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G.梅杰著的《现代导航的演进--量子技术的兴 起》主要面向大专水平、具备物理和工程方面基础的 求知非专业人员。它以直观的方式,广泛介绍了地面 和空间导航演变的相关主题,且较少使用数学公式。
前两章介绍自然界中的导航和古代水手的导航,包括 腓尼基人、维京人、太平洋岛上居民所用的导航。第 3、4章介绍恒星导航、星座及星坐标等要素。第5~7 章介绍精密机械计时器,海洋中经度的测定和精密可 控石英时钟*近的发展。第8章总结介绍了量子概念 ,作为讨论微波和光与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准备知识 。有关原子钟的介绍相当详细,包括氢微波激射器、 铯束、铷电池,以及*新发展的铯喷泉和单离子频率 标准。随后介绍陀螺罗盘的章节引出了对萨格纳克激 光陀螺的讨论。从**3章开始介绍有关基于时间的导 航:先是基于地面网络的“罗兰C”和“奥米茄”, 随后是基于卫星的系统,包括轨道理论、早期的卫星 导航系统SECOR、TRANSIT等;*后推出了**导航卫 星系统——**定位系统(GPS),该系统是本时代 重大技术成就之一。对GPS分三大部分进行介绍:空 间、控制和用户部分。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实现超常的 协调性和精度,使整个系统正常运作。GPS尤其是差 分GPS的应用广泛,除了常见的空中导航、海洋导航 和导弹制导,GPS还应用于大地测量、重大工程建设 、矿业项目、农业、生态、紧急定位,*不用说高速 公路导航。**7章是太空导航的相关内容。**8章讨 论了导航的未来,届时原子干涉仪可作为陀螺罗盘使 用,铯喷泉作为原子时间标准,量子计算机用来*新 卫星星历。
第1章 自然界中的导航
1.1 动物导航
1.2 通过太阳确定方向
1.3 通过星星确定方向
1.4 磁场定向
1.5 风和气流
1.6 电场定向
1.7 信鸽
1.8 帝王蝶
1.9 长距离迁徙的鸟类
1.1 0太平洋鲑鱼
1.1 1人类的导航
参考文献
第2章 早期的导航
2.1 沙漠游牧民族
2.2 太平洋中的航海家
2.3 星象罗盘
2.4 腓尼基人
2.5 维京人
2.6 古代的仪器
2.6.1 日晷和夜行仪
2.6.2 磁罗盘
2.6.3 沙漏
2.6.4 拖板计程仪和拖曳式
计程仪
2.6.5 戴维斯象限仪
2.6.6 星盘
参考文献
第3章 天文学的历史背景
3.1 古代天文学
3.2 伊斯兰天文学
3.3 欧洲天文学家
3.4 艾萨克·牛顿
参考文献
第4章 现代天文学的要素
4.1 行星地球
4.2 月球和行星
4.3 内行星
4.4 外行星
4.5 恒星
4.6 星座
参考文献
第5章 海洋导航
5.1 地理坐标
5.2 天文坐标系
5.3 时间系统
5.4 导航三角形
5.5 截距法[3]
5.6 导航三角形的表格解[4]
5.7 月球距离法
这本书的排版实在太令人头疼了,简直就像是在一本技术手册的草稿上直接印刷的。字体大小不一,行距时而拥挤时而松散,很多图表和公式的标注都模糊不清,看得我眼花缭乱,经常需要反复对照才能勉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尤其是在涉及一些复杂的数学推导时,这种糟糕的印刷质量极大地阻碍了阅读的流畅性。作为一个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我实在很难忍受这样的实体书。感觉编辑部对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完全没有上心,这对于一本严肃的技术著作来说,是件非常令人失望的事情。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我买到了盗版或者印刷不合格的版本。希望出版社在后续的印次中能重视一下排版和印刷工艺的提升,这直接关系到读者获取知识的效率和心情。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对某一特定领域技术发展脉络的梳理上,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积累和独到的见解。它不像很多科普读物那样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原理和关键的技术节点进行剖析,这对于希望真正掌握该领域底层逻辑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不过,正因为其深度,对于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可能会显得有些吃力,很多地方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先验知识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在关键概念引入时增加一些更直观的比喻或者更详细的背景铺垫,会让这本书的受众面更广,也更能体现其作为“译丛”的普及价值。总体而言,它更偏向于一本进阶读物,而非入门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古板和学术化,读起来感觉像是直接从一篇年代久远的学术期刊翻译过来的,充满了生硬的直译痕迹和晦涩的术语堆砌。虽然信息量是充足的,但行文的逻辑跳转有时显得有些突兀,缺乏现代科技写作中常见的引导性和叙事性。我常常需要停下来,自己去梳理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建立的隐性联系。这种“读者需要自己做功课”的阅读方式,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我期待的是一种既能保持严谨性,又能兼顾可读性的叙事方式,让复杂的概念通过清晰的逻辑链条层层递进。这次的体验让我觉得,翻译的质量固然重要,但后期的本地化润色和风格调整同样不可或缺,否则内容再好,也会被僵硬的表达方式所掩盖。
评分这本书的案例选择和时效性方面处理得中规中矩,既包含了经典理论的奠基性成果,也触及了近几年的前沿突破。但遗憾的是,对于那些爆炸性发展的新兴技术分支,似乎介绍得还不够深入和详尽。例如,在讨论到某一新兴技术路线时,作者的分析似乎停在了相对早期的阶段,很多后续的实验结果和工程化挑战没有被充分纳入考量。这使得这本书在某些章节读起来,略微带上了一丝“旧闻”的感觉,虽然理论基础依旧扎实,但对于想紧跟行业步伐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额外补充最新的文献资料。我希望一本定位为“高新科技译丛”的书籍,能更敏锐地捕捉到领域内最快速迭代的部分,并给予足够的篇幅去解构它们。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上,我观察到一个比较明显的倾向性,即对某一特定学派或技术路线的偏爱似乎比较明显。虽然作者力求客观平衡,但在某些关键的技术路线对比中,明显感觉到论证的力度和篇幅分配存在倾向性。这种偏好本身无可厚非,毕竟作者的知识体系会有其侧重,但对于一本作为广泛技术参考的书籍而言,最好能给予不同流派同等的审视和辩证空间。这样才能让读者在阅读后,形成一个更全面、更少预设立场的认知框架。我花了不少时间去对比书中不同章节的处理方式,这种不平衡感在分析竞争技术方案时尤为突出,这让我对作者的“中立性”产生了一丝保留,尽管整体贡献仍然是积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