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光电子器件
:32.00元
售价:22.4元,便宜9.6元,折扣70
作者:汪贵华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118060355
字数:454000
页码:2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本书着重讲授光电子探测与成像器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内容有:半导体光电探测器、光电倍增管、微光像增强器、真空摄像管、CCD和CMOS成像器件、致冷和非致冷红外成像器件、紫外成像器件、x射线成像器件。
本书适合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学等专业本科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相近专业的研究生阅读,同时可供从事光电子器件研究和从事光电子技术的技术人员参考。
初读《光电子器件》,我最大的困惑在于其对特定材料体系的侧重。它对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如InP, GaAs)的讨论占据了极大的比重,而在介绍新兴的、基于硅基或有机材料的方案时,笔墨相对有限,略显保守。但这并非缺陷,而是一种清晰的立场表明:这本书旨在构建一个稳固的、基于成熟半导体物理的理论基石。因此,在理解光纤通信和高密度集成电路中的传统光电器件时,这本书简直是无价之宝。例如,它对DFB激光器中耦合系数的精确计算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调节布拉格反射栅的周期性来控制光谱线宽,描述得极其透彻。读到这部分时,我立刻回想起自己过去在模拟优化算法时遇到的瓶颈——原来根源在于对反馈机制的物理理解不够到位。这本书强迫你从更基础的量子效率和载流子注入效率的源头去审视问题,而不是停留在应用层面的参数堆砌上。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坦白说,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出版环境下,显得有些“复古”了,但这种复古恰恰凸显了它的严谨。图表大多采用黑白线条勾勒,数据点清晰可见,没有任何花哨的渐变色或三维渲染来分散注意力。其中,关于光波导的模式场的仿真图,虽然不是彩色的,但通过精细的等高线和坐标轴的标注,你能准确地判断出TE模和TM模的能量分布差异。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每个章节的末尾都附带了“高级主题拓展”部分,这些拓展内容往往涉及到一些跨学科的知识点,比如半导体材料的生长缺陷对光子寿命的影响,或者光电转换效率与器件封装热阻的耦合分析。这表明作者的视野并非局限于器件本身,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光电子系统的背景下去考量。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进行“闭门修炼”,他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系统性的、从材料到系统的完整设计思维框架。
评分这本《光电子器件》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配上抽象的光路图示,立刻让人联想到精密的光学实验和前沿的半导体技术。我本以为这是一本深入探讨激光器、光电探测器等核心器件工作原理的教科书,事实也确实如此,但它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书中对半导体异质结的能带结构分析详尽得令人赞叹,作者似乎毫不吝啬地倾注了多年的研究心得,即便是初次接触PN结或PIN光电二极管的读者,也能通过清晰的图示和循序渐进的数学推导,迅速掌握其物理本质。尤其是在讲解LED的发光效率和光捕获问题时,那种将理论模型与实际器件性能参数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让人感觉这不是在啃枯燥的公式,而是在设计一个真实的、可以触摸的产品。特别是对量子阱结构中载流子行为的描述,作者引入了非常直观的比喻,成功地将复杂的量子力学概念“翻译”成了工程师能理解的语言。读完前几章,我仿佛站在一个无尘室的洁净台前,亲手调试着一个刚出炉的砷化镓激光对对管,那种成就感是其他泛泛而谈的综述性书籍无法给予的。它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而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透露出一种强烈的逻辑脉络感,仿佛是精心铺设的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它从最基础的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开始,逐步过渡到半导体材料的光学特性,然后才引入PN结作为光电器件的“原子”。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将“吸收”和“发射”这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通过同一套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的框架来解释。这种“一脉相承”的叙述,避免了在不同器件章节之间产生知识断层。例如,在讨论光电导天线时,作者巧妙地将光吸收过程与高频信号的产生联系起来,使得理解过程变得异常流畅。对于自学者而言,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容错率”不高——你必须跟上它的节奏,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推导步骤,否则后面的高级应用部分将难以理解。它就像一位严厉的导师,要求学生必须步步为营,确保每一步的理解都坚实可靠。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用“老派而扎实”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它没有紧追那些最新的、还未完全成熟的前沿概念,而是将重心放在了那些已经历经时间考验、构成了光电子产业基石的器件上。比如,对于探测器的噪声分析部分,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辨析散粒噪声、热噪声和陷波噪声的相对贡献,甚至不厌其烦地给出了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判据。我发现,很多教材在讨论信噪比时往往一笔带过,但《光电子器件》却将其视为核心竞争力来雕琢。这种对细节的偏执,使得本书的价值在进行工程设计优化时体现得淋漓尽致。每次我试图跳过那些看似繁琐的推导时,总能发现后面会紧跟着一个实际应用的限制条件,这迫使我必须回过头去仔细研读每一个假设。它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在告诉你:“别想走捷径,物理规律是铁律,只有理解了这些限制,你才能真正制造出高性能的设备。”读这本书,需要的不仅仅是物理基础,更需要一种沉下心来、尊重基础科学的工匠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