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留住“光”与“影”的美丽—玩转成像技术
定价:25.80元
作者:吴梦涛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427473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地球这个人类家园是美丽的,我们可以精细地描绘那美妙的倩影,留存那动感的瞬间吗?
在人类的眼前,各种奇妙的现象映入我们的眼帘,刻进我们的大脑;而在动物的世界里,又藏有许多观察和瞄准的高手。他们,还有它们,都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在科学的世界中,我们要远眺,我们要近看,我们要微测,我们要放大,我们要动感的留住过去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一切美好,我们要极尽地想象未来的时空中能够发生的一切可能……我们又是怎样去实现这一切的呢?
来吧,要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翻开由吴梦涛和徐继芳主编的这本《留住光与影的美丽——玩转成像技术》,一起进入“光”与“影”的世界,一起玩转成像的技术吧……
目录
光与影的奇幻世界——浅谈各种成像技术
母亲之光——姹紫嫣红的太阳光
太阳公公告诉我——太阳的颜色
七色的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
必不可少的——无线电波
电磁学之父——麦克斯韦
看不见的“热线”——红外线
看不见的“阳光”——紫外线
神奇的“手骨图”——χ射线
神奇的“能量刀”——γ射线
不可思议的“人造光”——激光
听不到的声音——超声波
走进影世界——一基本成像原理
“人鉴止水”——“水镜”成像
倒立的人影——小孔成像
水火也相容——透镜成像
心灵的窗户——眼睛
名副其实的“千里眼”——望远镜(一)
人类视觉的延伸——望远镜(二)
“天上”的“眼睛”——太空望远镜
明察秋毫——显微镜成像
留住身边的精彩——常见的摄影技术
神秘的箱子——照相机
没有胶卷也能照相——数码相机
让眼睛插上翅膀——电视的诞生
百家争鸣——电视的种类
当今的主角——液晶电视
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电影的发展
诱惑与激情——高科技影像技术
黑夜,也有明亮的眼睛——红外成像技术
极具诱惑力的——全息摄影
将“立体”进行到底——3D影像简介
戴上眼镜看电影——3D放映技术
开启生命之门——医学影像技术
声音也能成像——超声波成像技术
无需切口的内部观测——X光成像
X光检查的进化——CT成像
“小”物体“大”运动——质子的运动
无电离辐射的医学成像——磁共振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望着窗外的光影变化,进行一番深刻的反思。这本书的格局之大,着实令人惊叹。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拍出好照片”或者“如何操作某个设备”,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感知世界的演变史。作者巧妙地将历史上的关键发明——从暗箱到胶片,再到如今的CMOS传感器——串联起来,展现了人类对捕获光线这种基本自然现象的执着追求。这种宏大的叙事视角,让我体会到我们今天所享有的便利,是无数先驱者智慧的结晶。而且,它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诠释也进行了有趣的对比,比如东方美学中对“留白”的推崇,与西方精确记录的倾向之间的张力,都处理得非常到位。读完之后,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探究每一个视觉现象背后的原理和美学意图,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感官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视觉美学的尊重。它的版面布局绝非随随便便拼凑而成,而是处处体现着对“呼吸感”的拿捏。大片的留白,恰到好处的字体大小,以及图文之间的互动关系,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关于平衡与和谐的道理。我特别喜欢它在论述复杂光学原理时所采用的比喻,这些比喻非常接地气,能够迅速在读者脑海中建立起清晰的图像模型,避免了抽象概念带来的阅读障碍。举个例子,书中对景深变化的描述,不是简单地给出公式,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小场景来阐释,让人立刻就能理解焦平面是如何精确地界定“清晰”与“模糊”的边界的。这种以人为本、服务于理解的编辑理念,在同类题材的书籍中是极为罕见的。它成功地将原本可能高高在上的科学知识,转化成了一种人人可亲近的知识享受。
评分坦白说,我拿起这本书时,内心是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的,毕竟“成像技术”听起来就容易枯燥乏味,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简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旁边耐心讲解,他不用任何架子的帮你揭开那些看似神秘的幕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瞬间”的捕捉和凝固的探讨。书中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时间这把无情的刻刀打磨得温柔起来。它讲述了如何通过精妙的曝光控制,将一个稍纵即逝的动态场景固定在平面上,并赋予其永恒的生命力。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抗争与致敬,在我看来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上升到了一种对生命哲思的探讨。文字的编排错落有致,偶尔穿插一些历史上的小轶事或者科学家的趣闻,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节奏感,绝不会让人感到疲倦。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而言,它提供了一套清晰的逻辑框架去理解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概念,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认知层次。
评分老实讲,市面上关于影像技术的书籍多如牛毛,大多是工具手册式的存在,读完一遍,感觉就像是学会了某个软件的快捷键,用完即忘。但这一本,给我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生态系统,让你在学习具体技能的同时,也理解了其背后的底层逻辑和历史脉络。它教会我的,不是某一个固定的招式,而是一种面对任何新设备、新技术的通用思维框架。比如,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色彩科学的基础,让我明白为什么不同设备显示出来的颜色会有差异,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去校准和统一视觉语言。这种由“术”入“道”的引导,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它让我认识到,真正的“玩转”成像技术,核心在于掌握光与信息交互的本质规律,而非仅仅追逐最新的硬件参数。这是一本能让你从“消费者”转变为“思考者”的优秀读物。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的感受,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万花筒,色彩斑斓,每一次转动都能发现新的惊喜。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光影的捕捉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我一直以为摄影或者类似的视觉艺术,更多是关于技巧和器材的堆砌,但这本书让我彻底颠覆了这种认知。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看见”的哲学著作,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光线和阴影。比如书中描述光线如何穿过特定的介质时产生的折射与衍射现象,那种描述方式,不是干巴巴的物理公式,而是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亲手触摸到那些无形的粒子。再者,它对传统成像工艺的溯源和现代数字技术的融合探讨,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底蕴和开阔的视野,让人在领略美学魅力的同时,也获得了扎实的知识支撑。这种将艺术性与科学性完美结合的叙事手法,非常吸引我这种既追求技术深度又渴望美学体验的读者。整体阅读下来,心情是极其愉悦且充满启发的,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