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什么时候能宠孩子,什么时候不能宠
定价:28.00元
作者:(日) 东千裕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43420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l 日本亲子教养类经典指导用书,已加印10余次,日本五星好评!
l 日本育儿专家东千裕根据多年的亲子教育研究经验,告诉家有0-6岁儿童的新手父母:宠爱与溺爱完全不同,越是忙碌越应该好好宠爱孩子!
模拟实境,以问答的形式,图文并茂为家长分别指出正确疼爱孩子的方式,典型实用,操作性强。内容提要
本书是针对“宠爱孩子”这一教育难题所写的家教育儿指导用书。孩子幼儿期是家庭教育关键的时期,而在这一时期大多数家长却不知如何正确宠爱孩子。
日本育儿专家东千裕,根据多年亲子教育实践,向家有0-6岁宝宝的新手家长们分析了什么时候宠爱与溺爱的区别,以及如果停止溺爱,如何正确地宠爱孩子。同时她通过本书指出:越是忙碌,就越应该好好宠爱孩子。目录
章?该如何宠爱孩子// 1
什么叫宠爱孩子/ 3
宠爱能培养孩子的自信/ 5
激发孩子自信和干劲的心灵储蓄理论/ 7
心灵储蓄的五大法则/ 11
“宠爱”和“溺爱”不一样/ 15
“宠爱”与“得意”/ 20
越是忙碌,就越应该好好宠爱孩子/ 21
不对孩子发火的处方笺/ 23
孩子应该呵护到9岁/ 26
第二章?一问一答&一看就懂!// 29
1?力所能及的事情却让妈妈做/ 33
2?总想要零食却不知满足/ 37
3?孩子总是要抱抱/ 41
4?吃饭的时候故意磨蹭/ 45
5?让我给他收拾玩具/ 49
6?越是忙的时候,越让我陪他上厕所/ 53
7?孩子说他讨厌妈妈/ 57
8?认为什么都是妈错/ 61
9?无法制止孩子说脏话/ 65
10?哥哥总是和弟弟吵架/ 69
11?跟孩子说话他却不理我/ 73
12?一到睡觉前就任性/ 77
13?这也想要那也想要/ 81
14 孩子易怒易哭叫/ 85
15 想请假不去幼儿园/ 89
16 送到幼儿园去的时候,哭着不让妈妈走/ 93
17 不会向老师和小朋友打招呼/ 97
18 不会对讨厌的事情说“不”/ 101
19 交不到朋友/ 105
20 不跟妈妈聊幼儿园的事情/ 109
21 不想去兴趣班了/ 113
22 过了约定的时限,还想玩游戏机/ 117
23 不做作业/ 121
24 作业写得慢/ 125
25 孩子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 129
26 孩子不认真审题/ 133
27 家长说去了补习班/ 137
28 不做好上学前的准备/ 141
29 在家发泄对朋友的不满/ 145
30 在学校开放日故意捣乱/ 149
第三章给妈育儿处方笺// 153
丈夫花掉了孩子的心灵储蓄/ 155
婆婆总是说“爱孩子是害了孩子”/ 158
妈妈累得筋疲力尽/ 161
妈内心容易动摇/ 163
老生孩子的气会导致自我厌恶/ 165
自己不想被父母说教的话反倒拿来训斥孩子/ 167
妈妈圈对自己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169
妈妈缺乏自信/ 170
作者介绍
东千裕
曾担任过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中学辅导员和教育委员会委员。获得过高级教育顾问、日本咨询学会认定咨询师等职称。她利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独创了一套研究方法,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作品有《孩子长大了!具有魔力的教导术》《让男孩子茁壮成长!妈妈们的育儿方法》《怎样教育不懂规矩的孩子》文摘
序言
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在育儿这条充满未知和挑战的道路上,为我这个新手父母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我家宝宝现在正是最需要我全身心投入的阶段,每天围着他转,几乎耗尽了我所有的精力和耐心。有时候,看着他哭闹不止,我真的会手足无措,不知道是应该立刻满足他,还是应该坚持原则。这本书正好就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它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父母采取何种教育方式才最恰当。读到关于“什么时候该放手,什么时候该紧握”的部分,我深受启发。我一直以为“宠孩子”就是无条件满足,但这本书告诉我,真正的“宠”是建立在理解和引导之上的,是为孩子的长远发展负责。书中举了大量生动的案例,让我能够感同身受,也学到了很多具体的操作方法,比如如何界定孩子的合理需求和溺爱的界限,如何通过沟通来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压制。它教会我,有时候,“不宠”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而这种“不宠”并非冷漠,而是给予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让他们学会承担后果,塑造坚韧的品格。这本书真的让我对育儿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和迷茫,而是更加自信和从容地陪伴孩子成长。
评分作为一名在职妈妈,我常常觉得自己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疲于奔命,尤其是当孩子出现一些我无法理解的行为时,我总会陷入自我怀疑。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没有给我灌输那些遥不可及的育儿理论,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探讨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两难情境。例如,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我该怎么办?是立刻安抚他,还是让他自己冷静?书里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给了我很多实用的建议。它强调了理解孩子情绪的重要性,而不是简单地评判他们的行为。我学会了如何识别孩子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并用恰当的方式回应,而不是被他们牵着鼻子走。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一些误区。我曾经以为,只要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就是对他的宠爱,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宠爱是精神上的支持和引导,是教会他们如何独立、如何面对困难。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界限感”的探讨,它帮助我认识到,适度的拒绝和坚持原则,对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责任感至关重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手足无措的妈妈,而是有了一套清晰的育儿思路,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孩子,也让自己在育儿的路上更加轻松愉快。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育儿指南,我是一名二胎妈妈,大宝已经上小学,小宝才刚蹒跚学步。两个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这让我时常感到头疼。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是凭感觉来教育孩子,有时候对大宝过于严厉,有时候又对小宝过于放纵。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轨迹,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模式来套用。它详细地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情感需求,让我能够更精准地理解孩子们的行为。书中关于“原则与灵活性的平衡”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曾经认为,只要坚持原则,孩子就会变得优秀,但这本书提醒我,有时候,适度的灵活和变通,更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合作。例如,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这本书教我如何区分是需要严厉批评,还是需要温柔引导,亦或是需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承担后果。它让我明白,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耐心、智慧和持续的调整。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育儿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纠结于“宠”与“不宠”的表面问题,而是更注重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和独立的人格。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我一直觉得,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无论孩子做什么,都应该无条件地支持和满足。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开始发现,这种“无条件”的爱,似乎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依赖。这本书就像一记警钟,让我重新审视了“宠爱”的含义。它并非让我否定对孩子的爱,而是让我学会如何“智慧地爱”。书中对于“界限”的强调,让我意识到,父母的爱也需要有明确的边界。当孩子的行为触及到底线时,我们不能因为爱他就一味地退让,而是需要坚持原则,并以恰当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行为的后果。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溺爱”的危害,以及它如何潜移默化地阻碍孩子的成长。我曾经以为,只要能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就是对他的宠爱,但现在我明白,真正的宠爱是教会孩子如何去争取,如何去努力,而不是让他们坐享其成。它让我看到了,有时候,“不宠”,反而是对孩子最深沉的爱。这本书不仅改变了我对育儿的看法,更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培养出独立、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下一代。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贴近生活,没有那些空洞的理论,而是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和生活智慧。我是一个全职妈妈,每天和孩子朝夕相处,但很多时候,我仍然会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在面对孩子撒娇、哭闹或者不听话的时候,我总是会陷入一种矛盾的心态:是应该满足他,还是应该坚持我的教育理念?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每一个让我犹豫的时刻,都给我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它没有简单地告诉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通过对孩子心理的细腻洞察,让我理解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界限感”的讨论,它让我明白,教育孩子不是一场无休止的妥协,而是在爱与原则之间找到平衡。有时候,父母的“不宠”,恰恰是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机会。例如,当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书中教我如何既不纵容他的情绪,又让他感受到被理解,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技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妈妈,而是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育儿挑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让我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有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问世,简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一个育儿难题。我一直以为,只要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满足他所有的愿望,就是对他的爱。但随着孩子长大,我发现他变得越来越娇气,越来越听不进道理。这本书就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育儿中的不足,让我幡然醒悟。它并没有否定父母对孩子的爱,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正确地爱”。书中对于“宠”的定义,不是简单的物质满足,而是包括情感的陪伴、规则的建立以及能力的培养。我尤其认同书中关于“放手”的理念。有时候,我们过度地干预和保护,反而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给予支持,但不能越俎代庖,而是要鼓励他们自己去尝试,去解决。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适度的“不宠”,并不是冷漠,而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独立和承担责任。它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不同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轨迹的影响,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如何才能培养出一个既有爱心,又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育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的育儿方向。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育儿的“思维重塑”。我曾经陷入一个误区,总以为只要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宠爱。但事实证明,这种“宠爱”有时反而会让孩子变得懒惰、自私,甚至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这本书恰恰点明了这一点,它深入剖析了“宠”与“不宠”之间的微妙界限,以及不同选择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长远影响。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规则意识”的论述。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爱,是建立在清晰的规则和界限之上的。当孩子需要被“宠”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温暖和支持;而当他们需要被“管”的时候,我们则需要坚持原则,甚至适度地“不宠”。这本书并没有给我灌输死板的育儿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细腻的心理分析,让我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理念。例如,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孩子闹脾气的部分,给了我很多实用的方法,让我不再被动地应对,而是能够主动地引导。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了自己育儿中的一些盲点,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套更科学、更有效的育儿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同时也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育儿真的需要智慧,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份智慧。我曾经是一个非常容易心软的妈妈,孩子一哭,我就忍不住想满足他,生怕他受委屈。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有时候,我们的“心软”,反而是在“害”孩子。它让我认识到,“宠”不等于“溺爱”,而“不宠”,也并不意味着冷漠。书中关于“界限”的探讨,对我启发很大。我学会了如何适当地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如何让他们明白行为的后果。同时,我也理解了,在孩子需要鼓励和支持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关爱。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个僵化的育儿模板,而是引导我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去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它让我明白了,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观察、调整和反思。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孩子情绪牵着鼻子走的妈妈,而是能够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育儿中的各种挑战,并且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也收获了更多的乐趣和成长。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本育儿“百科全书”,里面包含了我们作为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难题,并且都给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解答。我以前总觉得,只要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就是对他的宠爱,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宠爱,是精神上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它让我意识到,过度地满足和保护,反而会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让他们变得软弱和依赖。书中关于“独立性”的培养,给了我深刻的启示。我学会了如何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犯错,去从中学习。同时,我也明白了,在孩子需要支持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温暖和鼓励。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生硬的理论,而是充满了作者对孩子成长的深刻理解和人文关怀。它让我看到了,教育不仅仅是责任,更是一种艺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育儿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纠结于“宠”与“不宠”的表面现象,而是更注重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种新手父母量身打造的“定心丸”。我家宝宝刚满一岁,正是最需要我全身心投入的阶段,每天晚上被他折腾得精疲力尽,白天又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总是在“要不要满足他”这个问题上纠结不已。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用平实的语言,为我拨开了育儿路上的迷雾。它让我明白,“宠”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的满足,而“不宠”也并不意味着冷酷无情。书里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特点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宝宝的行为,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地猜测和焦虑。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界限感”的章节,它让我意识到,适度的拒绝和坚持原则,对于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和责任感至关重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手足无措的妈妈,而是拥有了一套更清晰、更科学的育儿思路,能够更自信、更从容地陪伴孩子成长,也让自己在这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中,收获了更多的成长和快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