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现代通信技术(第二版)(上下册)
定价:46.00元
售价:31.3元,便宜14.7元,折扣68
作者:李文海 ,李颖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4-01
ISBN:97871151447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比较全面地讲述现代通信领域的基本技术知识以及近代发展概况。全书共分上、下两册。上册内容包括:模拟信号数字化、电话交换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现代通信网技术、Inter及宽带IP城域网、软交换及下一代网络技术。下册内容包括:同步数字体系、光纤通信、微波复用、光网络的发展趋势、数字微波通信、卫星移动通信、移动通信。每章讨论一个课题,除阐述其基本原理外,还讨论了与其相关的实际应用技术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技术发展。
本书为高等学校通信专业的教材,也可供通信部门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现代通信技术(第二版)(上册)
章 概述
1.1 通信系统构成
1.2 现代通信业务简介
1.3 消息、信息及信号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模拟信号数字化
2.1 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
2.2 数字通信的特点及性能指标
2.3 语声信号数字化编码
2.4 时分多路复用
2.5 高次群数字复接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电话交换技术
3.1 电话交换的基本概念
3.2 程控数字交换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3.3 程控数字交换机软件系统原理
3.4 电话网的信令系统简介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数据通信技术
4.1 概论
4.2 数据信号传输
4.3 差错控制
4.4 数据交换和通信协议
4.5 数据通信网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现代通信网技术
5.1 通信网的基本概念及构成
5.2 电话网
5.3 ISDN与ATM
5.4 用户接入网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Inter与宽带口城域网
6.1 Inter基本概念及特点
6.2 Inter网络标准——TCP/IP
6.3 宽带IP城域网
6.4 接入Inter的几种方式
6.5 下一代IP技术——IPv6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 软交换及下一代网络技术
7.1 软交换及软交换系统构成
7.2 下一代网络技术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现代通信技术(第二版)(下册)
章 同步数字体系
第2章 光纤通信
第3章 波分复用
第4章 光网络的发展趋势
第5章 数字微波通信
第6章 卫星移动通信
第7章 移动通信
参考文献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品味,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简约的字体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喜欢这种低调但又不失内涵的风格,感觉这本书的内容肯定也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翻开扉页,那种纸张的质感也出乎意料的好,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而且,我注意到这本书的装帧非常扎实,上下册分册设计,翻阅起来很方便,不像有些大部头书,一打开就感觉要散架了。作为一本专业书籍,它在细节上的用心程度,真的让人印象深刻。它散发出的那种沉稳和权威感,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具书,随时都能拿出来翻阅,获取新的知识。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一些前沿的网络安全协议,希望能找到一些深入浅出的讲解,结果翻遍了手头的几本书,都觉得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案例陈旧。直到我无意中看到了这本,虽然我还没完全深入阅读,但光是目录和前几章的概述,就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信心。作者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从基础概念的建立到复杂系统的剖析,过渡得非常自然流畅。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复杂技术问题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深奥的原理,这对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绝对是行业内的资深专家,他对领域的发展脉络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力,这一点从他对历史演进的梳理中就能看出来。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电子书的频率远高于纸质书,但这本书,我坚定地选择了实体版。原因很简单,技术手册类的书籍,我更倾向于在桌面上摊开,随时可以做笔记、画重点,电子屏幕的频繁切换实在太影响思路了。这套书的排版布局也做得非常人性化,关键公式和图表被突出显示,页边距留得适中,无论是做标注还是写心得体会都非常方便。我试着翻阅了一下关于大规模分布式系统的那一章节,里面的架构图绘制得异常清晰,每一个模块的功能和数据流向都一目了然,相比于我在网上看到的那些模糊不清的截图,这种高质量的插图体验简直是质的飞跃。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和深入理解的读者来说,这种实体书的“沉浸感”是电子版无法替代的。
评分我一直觉得,好的技术书籍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递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更侧重于“为什么是这样”和“如何应对变化”。例如,在讨论到下一代通信接口的标准制定过程时,书中不仅仅罗列了技术参数,还深入分析了各个利益相关方在标准制定过程中遇到的权衡和取舍,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整个行业生态有了更立体的认知。我感觉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进行深度辅导,他不仅教你具体的工具使用,更教你如何思考技术背后的商业逻辑和工程限制。这种对行业深层运作机制的揭示,是任何速成教程都无法比拟的宝贵财富。
评分最近的几次技术研讨会上,我发现一个现象:大家对某项新兴技术的理解深度似乎拉开了差距,而这个差距往往就体现在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上。我将这本书作为我重温和巩固基础的“内功心法”。它的理论基础部分写得非常严谨,每一个定义和定理都有可靠的出处和详细的数学推导,确保了理解的准确性。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固步自封于传统理论,而是用大量的篇幅讨论了新技术如何基于这些经典理论进行创新和突破。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不断跟进技术迭代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石,让我能够自信地去面对任何新的技术挑战,因为我知道,万变不离其宗,其根本原理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源头活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