测血液、尿液或呼出气体中的污染物代谢物或相关炎症因子,来反映个体的长期或短期暴露水平,并与健康状况进行关联分析。 特定健康结局研究: 报告着重关注了室内环境对儿童生长发育、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神经系统功能、睡眠质量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室内环境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3. 室内环境污染物的监测、评估与控制技术: 监测技术: 报告介绍了2013-2014年间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包括便携式、自动化、高精度监测设备的研发和应用,以及新型传感器的出现。同时,也对现有监测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适用性进行了评估。 风险评估模型: 报告总结了我国在室内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模型方面的进展,包括对不同污染物暴露情景的模拟,对不同人群敏感性的考量,以及基于科学数据的量化风险评估方法。这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 控制与治理技术: 针对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报告详细介绍了各种有效的控制与治理技术。这包括: 源头控制: 强调了在建材、家具、装修材料选择上,优先使用低VOCs、无甲醛释放的环保产品。报告也关注了对生产企业进行监管和产品标识标准的要求。 通风换气: 介绍了不同类型的通风系统(自然通风、机械通风、新风系统)的性能评估和优化设计,以及它们在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方面的效果。 空气净化技术: 报告对各种空气净化器(如HEPA过滤器、活性炭吸附、紫外线杀菌、臭氧发生器等)的工作原理、净化效率、适用范围以及潜在的二次污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其他治理方法: 如植物净化、负离子发生器等的研究进展和效果评估。 4. 室内环境与健康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研究: 政策法规进展: 报告回顾了2013-2014年间,我国在室内环境质量管理、职业健康保护、民用建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的更新与完善。特别关注了针对新装修房屋、公共场所等室内空气质量的强制性标准。 标准制定与执行: 报告分析了现有室内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执行情况,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同时,也关注了国际上室内环境健康相关标准的动态。 5. 公众健康教育与信息传播: 健康意识提升: 报告探讨了我国公众对室内环境污染及其健康风险的认知水平,以及各类健康教育活动(如科普讲座、媒体宣传、在线资源等)在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方面的作用。 信息公开与共享: 报告强调了建立室内空气质量信息公开平台和数据共享机制的重要性,以便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室内环境状况,并作出有效的健康防护决策。 报告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研究进展报告2013-2014》不仅是一份研究成果的汇编,更是一份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的文献。 为科研工作者: 提供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现有成果、尚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有助于科研人员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为政策制定者: 提供了扎实的科学依据,有助于制定和完善室内环境健康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管理措施,从而更有效地保护公众健康。 为行业从业者: (如建筑、装修、环保设备等行业)提供了技术参考和市场导向,有助于推动绿色建筑、环保装修和健康产品的发展。 为公众: 提供了关于室内环境污染及其健康风险的科学信息,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掌握科学的防护知识和技能,改善居家和工作环境,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健康。 总而言之,该报告为理解和应对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挑战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对于推动我国室内环境健康研究、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给我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扎实感。它似乎涵盖了从基础的物理化学监测方法到复杂的生物效应评估的完整链条。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新型污染物的关注,毕竟2013到2014年,我们对石棉、氡气这些“老朋友”的认识可能已经相对成熟,但对于新兴的电子设备辐射、家具中增塑剂的迁移等等议题的探讨,显然代表了当时研究的前沿。这种前瞻性,使得这份报告的参考价值远超其标明的年份限制。它像是一个快照,定格了那个时间点中国室内环境研究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指明了未来几年内科研人员应该攻克的难点。阅读过程中,我总是在脑海中构建一个思维导图,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比如,某个特定材料的检测方法如何反哺到健康风险评估的模型构建中去。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严肃的学术气息,《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研究进展报告2013~2014》,光是这跨越了两年时间节点的报告,就足以让人联想到其中汇聚了多少专家学者在那个特定时期的心血与观察。我当时拿到它,是抱着一种非常实际的目的——想了解一下,在我居住的那个年代,我们身处的“室内”究竟隐藏着哪些我们尚未察觉的健康隐患。我特别关注的是那些微观层面的污染物,比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排放源分析,以及它们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令人不安的关联。我记得报告中似乎有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支撑,用以描绘当时主流住宅和办公场所的空气质量基线,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人不得不认真对待我们日常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它不仅仅是罗列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基于证据的、对“宜居”环境的重新定义,这种定义是建立在当时最前沿的监测技术和流行病学调查之上的,无疑为后来的行业标准制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当我翻阅这本报告时,我立刻被它那种宏观与微观交织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甲醛超标”这种表层现象,而是深入探讨了影响中国室内环境质量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我记得它可能涉及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建筑材料的迭代更新,以及这种更新对室内空气质量产生的长期滞后效应。例如,关于新装修材料的“释放期”研究,报告似乎非常详尽地对比了不同时期建材的有害物质释放速率,这对于指导普通消费者或物业管理者进行风险评估是极其宝贵的。此外,那种对区域性差异的强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毕竟南方的潮湿气候与北方的冬季供暖,对室内霉菌和氡气等污染物的生成机制必然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整本书读下来,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环境健康观,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污染物,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所在。

评分

坦率地说,这份报告的文字和数据密度非常高,它显然不是为业余爱好者准备的轻松读物,而是一份面向专业人士的严谨技术性文档。我能感觉到,每一个数据点的背后,都有着严格的实验设计和质量控制流程在支撑。其中对标准制定和政策建议部分的论述,体现了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过程。它可能详细分析了当时国家相关标准的不足,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修订意见,这种将科学发现直接转化为社会规范的努力,是推动整个行业进步的强大动力。对我个人而言,阅读它更像是一次知识的“校准”过程,让我对过往所接受的关于家居环境的许多“常识”进行了科学性的再审视和批判性评估,认识到真正的环境健康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多学科协作的复杂工程。

评分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报告中对“健康”的定义似乎超越了单纯的“没有疾病”。它可能深入探讨了诸如“建筑病态综合征”(Sick Building Syndrome)的诊断标准在中国具体环境下的适用性,以及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参数——如温湿度控制、光照质量——与人们主观幸福感之间的量化关系。这种从纯粹的毒理学向人类行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拓展,是衡量一份环境报告是否具有深度和人文关怀的关键指标。我记得报告中似乎有一部分专门讨论了通风策略的优化,不是简单地推荐开窗,而是基于能量效率和污染物负荷动态平衡的复杂计算,这体现了研究者在追求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精妙权衡。这部分内容读起来,犹如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医生在把脉,既要治病,也要顾及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