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导航的演进--量子技术的兴起/高新科技译丛

现代导航的演进--量子技术的兴起/高新科技译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德伟杨春燕... 编
图书标签:
  • 导航技术
  • 量子技术
  • 现代导航
  • 科技发展
  • 高新科技
  • 量子导航
  • 导航系统
  • 技术演进
  • 未来技术
  • 科技译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国防工业
ISBN:9787118115512
商品编码:29708333529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现代导航的演进--量子技术的兴起/高新科技译丛
  • 作者:(美)F.G.梅杰|译者:吴德伟//杨春燕//徐小杰//苗强//戚君宜
  • 定价:128
  • 出版社:国防工业
  • ISBN号:978711811551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2-01
  • 印刷时间:2018-0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59
  • 字数:385千字

内容提要

F.G.梅杰著的《现代导航的演进--量子技术的兴 起》主要面向大专水平、具备物理和工程方面基础的 求知非专业人员。它以直观的方式,广泛介绍了地面 和空间导航演变的相关主题,且较少使用数学公式。
    前两章介绍自然界中的导航和古代水手的导航,包括 腓尼基人、维京人、太平洋岛上居民所用的导航。第 3、4章介绍恒星导航、星座及星坐标等要素。第5~7 章介绍精密机械计时器,海洋中经度的测定和精密可 控石英时钟*近的发展。第8章总结介绍了量子概念 ,作为讨论微波和光与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准备知识 。有关原子钟的介绍相当详细,包括氢微波激射器、 铯束、铷电池,以及*新发展的铯喷泉和单离子频率 标准。随后介绍陀螺罗盘的章节引出了对萨格纳克激 光陀螺的讨论。从**3章开始介绍有关基于时间的导 航:先是基于地面网络的“罗兰C”和“奥米茄”, 随后是基于卫星的系统,包括轨道理论、早期的卫星 导航系统SECOR、TRANSIT等;*后推出了**导航卫 星系统——**定位系统(GPS),该系统是本时代 重大技术成就之一。对GPS分三大部分进行介绍:空 间、控制和用户部分。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实现超常的 协调性和精度,使整个系统正常运作。GPS尤其是差 分GPS的应用广泛,除了常见的空中导航、海洋导航 和导弹制导,GPS还应用于大地测量、重大工程建设 、矿业项目、农业、生态、紧急定位,*不用说高速 公路导航。**7章是太空导航的相关内容。**8章讨 论了导航的未来,届时原子干涉仪可作为陀螺罗盘使 用,铯喷泉作为原子时间标准,量子计算机用来*新 卫星星历。
    

目录

第1章 自然界中的导航
1.1 动物导航
1.2 通过太阳确定方向
1.3 通过星星确定方向
1.4 磁场定向
1.5 风和气流
1.6 电场定向
1.7 信鸽
1.8 帝王蝶
1.9 长距离迁徙的鸟类
1.1 0太平洋鲑鱼
1.1 1人类的导航
参考文献
第2章 早期的导航
2.1 沙漠游牧民族
2.2 太平洋中的航海家
2.3 星象罗盘
2.4 腓尼基人
2.5 维京人
2.6 古代的仪器
2.6.1 日晷和夜行仪
2.6.2 磁罗盘
2.6.3 沙漏
2.6.4 拖板计程仪和拖曳式
计程仪
2.6.5 戴维斯象限仪
2.6.6 星盘
参考文献
第3章 天文学的历史背景
3.1 古代天文学
3.2 伊斯兰天文学
3.3 欧洲天文学家
3.4 艾萨克·牛顿
参考文献
第4章 现代天文学的要素
4.1 行星地球
4.2 月球和行星
4.3 内行星
4.4 外行星
4.5 恒星
4.6 星座
参考文献
第5章 海洋导航
5.1 地理坐标
5.2 天文坐标系
5.3 时间系统
5.4 导航三角形
5.5 截距法[3]
5.6 导航三角形的表格解[4]
5.7 月球距离法


《穿越视界:从几何光学到全息成像的光学新篇章》 这是一部关于光学发展史的宏大叙事,它不仅追溯了人类对光的探索历程,更描绘了光学理论与技术如何塑造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直至今日,一股名为“全息”的革命性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拓展着视觉的边界。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精彩纷呈的旅程,从古老埃及人在水面上观察到的光影变幻,到艾萨克·牛顿爵士对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深刻洞见;从惠更斯与杨格关于光的干涉和衍射的优雅实验,到麦克斯韦方程组所揭示的电磁波统一之美。 我们将深入探讨几何光学奠定的基础,理解透镜和反射镜如何被应用于显微镜和望远镜,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视野,让我们得以窥见微观世界的奥秘,也得以仰望遥远的星辰。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基于光波理论提出的原理,为理解光的波动性提供了早期而坚定的支持。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更是光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以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了光的干涉现象,为光的波动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奥古斯丁·菲涅尔进一步发展了波动光学,通过对衍射现象的精妙阐释,完善了光的波动理论。 进入19世纪,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的理论工作将电学、磁学和光学统一在同一个宏伟的框架之下,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阐明光就是一种电磁波。这一发现不仅是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也为后来的光通信、无线电技术等奠定了理论基础。赫尔兹的实验验证了麦克斯韦的预言,进一步巩固了电磁波理论。 然而,光学的发展并未止步于此。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曙光照亮了物理学的天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解释,再次引发了对光本质的深刻思考,他提出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强调了光的粒子性,从而开启了波粒二象性的新纪元。尼尔斯·玻尔、维尔纳·海森堡、埃尔温·薛定谔等科学巨匠,在量子力学的理论构建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的工作不仅深刻理解了原子和亚原子粒子的行为,也为后来的激光等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撑。 激光,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正是量子光学发展的直接产物。它发出的高度相干、单色、方向性强的光束,在科学研究、工业制造、医疗美容、信息通信等众多领域引发了革命。本书将详细介绍激光的产生原理、不同类型的激光器及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展现了人类如何驾驭光的能量,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工具。 本书的重点之一,也是其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将聚焦于“全息技术”的兴起。与传统的成像技术不同,全息成像记录并重建物体的三维信息,能够呈现出逼真的立体影像。我们将追溯全息术的起源,从丹尼斯·盖博在20世纪40年代的初步构想,到1962年埃米特·雷瑟和尤里斯·乌帕特尼斯共同发明全息照相术,再到随后几十年的技术飞跃。 读者将了解到全息术的基本原理:如何利用相干光(如激光)照射物体,并将其反射光与参考光在感光材料上进行干涉叠加,记录下包含物体深度信息的干涉条纹。接着,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用同样的参考光照射全息图,重建物体的三维像,仿佛物体就真实地呈现在眼前。我们将深入剖析全息记录介质的演进,从早期的胶片到如今的高分子材料和数字全息记录技术。 全息技术的应用前景是无限的。本书将深入探讨其在以下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信息存储与显示: 全息存储技术能够以极高的密度存储信息,为解决日益增长的数据存储需求提供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案。而全息显示技术则能够创造出无需佩戴任何设备就能看到的逼真三维影像,有望彻底改变我们观看电影、玩游戏、进行远程会议的方式。想象一下,一个生动的虚拟人物出现在你的房间里,与你进行互动,这不再是科幻,而是全息技术的未来。 科学研究与测量: 全息干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精度测量,例如检测材料的微小形变、测量物体的表面缺陷、研究流体动力学现象等。通过比较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全息图,科学家可以获得极其精确的测量数据,从而推动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入。 艺术与设计: 全息技术为艺术家提供了全新的创作媒介,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立体艺术品。在工业设计领域,全息模型可以帮助设计师更直观地审视和修改产品原型。 安全防伪: 全息防伪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钞票、证件、商品包装等,其独特的立体视觉效果和难以复制的特性,有效地防止了伪造。 教育与培训: 全息模型可以使复杂的科学概念和解剖结构变得直观易懂,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外科医生可以利用全息技术进行手术模拟训练,提高手术技能。 本書还将对未来全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包括实时全息成像、动态全息显示、增强现实与全息技术的融合等。我们将探讨计算全息学的发展,如何通过计算机算法来生成和重建全息图,进一步拓展全息技术的应用范围。 《穿越视界:从几何光学到全息成像的光学新篇章》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光学技术发展史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次关于人类如何不断挑战极限、拓展认知的深度探索。它将揭示光学领域看似微小的进步,如何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对世界的理解。本书适合所有对光学、物理学、科技发展以及未来前沿技术感兴趣的读者。它将以清晰的语言、丰富的实例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带领读者领略光学世界的无限魅力,感受科技进步带来的震撼与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实在太令人头疼了,简直就像是在一本技术手册的草稿上直接印刷的。字体大小不一,行距时而拥挤时而松散,很多图表和公式的标注都模糊不清,看得我眼花缭乱,经常需要反复对照才能勉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尤其是在涉及一些复杂的数学推导时,这种糟糕的印刷质量极大地阻碍了阅读的流畅性。作为一个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我实在很难忍受这样的实体书。感觉编辑部对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完全没有上心,这对于一本严肃的技术著作来说,是件非常令人失望的事情。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我买到了盗版或者印刷不合格的版本。希望出版社在后续的印次中能重视一下排版和印刷工艺的提升,这直接关系到读者获取知识的效率和心情。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对某一特定领域技术发展脉络的梳理上,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积累和独到的见解。它不像很多科普读物那样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原理和关键的技术节点进行剖析,这对于希望真正掌握该领域底层逻辑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不过,正因为其深度,对于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可能会显得有些吃力,很多地方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先验知识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在关键概念引入时增加一些更直观的比喻或者更详细的背景铺垫,会让这本书的受众面更广,也更能体现其作为“译丛”的普及价值。总体而言,它更偏向于一本进阶读物,而非入门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古板和学术化,读起来感觉像是直接从一篇年代久远的学术期刊翻译过来的,充满了生硬的直译痕迹和晦涩的术语堆砌。虽然信息量是充足的,但行文的逻辑跳转有时显得有些突兀,缺乏现代科技写作中常见的引导性和叙事性。我常常需要停下来,自己去梳理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建立的隐性联系。这种“读者需要自己做功课”的阅读方式,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我期待的是一种既能保持严谨性,又能兼顾可读性的叙事方式,让复杂的概念通过清晰的逻辑链条层层递进。这次的体验让我觉得,翻译的质量固然重要,但后期的本地化润色和风格调整同样不可或缺,否则内容再好,也会被僵硬的表达方式所掩盖。

评分

这本书的案例选择和时效性方面处理得中规中矩,既包含了经典理论的奠基性成果,也触及了近几年的前沿突破。但遗憾的是,对于那些爆炸性发展的新兴技术分支,似乎介绍得还不够深入和详尽。例如,在讨论到某一新兴技术路线时,作者的分析似乎停在了相对早期的阶段,很多后续的实验结果和工程化挑战没有被充分纳入考量。这使得这本书在某些章节读起来,略微带上了一丝“旧闻”的感觉,虽然理论基础依旧扎实,但对于想紧跟行业步伐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额外补充最新的文献资料。我希望一本定位为“高新科技译丛”的书籍,能更敏锐地捕捉到领域内最快速迭代的部分,并给予足够的篇幅去解构它们。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上,我观察到一个比较明显的倾向性,即对某一特定学派或技术路线的偏爱似乎比较明显。虽然作者力求客观平衡,但在某些关键的技术路线对比中,明显感觉到论证的力度和篇幅分配存在倾向性。这种偏好本身无可厚非,毕竟作者的知识体系会有其侧重,但对于一本作为广泛技术参考的书籍而言,最好能给予不同流派同等的审视和辩证空间。这样才能让读者在阅读后,形成一个更全面、更少预设立场的认知框架。我花了不少时间去对比书中不同章节的处理方式,这种不平衡感在分析竞争技术方案时尤为突出,这让我对作者的“中立性”产生了一丝保留,尽管整体贡献仍然是积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