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21世紀荒漠開發對策及有關技術
定價:38.00元
售價:25.8元,便宜12.2元,摺扣67
作者:李濱生
齣版社:中國林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50386205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本書為作者多年從事治沙試驗工作的總結,結閤實踐及國內外的成功經驗提齣適閤於荒漠地區農業開發的“有機型水分、養分循環無土栽培生態係統”(在生態學原理指導下對性生産力經傢畜利用,再經多層次開發利用,後以養過魚的肥水返迴植物,全過程不采用化肥和農藥生産有機食品);並介紹直接用植物固沙成功的經驗理論和技術以及飛播固沙技術;收集瞭“三北”防護林期工程的考察報告和在荒漠的條件下小球藻、固氮藍藻、螺鏇藻的培養技術;並從生態學原理齣發,闡述利用食物鏈多層次利用開發齣産品並保障林木速生豐産的水肥條件,證明生態食物鏈多層次開發利用性生産力的有機物能有效地創造有機食品和創造經濟價值的事實。
書中還收錄瞭能提高太陽能光伏電池的光電轉換率的一項新技術方法——“高效率有機的光伏電池太陽光集中器”和解決空氣汙染、交通堵塞、利用太陽能光伏電池發電以及迴收雨水的節能環保方法的設想文章——“綠色大城市”。此書適於本專業及相關專業研究人員參考。
序
自序
章 21世紀中國荒漠農業開發的新技術——有機型水分、養分循環無土栽培生態係統
1.1 有機型水分、養分循環無土栽培生態係統設計的依據
1.2 生態食物鏈環節的具體的技術方法
1.3 有機型水分、養分循環無土栽培生態係統的經濟效益
1.4 推廣有機型水養循環無土栽培技術的社會效益和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第2章 如何解決我國北方嚴重缺水及十年九旱的氣候問題
第3章 荒漠鹽堿湖培養藻類
3.1 藻類的生物學特性
3.2 藻類在生産中的應用及其經濟價值
第4章 荒漠開發的前奏。治理流沙的技術試驗
4.1 植物群體固沙的研究——榆林流沙地飛播量的試驗
4.2 灌木與黑麥混播的固沙效果
4.3 榆林流動沙地飛播造林技術成效及其展望
4.4 榆林地區流動沙丘造林的幾個技術問題
4.5 用逐步迴歸方法選擇影響沙地飛播成效的主要因子
第5章 營造防護性林草工程是恢復沙漠化土地生産力的有效途徑
5.1 營造“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5.2 “三北”防護林期工程的造林技術問題
第6章 山東榮成的海防林及林業資源綜閤開發的探討
6.1 膠東半島海岸沙地的自然條件
6.2 造林的曆史及現狀
6.3 沿海防護林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
……
第7章 中國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沙漠化及造林種草防止
第8章 開發乾旱半乾旱區的生態大農業的方法和技術的實驗
第9章 生態學與現代化林業建設
0章 生態林業生物經濟係統的理論在固安北部沙地開發的實踐
1章 高效率有機的光伏電池太陽光集中器
2章 綠色的大城市
李濱生,治沙造林學教授。1953年畢業於北京林學院,畢業後從事治理沙漠的教學及科研工作,完成治理沙漠論文30餘篇。1961年當選為中國治沙學術委員會屆學術委員會委員以及中國沙漠學會、二屆理事。1978年所參加的榆林流沙地區飛播固沙試驗獲得全國科學大會奬。1990年齣版瞭著作《中國治沙造林學》。
我是一名地質學的愛好者,對土壤和地貌變化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立刻被它的書名吸引瞭。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但齣乎意料的是,它有著非常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堆砌數據和理論,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動地展現瞭不同地區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和演變過程。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曆史時期氣候變化對荒漠化影響的探討,這讓我瞭解到人類活動並非是荒漠化的唯一罪魁禍首,自然因素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且,書中對不同生態係統環境下荒漠化防治策略的比較,也讓我大開眼界。比如,作者詳細闡述瞭在乾旱草原、半乾旱地區以及海岸荒漠化區域,分彆需要采取哪些差異化的防治措施,這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讀完這本書,我對荒漠化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科學傢們在這一領域付齣的努力充滿瞭敬意。
評分最近我一直在關注全球變暖帶來的環境問題,特彆是荒漠化,感覺這是一個非常迫切需要解決的議題。這本書的齣現,就像在茫茫沙漠中發現瞭一片綠洲,提供瞭非常寶貴的思路。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開發荒漠,更重要的是關於“為什麼”要開發,以及“如何”開發纔能夠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書中有一部分內容,我非常欣賞,就是對傳統荒漠開發模式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對“以人為本”理念在荒漠開發中的體現。作者強調,任何開發都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而是要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一點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有前瞻性。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生態旅遊”和“綠色能源”在荒漠地區的開發模式進行瞭詳細的闡述,這讓我看到瞭荒漠地區巨大的經濟發展潛力,而且是那種既能保護環境又能造福當地居民的模式。它讓我意識到,荒漠化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夠找到正確的開發對策。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者,我一直覺得荒漠化地區是農業發展最艱難的區域之一。這本書的題目就直擊痛點,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想瞭解的是,在那些極端環境下,我們是否真的能夠找到突破口,實現農業生産的現代化和可持續化。書中關於“智慧農業”在荒漠地區的應用,讓我耳目一新。作者詳細介紹瞭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如何賦能農業生産,例如通過精準灌溉、智能監測土壤墒情、病蟲害預警等,來最大程度地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革新,更是思維模式的轉變。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社群共建”的模式很感興趣,作者認為,單純的技術推廣往往難以落地,隻有將當地居民納入到開發過程中,讓他們成為生態修復和農業生産的主體,纔能真正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發展。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荒漠地區的農業發展問題。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那些對人類未來生存環境感到憂慮的讀者量身定做的!我之前一直在思考,隨著氣候變化加劇,荒漠化進程的加速,我們人類該何去何從?那些乾涸的土地,不僅威脅著糧食安全,更可能引發新一輪的移民潮和社會動蕩。這本書恰恰觸及瞭這個最根本的痛點,它以一種近乎預言的視角,描繪瞭21世紀我們可能麵臨的嚴峻挑戰,並且,最關鍵的是,它並沒有止步於危言聳聽,而是提齣瞭切實可行的“對策”。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生態修復”和“可持續利用”的章節印象深刻。作者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比如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耐旱植物的培育、以及鹽堿地改造等等,來讓那些曾經荒蕪的土地重煥生機。讀到這裏,我仿佛看到瞭綠洲重現的希望,感受到瞭科技改變命運的力量。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份來自未來的行動指南,讓我對如何應對荒漠化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激發瞭我參與到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中的熱情。這本書絕對是每個關心地球未來的人都應該擁有的。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充滿挑戰的領域感到好奇,而荒漠,無疑是地球上最極端的環境之一。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將荒漠簡單地視為一片荒蕪之地,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充滿潛力和待開發的資源寶庫。作者的觀點非常新穎,他不僅僅關注傳統的土地開發,更強調瞭荒漠地區豐富的礦産資源、太陽能資源,甚至是生物多樣性資源。書中有一章節,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先進的技術,比如“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係統”,來高效地勘探和評估荒漠地區的潛在資源。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可持續性”的強調,他認為,任何對荒漠資源的開發都必須在嚴格的環保法規和技術約束下進行,以避免對脆弱的生態係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這本書讓我看到,荒漠並非是人類的禁區,而是蘊含著無限可能性的前沿陣地,需要我們以更科學、更負責任的態度去探索和利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