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
定价: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高晶敏 柴海莉 张金龙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030254566
字数:344000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新定价链接: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数字电子技术是目前发展*为迅速的技术之一,从计算机到通信、广播、电视、医疗仪器和航空航天,几乎所有领域都在应用数字电子技术。随着集成电路的密度不断提高,功能日益复杂,新型器件的相继诞生,相应的数字设计方法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传统的设计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器件的发展。鉴于上述情况,本书在保持数字电子技术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不仅介绍了用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基础的数字电路和逻辑设计技术,还重点介绍了中、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和可编程逻辑器件。
本书在数字电子技术理论体系基础上,介绍了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的逻辑设计技术,并重点介绍了中、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和可编程逻辑器件。全书共分8章,包括数字逻辑基础、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半导体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D/A和A/D转换器。每章后还配有适量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各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供从事电子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是一场灾难,我花了大价钱买的精装版,结果一拿到手就发现纸张的厚度像是随便用打印纸糊弄出来的,完全没有一本专业教材应有的质感。更别提那些复杂的电路图了,墨水晕染得厉害,很多关键的电阻、电容数值都模糊不清,简直是在考验读者的视力和耐心。我尝试着对着书上的示例去搭建一个简单的与非门电路,结果光是看懂图纸就花了快一个小时,最后发现好几个标注都因为印刷错误而无法辨认。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种低劣的制作水准不仅影响学习心情,更可能导致对基础知识的错误理解。如果作者和出版社连最基本的物理载体都不能保证质量,那么内容本身的可信度也大打折扣了。我期待的是一本可以反复翻阅、值得收藏的工具书,而不是这种三五下就可能散架的快消品。希望未来的再版能重视一下工艺,毕竟内容再好,外在的承载物也得跟上才行啊。
评分最让我感到不解的是这本书在软件和工具支持方面的彻底缺失。在这个时代,一本优秀的数字电路教材理应提供配套的仿真文件、设计模板或者至少是明确的软件推荐和使用指南。然而,这本书似乎固执地停留在纸面操作的时代。没有任何配套的LabView、Quartus II 或 Xilinx Vivado 的教程链接,读者需要自己去摸索如何将书中的理论转化为可以在EDA工具中验证的代码或原理图。这意味着,学习者必须花费额外的时间去学习工具本身的操作,而不是专注于理解数字电路的核心概念。这种孤立于现代设计环境的教学方式,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效率低下且充满不必要的摩擦。一本书的价值,现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它能否提供一个顺畅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薄弱,显得极其不与时俱进。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令人费解,感觉作者试图在一个有限的篇幅内塞入所有能想到的数字系统知识点,结果就是每部分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般地带过。比如,在讲解时序逻辑设计时,对于关键的竞争冒险问题,作者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几个概念,却没有提供足够详实的例子来演示如何通过卡诺图化简或者使用锁存器来解决实际问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掌握了一堆零散的术语,但真正面对一个需要设计同步有限状态机(FSM)的实际场景时,大脑里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从何下手。这种“大而全”的写作风格,对于想深入钻研的读者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挫败感。它更像是一本面向广大学生群体的快速入门手册,而不是一本能让你成为领域专家的案头参考书。如果能专注于某几个核心模块,例如重点剖析CMOS集成电路的实际延迟模型和版图设计影响,或许会更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例题设计存在严重的逻辑跳跃性和覆盖不足问题。大量的练习题都过于理想化,几乎都是教科书上直接变换过来的基础题型,几乎找不到任何与当前工业界主流芯片设计流程沾边的实际案例。比如,书中虽然提到了可编程逻辑器件(PLD),但所有的习题都停留在真值表和逻辑表达式的转换上,完全没有涉及 Verilog 或 VHDL 语言的描述,这在当前以硬件描述语言(HDL)为核心的数字电路设计领域,显得格格不入。如果一本教材不能将理论知识有效映射到实际的工程实践工具上,那么它的实用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我花时间去解那些脱离实际的题目,感觉像是练习古代的算盘技巧,而不是学习现代的数字系统构建方法。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关于时钟域交叉处理、低功耗设计考量,或者至少是使用FPGA目标库进行综合的练习题。
评分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极其晦涩和书面化,完全缺乏现代工程教材应有的亲和力。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深厚的电子工程背景,通篇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被动语态的长句,很少有主动、清晰的解释来引导非专业背景的读者理解背后的物理意义。例如,讲解完一个半加器之后,紧接着就跳到了布尔代数的最优化理论,中间缺失了大量关于“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的逻辑过渡。我不得不频繁地在书的后面翻阅附录和索引,来反复确认某个基本定义,这极大地打断了我的思维连贯性。这感觉就像是直接把几十年前的学术论文集结出版,完全没有考虑到当前读者的学习习惯——我们需要的是“讲故事”式的讲解,而不是干巴巴的定理堆砌。这本书更适合作为研究生阶段的辅助参考资料,对本科生甚至自学者来说,学习曲线陡峭得像垂直的悬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