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复杂信号频率估计方法及应用
定价:109.00元
售价:74.1元,便宜34.9元,折扣67
作者:涂亚庆,杨辉跃,张海涛,肖玮,刘良兵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118107777
字数:
页码:32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频率估计作为数字信号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航空航天、生物医学、通信工程、雷达探测、故障诊断和仪器仪表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纷繁复杂的应用环境中,信号频率呈现出非线性、非平稳、瞬态性和化等特征,针对复杂信号频率估计方法开展研究是现实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复杂信号频率估计方法及应用》总结作者团队多年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复杂信号频率估计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及实际应用。首先,简述了复杂信号频率估计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分析了现有典型频率估计方法;然后,系统深入地重点论述了短时信号频率估计的频谱融合方法、端频信号频率估计的计及负频率方法、时变频率估计的自适应陷波器方法、瞬时频率估计方法与VCO非线性度检测;后,将复杂信号频率估计方法应用于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和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两类典型仪表与装置,详细分析了各种条件的比较实验结果和应用验证效果。
《复杂信号频率估计方法及应用》特色鲜明,内容新颖,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可供从事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和频率估计方法与应用技术研究的科技工作者阅读与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课程教材与参考书。
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频率估计基本方法
1.2.1 能量重心法
1.2.2 相位差法
1.2.3 幅度比值法
1.2.4 分段FFT法
1.2.5 黄金分割法
1.2.6 三角形法
1.2.7 DTFT法
1.2.8 全相位法
1.2.9 大熵谱法
1.3 时变信号频率跟踪方法
1.3.1 Wigner-Ville分布法
1.3.2 短时傅里叶变换法
1.3.3 小波变换法
1.3.4 Radon-Wigner变换法
1.3.5 分数阶傅里叶变换法
1.3.6 局域波分解法
1.3.7 自适应陷波器法
1.4 短时信号频率估计方法
1.4.1 相干平均法
1.4.2 频谱平均法
1.4.3 相位相关法
1.4.4 相位积累法
1.4.5 卡布分布法
1.4.6 多段信号频谱融合法
1.5 端频信号频率估计方法
1.5.1 CZT法
1.5.2 Zoom-FFT法
1.5.3 FFT+FT法
1.5.4 牛顿法
1.5.5 Goetzel细化法
1.5.6 频率抽取法
1.5.7 相位补偿细化法
1.5.8 频域增采样内插法
1.5.9 基于小波变换的频谱细化法
1.6 本书内容与组织
1.7 小结
第2章 短时信号频率估计的频谱融合方法
2.1 信号模型
2.1.1 多段信号概念
2.1.2 多段信号获取
2.2 频谱融合原理
2.2.1 邻近频率信号对短时信号频率估计的影响
2.2.2 现有信号分解结构
2.2.3 异频域信号分解结构
2.3 频谱融合法
2.3.1 异频修正矩阵设计
2.3.2 优加权融合频谱生成
2.3.3 频域相关性分析
2.3.4 相关谱峰值搜索
2.4 频谱融合快速算法
2.4.1 DTFT快速算法设计
2.4.2 加权融合频谱矩阵降维处理
2.4.3 算法计算量分析
2.5 交叉信息融合法
2.5.1 方法原理
2.5.2 交叉信息融合
2.5.3 关键技术
2.6 交叉信息融合快速算法
2.6.1 基本思想
2.6.2 关键技术
……
第3章 端频信号频率估计的计及负频率方法
第4章 时变频率估计的自适应陷波器方法
第5章 瞬时频率估计与VCO非线性度检测
第6章 LFMCW雷达测距应用
第7章 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应用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几何图形,立刻让人联想到精密与深度。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偏理论性的著作,里面堆砌着枯燥的公式和抽象的数学模型,但翻开目录后才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信号处理概念,用非常直观的类比和生动的实例串联起来。特别是关于超分辨算法的章节,作者并没有止步于介绍经典方法,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在实际工程中的局限性,这一点非常宝贵。我记得他用了一个关于声纳定位的例子,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传统方法会“糊掉”目标,而新型算法又是如何“拨开迷雾”的。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拿出纸笔,不是为了演算那些复杂的证明,而是为了梳理作者构建的逻辑框架。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也值得称赞,字体大小适中,关键术语的解释深入浅出,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感受到一种被引导的顺畅感。
评分这本书的组织结构非常巧妙,它采用了“问题驱动”的叙事模式。每一章的开头,都不是直接抛出理论,而是先设置一个现实中难以解决的“难题”场景,比如“如何分辨两个靠得非常近的频率成分?”或者“在低速运动物体中如何准确锁定其多普勒频移?”。这种设置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当你带着一个清晰的目标进入章节时,自然会对随后的数学工具和算法模型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与我之前阅读的那些按时间顺序或按工具分类的书籍相比,这种以应用场景为导向的结构,使得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更强,更容易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此外,作者在每章末尾的“拓展阅读”部分也做得非常到位,给出了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相关论文的指引,保证了这本书内容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应用”二字的深刻理解和践行上。市面上很多教材在讲完原理后就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然而,本书的后半部分,简直就是一本实战手册。它没有停留在理想化的白噪声环境下,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现实世界中信号的“污垢”——干扰、噪声、多径效应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实际数据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与务实。例如,在介绍某一种迭代优化算法时,他不仅给出了收敛性的理论保证,还配上了不同信噪比下的仿真结果对比图。这些图表制作得非常精良,直观地展示了算法性能的波动边界。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工程产品的工程师来说,这种“落地”的视角是至关重要的。它不是在描绘一个完美的数学世界,而是在教我们如何在这个充满缺陷的物理世界中,最大限度地榨取出信号的有效信息。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属于那种需要读者投入精力的类型,它绝非可以轻松翻阅的“快餐读物”。作者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行文间充满了对底层物理机制的深刻洞察。在某些章节,比如涉及随机过程和矩阵分解的部分,其推导过程的详尽程度几乎可以媲美研究生教科书。这对于我这种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希望巩固基础知识的专业人士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享受。我发现,很多困扰我已久的技术细节,在作者的笔下被层层剥开,露出了清晰的本质。不过,我也得承认,对于没有扎实微积分和线性代数背景的读者,可能需要配合其他参考资料才能完全跟上节奏。它更像是一部深度访谈录,作者在与读者进行一场高水平的智力对话,要求你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才能跟上他思维的跳跃和拓展。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会选择“震撼”。这种震撼并非来自花哨的图表或夸张的语言,而是源于作者对所涉及领域知识的全面掌控和深入挖掘。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所依赖的许多“标准”算法,其实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边界和潜在的缺陷。书中对一些前沿方法的阐述,比如基于稀疏表示的估计技术,不仅清晰地解释了其数学原理,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分析了这些方法在面对实际系统非线性和时变特性时的表现。特别是关于参数估计的统计效率分析,作者的论述严谨而深刻,让我对“最优”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不满足于停留在应用层面的技术人员准备的,它鼓励你深入底层,去质疑、去优化、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案。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让你有信心去探索更深更远的前沿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