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子元器件应用技术手册 微电子器件分册
定价:43.00元
售价:29.2元,便宜13.8元,折扣67
作者:韩英歧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5066575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本手册收集了主要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有关标准、选用原则、检验、测试、筛选等应用知识,并收集了部分常用的、有特殊性能的元器件的型号、规格及主要电性能参数,供读者选用时参考,其目的就是为广大科技人员、电路设计师、可靠性工程师、电子物资人员及检验人员提供一套比较完整实用的电子元器件应用技术资料。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在知识的深度上做到了极致,但却在适用性和前瞻性上打了折扣。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理解其中关于PN结的扩散电流模型和雪崩击穿的数学推导,这些内容在学术上无可挑剔。然而,在实际的电路设计场景中,我们更多需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些原理去优化一个实际的芯片布局,例如如何处理器件的寄生效应、如何设计有效的ESD保护电路,或者如何选择合适的抗辐射加固技术。这类与实际流片和封装紧密相关的“应用技巧”,在书中几乎找不到。它提供的是“公式的来源”,而不是“公式的应用案例”。如果将一本应用手册比作一套菜谱,那么这本书提供的似乎是关于食材(半导体材料)化学成分的百科全书,而不是教你如何烹饪出米其林级别的菜肴(高性能集成电路)。这对于追求效率和落地效果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种知识获取上的结构性缺失。
评分我原本是冲着“微电子器件”这个响亮的标题来的,期待能系统学习当前微电子领域最前沿的器件物理和制程技术,特别是那些支撑移动计算和人工智能加速器的核心元件。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结构、载流子输运等基础概念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部分内容无疑是扎实的,对于理解器件工作原理至关重要。但是,当涉及到具体器件结构如SOI(硅上绝缘体)、LDMOS(大面积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在高频应用中的具体设计考量,或是新一代高迁移率材料(如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在异质结器件中的应用潜力时,内容便戛然而止,或者只是用非常概括性的语言带过。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本书更像是一本扎实的《半导体物理导论》,而非一本紧跟产业脉搏的“应用技术”宝典。对于一个期望从书中汲取最新工艺路线图和器件选型经验的工程师而言,这样的深度和广度显然是不够的。
评分总的来说,这部手册散发出一种严谨而古朴的气息,它对半导体基本原理的论述无可厚非,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但是,作为一本号称与时俱进的“应用技术手册”,其内容似乎停留在上一个技术世代的巅峰。我希望看到的,是诸如先进封装技术(如Chiplet或2.5D/3D集成)背景下对器件级接口带来的新挑战,或者是在量子计算、生物传感等新兴领域中,对特定微电子器件功能特性的定制化设计思路。这些关乎未来十年产业发展方向的话题,在这本厚厚的册子里竟是只字未提。因此,它更像是为一名想从零开始彻底理解晶体管的物理本质的学生准备的“百科全书”,而不是为一名需要快速解决当前设计瓶颈、或者需要紧跟产业迭代步伐的工程师准备的“速查工具”。阅读体验是详实但略显沉闷的,它提供的是深厚的根基,而非开阔的视野。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风格,无疑带有浓厚的上一个时代技术手册的印记,这让我在查找具体参数时感到颇为费力。我尝试寻找关于特定工艺节点下MOSFET的阈值电压调控机制或者栅氧的介电常数变化趋势等关键信息,结果却不得不穿梭于大量基于传统结型场效应管(JFET)或早期的平面MOS结构绘制的示意图之间。这种视觉上的不匹配,极大地影响了阅读效率。现代电子设计强调的是快速获取数据和参数,并能迅速将其映射到仿真模型中。然而,这本书提供的多是基于理论推导的理想化模型,鲜有直接可供参数化的数据表格或特定制造商的器件手册摘录。在我看来,一本合格的应用手册应当是连接理论与工程实践的桥梁,它需要提供“可操作性”的知识。可惜,这部“分册”似乎更偏向于对基本物理规律的忠实记录,而忽略了工程实践中对于速度和精度的迫切需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为什么”理解得更深了,但对“怎么做”却依旧感到迷茫。
评分这部厚重的工具书,初捧在手,便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专业分量。作为一名刚刚步入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新手,我原本满怀期待地希望能在其中找到关于最新一代芯片架构、先进制程节点的深入解析,或者至少是对当前主流EDA工具链的详尽操作指南。然而,翻阅数遍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编纂的“故纸堆”,里面详尽地罗列了大量经典的、甚至可以说是上个世纪的半导体器件原理和应用实例。尽管这些基础知识无疑是构建现代电子学大厦的基石,但对于一个急需掌握如何在当前高度数字化的环境中进行实际产品开发的人来说,这种知识的侧重点显得有些滞后了。我期待看到的,例如关于FinFET结构演进、SOI技术在低功耗应用中的实践,或是新型存储器(如MRAM或ReRAM)的物理特性描述,在这本书中几乎找不到踪影。它更像是在缅怀那个晶体管刚刚崭露头角的黄金时代,而非聚焦于我们当下正在面对的纳米级挑战。这使得我对它作为一本“应用技术手册”的实用价值产生了深深的疑虑,或许它更适合作为一名历史系研究生的参考资料,而非面向一线工程师的案头必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