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信息材料导论
定价:28.00元
作者:吕银祥 等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5628243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书共分12章,主要介绍了各种信息材料,包括有机信息传输材料,有机信息探测材料,有机信息处理材料,有机信息显示材料,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有机信息存储材料,分子电子材料,有机电子封装材料等内容,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结合实际,选取重要的信息材料应用实例着手,详细介绍了它们的结构、功能、制备方式及应用,同时介绍了信息材料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本书适用于材料类专业本科学生作为教材,也可供从事信息材料研究工作者作为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有心,那种略带粗糙却又质感十足的封面纸张,握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让人立刻觉得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易翻阅的“快餐读物”。扉页上的那句引言,虽然我记不清原话了,但那种对技术前沿的敬畏感和对未来图景的勾勒,着实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充斥着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然而,初读之下,我发现作者显然在努力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他们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用一种近乎叙事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遥远的“新材料”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场景联系起来,比如更轻便的电子设备,或者更持久的能源存储。这种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讲解策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特别是关于某些新型复合材料的结构解析部分,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历史典故和科学家的小故事,使得原本冰冷的技术描述顿时鲜活起来,读起来仿佛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工匠娓娓道来他的创作心得。整本书的排版也非常舒服,字距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共同的专业素养。
评分我是在一个需要快速了解某个新兴技术领域背景资料的紧迫关头接触到这本书的,老实说,我当时的心态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没想到,这本书提供的知识框架构建得异常扎实和清晰。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那样,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罗列和现象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材料的底层逻辑和制备工艺的关键瓶颈。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性能-结构”耦合关系的那几章,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线性关系图,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微观形貌如何影响宏观力学性能的案例分析,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思维模型。这对我启发很大,它教会我如何去系统性地分析一个新材料是否具备商业化的潜力,而不仅仅是被表面的数据所迷惑。书中引用的实验数据和图表,虽然数量庞大,但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标注,确保了其权威性和时效性。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分析工具箱,可以用来解构和评估行业内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声明。这种从“知道是什么”到“理解为什么”的飞跃,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价值。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的逻辑层次感,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学科分类法”,而是围绕着“功能需求”来组织材料的介绍,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结构非常符合现代工程思维。从最基础的结构承载需求,到热力学与电磁学的特殊响应需求,再到环境适应性的极致要求,每一步的过渡都自然而然,层层递进。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种新材料的诞生,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特定领域无法克服的瓶颈。特别是在处理跨学科交叉点时,作者表现出了极高的驾驭能力,比如,他们能够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无缝地衔接到讨论半导体纳米结构的电学特性上,中间没有出现任何生硬的跳跃。这种高度集成化的知识体系,使得读者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同时在强化对其他相关领域基础概念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材料”的认知被极大地拓宽了,它不再是孤立的物理对象,而是连接着物理、化学、工程乃至信息技术的关键枢纽。
评分作为一本介绍前沿领域的导论性书籍,它在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上也做得非常到位。很多同类型的书籍往往急于展示“最新、最热”的成果,而忽略了对这些成果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而来的历史考察。这本书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从基础科学的突破点开始,细致地回顾了关键材料体系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历程。这种“追根溯源”的做法,不仅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稳固的时间轴概念,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我发现,很多我们今天视为理所当然的先进技术,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可能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奠定,只是因为当时缺少关键的制备手段或计算能力才未能实现。书中对“哪些尝试失败了,以及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的坦诚记录,比单纯的成功案例分享更具教育意义,因为它教会我们识别潜在的陷阱和误区。这种对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材料科学探索精神的编年史。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变化多端,有时候读起来像是在听一场严肃的学术研讨会,充满了严谨的逻辑推演和严密的论证过程,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了精确计算的。但是,当你翻到某个章节讨论到材料的未来应用前景时,文字的笔触又变得极具感染力和前瞻性,充满了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乐观展望,几乎让人产生了一种“未来已来”的错觉。这种强烈的反差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节奏感和张力。尤其是在介绍那些颠覆性的新概念时,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最复杂的物理化学原理,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类比,转化为可以被非专业人士理解的“故事”。例如,他们对某种自修复聚合物的描述,简直就像在描绘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这种拟人化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求知欲。我时常会合上书本,一个人在办公室里踱步思考,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公式,而是那些被赋予了生命般特性的新型物质在未来世界中的应用场景,这比单纯的知识灌输要有效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