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G.梅杰著的《现代导航的演进--量子技术的兴 起》主要面向大专水平、具备物理和工程方面基础的 求知非专业人员。它以直观的方式,广泛介绍了地面 和空间导航演变的相关主题,且较少使用数学公式。
前两章介绍自然界中的导航和古代水手的导航,包括 腓尼基人、维京人、太平洋岛上居民所用的导航。第 3、4章介绍恒星导航、星座及星坐标等要素。第5~7 章介绍精密机械计时器,海洋中经度的测定和精密可 控石英时钟*近的发展。第8章总结介绍了量子概念 ,作为讨论微波和光与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准备知识 。有关原子钟的介绍相当详细,包括氢微波激射器、 铯束、铷电池,以及*新发展的铯喷泉和单离子频率 标准。随后介绍陀螺罗盘的章节引出了对萨格纳克激 光陀螺的讨论。从**3章开始介绍有关基于时间的导 航:先是基于地面网络的“罗兰C”和“奥米茄”, 随后是基于卫星的系统,包括轨道理论、早期的卫星 导航系统SECOR、TRANSIT等;*后推出了**导航卫 星系统——**定位系统(GPS),该系统是本时代 重大技术成就之一。对GPS分三大部分进行介绍:空 间、控制和用户部分。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实现超常的 协调性和精度,使整个系统正常运作。GPS尤其是差 分GPS的应用广泛,除了常见的空中导航、海洋导航 和导弹制导,GPS还应用于大地测量、重大工程建设 、矿业项目、农业、生态、紧急定位,*不用说高速 公路导航。**7章是太空导航的相关内容。**8章讨 论了导航的未来,届时原子干涉仪可作为陀螺罗盘使 用,铯喷泉作为原子时间标准,量子计算机用来*新 卫星星历。
第1章 自然界中的导航
1.1 动物导航
1.2 通过太阳确定方向
1.3 通过星星确定方向
1.4 磁场定向
1.5 风和气流
1.6 电场定向
1.7 信鸽
1.8 帝王蝶
1.9 长距离迁徙的鸟类
1.1 0太平洋鲑鱼
1.1 1人类的导航
参考文献
第2章 早期的导航
2.1 沙漠游牧民族
2.2 太平洋中的航海家
2.3 星象罗盘
2.4 腓尼基人
2.5 维京人
2.6 古代的仪器
2.6.1 日晷和夜行仪
2.6.2 磁罗盘
2.6.3 沙漏
2.6.4 拖板计程仪和拖曳式
计程仪
2.6.5 戴维斯象限仪
2.6.6 星盘
参考文献
第3章 天文学的历史背景
3.1 古代天文学
3.2 伊斯兰天文学
3.3 欧洲天文学家
3.4 艾萨克·牛顿
参考文献
第4章 现代天文学的要素
4.1 行星地球
4.2 月球和行星
4.3 内行星
4.4 外行星
4.5 恒星
4.6 星座
参考文献
第5章 海洋导航
5.1 地理坐标
5.2 天文坐标系
5.3 时间系统
5.4 导航三角形
5.5 截距法[3]
5.6 导航三角形的表格解[4]
5.7 月球距离法
评价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处理,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吸引住了。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去看的,结果一上手就被那种对纸张质感的用心所打动。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号和行距的搭配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难得的是,虽然内容似乎涉及了比较专业的技术领域,但排版上却丝毫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感,反而透露出一种清晰的逻辑层次。我可以想象,这背后一定凝聚了编辑团队不少的心血。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觉得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让人对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书脊的挺括度也很好,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容易出现松垮的现象,这对于经常需要查阅资料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个加分项。
评分评价三 作为一个关注科技发展趋势的业余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预示未来走向的信号。很多关于前沿科技的书籍往往陷入两种极端:要么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理解的术语;要么就是过于空泛,把未来的图景描绘得天花乱坠,却缺乏坚实的基础支撑。我希望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本书的标题似乎暗示了这种平衡的可能性,即在保持技术深度的同时,兼顾到更广泛读者的理解需求。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作者是如何处理时间维度上的过渡和演进的?是从远古的理论基础开始铺陈,一步步导向现代的突破,还是直接切入最新的热点进行剖析?一个成功的叙事结构,应该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知识的“生长”过程,理解为何某些技术的出现是必然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如果这本书能清晰地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时间轴和逻辑链条,那将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旅程。
评分评价五 最近我对知识体系的“新旧交替”话题非常感兴趣。很多经典的理论体系在面对全新的技术范式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需要进行痛苦的重构或彻底的颠覆。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分析框架,用以评估当前技术浪潮对既有知识体系产生的冲击程度。例如,那些过去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物理或工程学上的限制,是否正在被新的思路所打破?这种“演进”的过程,通常伴随着巨大的范式转变和理论上的不适感,如何平稳地度过这个阶段,是所有研究者和爱好者共同面临的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种“接力棒”的传递过程,揭示出那些看似微小的技术突破是如何累积,最终引发颠覆性变革的。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历史上的对照案例,来佐证当前趋势的不可逆性,那就更好了,这样能帮助我更好地定位自己所处的位置。
评分评价四 我对书籍的“可读性”有着近乎偏执的要求,这不仅仅关乎文字是否流畅,更在于作者的“声音”是否鲜明。好的技术书籍不应该像冰冷的操作手册,而应该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耳边娓娓道来。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的作者是如何驾驭这种宏大主题的。是采用了宏观的哲学思辨,将技术发展视为人类文明进程的一部分进行解读?还是侧重于技术细节的精准描述,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来展现其重要性?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人情味的叙述风格。那种充满洞察力的评论,能够一语道破当前研究领域中的核心矛盾和瓶颈,是真正能让人醍醐灌顶的地方。如果作者能够将那些看似孤立的技术节点串联起来,展现出一种整体的、动态的视角,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教科书的范畴,成为了启发思考的工具。
评分评价二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拓展思维边界的读物,希望能接触到一些跨学科的、前沿的知识脉络。这本书的篇幅和内容密度,从初翻的印象来看,似乎是偏向于体系构建和宏观梳理的类型。我特别欣赏那些能够将复杂概念用相对直观的语言勾勒出来的作品,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对于我这样一个并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来说,价值就非常巨大了。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个扎实的知识框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技术名词的简单罗列上。一个好的科普或导论性质的著作,应该像一位优秀的向导,既能指引方向,又能解释沿途的风景,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乐趣而非挫败感。如果它能用生动的比喻或者恰当的历史回顾来辅助说明那些晦涩的理论,那简直是太棒了。我希望它能激发我更深层次的探究欲,而不是在读完后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印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