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卡尔·阿尔伯特·莱施霍恩:进阶钢琴练习曲18Op.67:18 Etudes For |
| 作者: | 陈学元 |
| 定价: | 42.0 |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3-01 |
| ISBN: | 9787544477406 |
| 印次: | 1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8开 |
| 内容简介 | |
| 这本练习曲其程度大致相当于车尔尼作品299到作品740。此次出版的《莱施霍恩不错进阶钢琴练习曲18:作品67》)编订时陈学元修改了该版中的部分错误。本书的18练习曲分别针对不同的技术要点进行了专项训练,富有旋律感。 |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版本”和“演奏传统”的钢琴学习者。在选择教材时,我会花大量时间去研究不同版本间的细微差别,以及演奏大师们是如何处理特定段落的。对于莱施霍恩的作品,这本《18首进阶练习曲》最棒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几乎不可动摇的“基础框架”。它不像那些过于前卫的二十世纪练习曲那样充满不确定性,也不像早期古典练习曲那样在某些方面略显单薄。它提供的是一种非常成熟、符合声学原理的“如何把声音从钢琴里完美提取出来”的方案。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那些被标记为“速度与精准度”的段落,我发现作曲家对力度变化的标记(从pp到ff之间的过渡)是极其细致入微的。这迫使我必须重新审视我的触键方式——从指尖到指根的每一个肌肉群的参与度。最终的效果是,不仅我的技术得到了提升,我的音乐理解力也得到了一个侧面的深化,因为它教会我,最伟大的技术表达,往往源于最微小的力度控制。这本书是工具书,但更是艺术的入门指南。
评分这本《进阶钢琴练习曲18首,作品67》简直是为我这种正处于技术瓶颈期的中高级学习者量身定做的“救星”。我之前总觉得自己的手指在某些快速跑动和复杂的和弦转换上像是被什么无形的力量束缚住了,速度上不去,清晰度也总是有欠缺。翻开这本厚厚的乐谱,第一印象就是排版非常清晰,虽然是德文原版印刷的注释(我买的是进口版),但音符本身的处理就足够直观。莱施霍恩这位作曲家,他的思考角度非常巧妙,不像某些练习曲那样只是机械地重复某种技巧,而是将技术难点巧妙地编织在非常具有音乐性和歌唱性的旋律线条中。特别是其中几首探讨八度连续跳跃的曲子,以前我一遇到八度就紧张,感觉手腕要僵住,但读谱时发现他给出的指法建议非常人性化,强调了放松和重心转移,而不是一味地“用力压”。我目前正在攻克第十二首,那段连续的三连音十六分音符的对位练习,简直是对手指独立性和耐力的终极考验。每次练习完都感觉手指像是跑完了一场马拉松,酸痛却又带着一种“突破自我”的成就感。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技术训练,更在于它引导你如何带着音乐性去解决技术问题,避免了枯燥的机械重复,让人真正沉浸在对音乐的打磨之中。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心理感受是一种“沉浸式的孤独感”,当然,这里的“孤独”是正面的,指的是一种高度专注的、与自我技艺对话的状态。我发现,当你真正进入这些练习曲的内在逻辑时,周围的世界似乎都安静了,只剩下你和琴键之间那场精密的较量。例如,有一首专门针对快速双音和三度进行进行训练的练习,它要求你的双臂必须达到一种近乎冥想般的同步状态,任何一丝犹豫或紧张都会立刻暴露无遗。我发现自己练习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将速度放慢,不是为了偷懒,而是为了体会每一次音符的“重量”和“衔接”。这种深度的专注训练,对于改善演奏中的“慌乱感”极为有效。现在我面对高难度曲目时,那种生理性的恐慌感减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结构和节奏的内在把握。这本练习曲,与其说是在教你弹奏技巧,不如说是在重塑你对“掌控”乐器的神经连接。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购买这本练习曲,是冲着“Op.67”这个编号去的,希望能找到一些相对冷门的、但学术价值很高的曲目来充实我的曲库。然而,我的期望值被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远超越了。市面上很多“进阶”练习曲,要么难度跨度太大,要么风格过于单一,让人很难找到持续练习的动力。莱施霍恩的作品则展现出一种惊人的平衡性。这十八首曲子,从技术涵盖面上看,几乎囊括了浪漫主义晚期到二十世纪初对钢琴演奏家提出的所有核心挑战:快速的音阶和琶音、复杂的节奏型、双手的交叉与独立、以及对踏板的精确控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没有采用那种德奥体系里常见的严谨到近乎教条的结构,而是用一种更自由、更抒情的笔触来包装这些技巧。这意味着,在完成艰苦训练的同时,我完全可以把它当作小型音乐会曲目来准备。我的老师也高度赞扬了这一点,认为它能很好地衔接巴赫和更现代的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之间的技术鸿沟。
评分我给《卡尔·阿尔伯特·莱施霍恩:进阶钢琴练习曲18首,作品67》打五星,纯粹是因为它成功地拓宽了我对钢琴演奏中“声部平衡”的理解。我过去常犯的错误是,总是不自觉地把右手旋律弹得太响,而左手的伴奏或者内声部总是显得苍白无力,或者干脆被右手完全掩盖。莱施霍恩的这套练习曲,尤其是中间几首涉及大量复杂复调结构的练习,简直是一堂堂生动的“声部雕刻课”。他似乎总是将一个技术难题隐藏在一个需要清晰划分不同力度的声部结构里。比如有一首练习,左手需要同时处理分解和弦的低音、中声部的和声填充,以及偶尔探出头来的对旋律的呼应,如果处理不好,听起来就是一团浆糊。我用了将近一周时间,专门练习如何用不同的触键深度和重量来区分这些声部,效果立竿见影。现在我再弹奏肖邦或舒曼的作品时,突然之间,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内声部线条开始清晰地浮现出来了,像是雾气散开,整个音乐的立体感瞬间增强了。这本书不只是让你弹快,它让你弹“清楚”,让你听到音乐中每一个细微的层次变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