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食到病除
定价: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张燕立,王德顺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3021269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本书以中医传统养生理论为指导,把人们常见常食之物按蔬莱类、果品类、谷类、豆类、肉类、蛋类、奶类、水产类、花卉类等进行归类,每类各成一章,对其中的各种食物进行分别介绍,讲述其营养特点、药用价值、药用性能、食疗方与保健配餐等。所介绍的食疗方、保健配餐是基于中医古籍及民间传统常食常用之方荆,取料方便、经济实用、操作简便,且疗效显著。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所列食物的成分数据均采自*公布数据,这样可使读者对于所列食物的本质有更深入的了解。本书对广大群众,尤其是中老年人日常养生保健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1.蔬菜类
1.1 蔬菜类食物的药用
1.1.1 蔬菜类食物的营养特点
1.1.2 蔬菜类食物的药用价值
1.1.3 蔬菜类食物的药用性能与食疗方
1.白菜
2.菠菜
3.芹菜
4.韭菜
5.油菜
6.洋葱
7.芥菜
8.蕹菜
9.茼蒿
10.马齿苋
11.甜菜
12.大葱
13.大蒜
14.茄子
15.黄瓜
16.苦瓜
17.冬瓜
18.丝瓜
19.土豆
20.竹笋
21.莲子
22.莲藕
23.芋头
24.慈菇
25.蔓菁
26.白萝卜
27.胡萝卜
28.番茄
1.2 蔬菜类食物的保健配餐
1.炒合莱
2.珊瑚莲藕
3.阴阳萝卜球
4.土豆丸子
5.桃仁丝瓜
6.葱豉汤
7.凉拌辣白菜
8.菠菜麻油拌芹菜
9.莲子龙眼粥
10.首乌胡萝卜
11.百莲酿藕
2.果品类
2.1 果品类食物的药用
2.1.1 果品类食物的营养特点
2.2.2 果品类食物的药用价值
2.2.3 果品类食物的药用性能与食疗方
1.苹果
2.梨
3.杏仁
4.桃子
5.大枣
6.黑枣
7.酸枣
8.山楂
9.杨梅
10.樱桃
11.枇杷
12.橘子
13.橙子
14.柑子
15.柚子
16.金橘
17.香橼
18.柿子
19.西瓜
20.白果
21.桑葚
22.罗汉果
23.芒果
24.无花果
25.柠檬
26.葡萄
27.番石榴
28.橄缆
29.猕猴桃
30.菠萝
31.香蕉
32.椰子
33.甘蔗
34.荸荠
35.栗子
36.榛子
37.松仨
38.胡桃仁
39.花生
40.葵花子
41.黑芝麻
……
3.谷类
4.豆类
5.肉类
6.蛋类
7.奶类
8.水产类
9.花卉类
10.保健药茶、药酒
这本《食到病除》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温暖的色调,让人在翻开书页之前,就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健康饮食那份深入骨髓的理解与关怀。我特别喜欢扉页上那句引言,寥寥数语,却道尽了“病从口入”的古老智慧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塑与升华。书中的排版极其考究,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养生手册可比。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用心良苦,从基础的营养学原理,到针对不同系统疾病的食疗方案,脉络清晰,层层递进。尤其是对食材功效的阐述部分,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这个补那个”,而是结合了现代生物化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让人读来既信服又有所启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深谙食疗之道的智者之间的深度对话,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自然流畅,仿佛在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揭开身体健康的奥秘。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偏激、不夸大的叙事风格,即便涉及到一些比较前沿的健康理念,也总能用最朴实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让人在享受知识盛宴的同时,也感到无比的安心和踏实。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纸张的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足见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专业与精到。
评分我最近对中医的整体观感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阅读的另一本关于“生命能量流转”的著作。那本书从一个宏大的哲学层面切入,探讨了人与自然、天地之间的微妙平衡,它强调的不是具体到某一种食物的药用价值,而是我们生活节奏、情绪状态与身体机能的整体性互动关系。书里通过大量的古代经典案例和哲思,构建了一个关于“气”与“神”如何影响健康的理论框架,读起来非常烧脑,但又引人入胜,它要求读者跳出现有的西方医学视角,用一种更具包容性的眼光去看待疾病的成因。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心神安定则百病不生”的论述,作者用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精神世界对物质身体的塑造力,与那些只关注卡路里和微量元素的书完全是两个极端。这本书的论证方式非常侧重于逻辑推导和历史溯源,语言古奥典雅,偶尔需要停下来细细揣摩其中的深层含义,但一旦领会,便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愉悦感。它教会我,真正的健康管理,首先是对自我心性的校准,食疗固然重要,但若心性不宁,再好的药石也难以持久。这种高度的精神追求,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不仅仅是“吃什么”,更是“如何生活”。
评分最近沉迷于一本讲述全球“失落文明”饮食模式的考古学报告集,这套书完全是从人类学的角度切入,考察了数个已经消亡的古代部落或文明在他们的鼎盛时期是如何进行食物采集、储存和烹饪的。它充满了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配有大量手绘图和碳十四测年数据,数据严谨到令人咋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展现了一种极致的“地域性”饮食——即他们的食谱完全是当地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极限,没有外部干预,食物与环境的契合度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状态。比如,书中对安第斯山脉早期文明如何利用不同海拔的微气候来种植和保存藜麦的详细描述,简直就是一场活生生的生态农业教科书。阅读这些内容时,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时间错位感”,想象着那些古老的人们,如何在没有任何现代科技辅助的情况下,精准地把握了植物的生长周期与药性。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偏向于学术报告,客观冷静,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感是极其强烈的。它让我明白,许多现代所谓的“健康食品”,很可能只是历史长河中偶然的幸存者,而真正的健康奥秘,或许早已被那些与土地共生的古老智慧所掌握。
评分我最近在读的一本关于分子烹饪技术与营养吸收效率的专业书籍,彻底刷新了我对“吃进去”和“真正吸收”之间差异的认知。这本书的作者是两位知名的食品化学博士,内容充满了复杂的化学结构图、酶解反应曲线以及各种实验数据图表,基本上就是一本高阶的大学教材。它没有谈论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养生”,而是专注于如何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比如超低温烹饪、微乳化技术,来最大化某些关键营养素(如脂溶性维生素或特定多酚类物质)在人体肠道中的生物利用率。我个人对于这种冷峻的、以数据为王的论证方式情有独钟,因为它将“食疗”从一种模糊的经验学,提升到了精确的工程学层面。比如,书中对不同食物基质中抗氧化剂的稳定性分析,清晰地指出了哪些传统烹饪方式是在“毁灭”营养,哪些是通过“重组”在增强效果。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费脑,需要一定的化学基础才能跟上思路,但每攻克一个难点,都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它让我开始用“效能最大化”的思维来规划我的日常饮食结构,追求的是科技驱动的精准营养摄入。
评分近期翻阅的一本讲述“情绪管理与肠道菌群平衡”的心理生理学专著,带给我的启发是关于身心连接的全新视角。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像一部侦探小说,层层剥茧地揭示了“脑-肠轴”上的复杂通讯网络,重点探讨了长期压力和负面情绪是如何通过神经递质,直接影响到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代谢产物的。作者引用了大量双盲实验数据,证明了通过冥想、正念练习,甚至特定的声音频率,可以间接改善肠道菌群的构成,从而影响到情绪稳定性和认知功能。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将“心理健康”与“消化系统健康”进行了不可分割的绑定,它指出,很多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根源可能在于未被察觉的焦虑。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语言流畅,带有很强的科普性和启发性,它不像药理学书籍那样冰冷,而是充满了对人类复杂情感世界的理解和同情。它提醒我,如果只是机械地遵循食谱,而忽略了进食时的心境——是狼吞虎咽还是细嚼慢咽,是带着压力还是放松愉悦——那么再完美的食物配方也可能功亏一篑,真正的疗愈,需要心与胃的同步和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