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贤福清

古贤福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敬平,贾枚 著
图书标签:
  • 福清市史
  • 地方志
  • 历史
  • 文化
  • 古籍
  • 族谱
  • 闽东
  • 清史
  • 风俗
  • 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67445
商品编码:2970039940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古贤福清

定价:52.00元

售价:35.4元,便宜16.6元,折扣68

作者:郑敬平,贾枚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307167445

字数:

页码:11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吾邑福清自唐圣历二年(699)置县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自唐大和四年(830)福清出了进士林简言,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除科举制度的1073年间,从福清这片素重“诗书礼乐”“登科第者甲于诸邑”的土地上,走出了1404位举人、710位进士。
  《古贤福清》从众多的古贤中遴选出其中较为知名的各类人物62位,其中唐代6人,宋代25人,元代2人,明代23人,清代6人。按人物生年编排,生年不详的大体按其生活的朝代排序,以示尊重。
  《古贤福清》力图熔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炉,希望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介绍,挖掘和弘扬的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由于资料缺,有些文字较为简略,有的还只是传说,并非史实,仅资通俗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古贤福清》:
  释义忠——御赐“广济大师”的高僧 释义忠(781—872),俗姓杨,祖籍陕西成阳高陵县,其父曾任福唐县(即今福清市)县令,唐建中二年正月初六,义忠出生于福唐县治所。唐贞元十一年(795),释义忠14岁,因劝说移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的父亲改去贪婪恶习无果,便愤然剃度出家。
  释义忠先是拜宋州律师玄用为师,随后遍访福建、广东各大名刹,先后到过福建武夷山、鼓山,广东佛山、罗浮山,拜访众多高僧,被石巩、大颠玄师等收为徒弟。他好学不倦,废寝忘食,不仅学习佛教经、律,以修身养性;还学习太祖拳和少祖拳等武术,以强身扶弱;尤其重视对医学的实践与研究,深入民间,博采众长,救死扶伤。他几十年如一日,学有所得,成为一位道行高深、武艺过入、医术高明的禅师。唐宝历元年(825),释义忠从广东返回福建。
  释义忠途经漳州紫芝山,见这里村落稀少,人丁不旺。打听得知,这里常闹瘟疫,缺医少药,所以一派萧条。他决定在紫芝山住下,走乡串巷,一边行医,免费为百姓治病;一边化缘,在紫芝山半云峰下建三平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三平寺终于落成,远近僧尼闻讯前来投缘,三平寺很快成为方圆百里的名刹,更多的百姓慕名而来投医问药,一时间名震闽南。
  不料,到了唐武宗李炎登基,李炎对和尚有成见,下旨除庙赶和尚。三平寺太出名了,自然成了朝廷灭佛的目标。无奈,释义忠只好放弃紫芝山,率众僧尼到了山高皇帝远的平和县九层岩,再建一座新三平寺。
  那时候,平和县境内的九层岩地区,山民过着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生活,住洞穴,穿兽皮,听天由命,生存艰难,不少山民被迫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了。释义忠到了那里,深入洞穴,对山民嘘寒问暖,悉心为山民治病,向山民传授健身武术,被山民尊为“仙人”。消息传出,外迁的山民陆续回到山里来。接着,释义忠传授他们先进的农耕技术,开垦荒山,建造田园,兴修水利,养牛造犁,插秧耘田;还教山民建筑村舍,男耕女织,使深山老林的山民们走出原始时代,走进铁器时代,使这里的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六年后,唐武宗李炎驾崩,唐宣宗李忱继位。这位皇帝与前帝相反,认为佛教对教化百姓有重大作用,对国家安定有益,于是又复兴佛教。福建官员为了邀宠,投新帝所好,便把释义忠事迹上报朝廷。宣宗大喜,颁旨敕封释义忠为“广济大师”。从此,释义忠名声大振,三平寺香火鼎盛。
  唐咸通十三年(872)十一月初六,释义忠在三平寺圆寂,寿92岁。后人尊称他为“三平祖师公”,在三平寺里塑像,把他作为慈善的神来敬奉。一千多年来,三平寺一直香火不断,连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都对广济大师顶礼膜拜,常捐款赠物,修缮庙宇。
  林简言——福清历史上位进士 林简言(810—870),字欲纳。他的出生地说法不一,一说出生在上迳,一说出生在渔溪苏田村,一说出生在龙田前林村。有史记载,他于唐大和四年(830)登进士第,是福清有史以来位进士。
  古代,中了进士并不是马上都有官做,大多要在京城“等缺”,即等待分配。此时,所有等待分配的进士都有所活动,朝廷里有官的走“官路”,身上有钱的走“钱路”。林简言生性狷介,一直把大文豪韩愈作为自己的榜样。他只相信自己的道德文章,不屑于去走。连许多文人常常言不由衷的歌功颂德的文章,他也不写。林简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官途”,而是国家大事。他发现当朝皇帝并没有注意到当时藩镇割据情势的严重,更没有去关心民众的疾苦,却一味沉湎在权贵的吹捧之中,做着太平盛世的梦。因此,他写了一篇题为《汉武封禅论》的文章,借批评汉武帝好大喜功、爱听奉承拍马的话,结果奸臣得宠、忠臣受气、百姓遭殃的史实,借古讽今,想以此给唐文宗李昂敲敲警钟。林简言的这篇文章在当时文坛引起强烈反响,文人们争相传阅。没想到,这篇文章没引起皇帝的警觉,却吓坏了那些惯于在皇帝面前阿谀奉承以求得利益的奸臣权贵们。他们害怕皇帝从林简言的《汉武封禅论》中得到启示,从而以史为镜照出他们丑陋的嘴脸,于是千方百计想把林简言排挤出京城。他们正愁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忽然接到福建报告,说漳州剌史暴病死了。他们喜出望外,立马向皇帝举荐林简言前去“补缺”。皇帝见这么多大臣举荐,没有二话就准了。
  林简言赴任前没有忘记家乡族人的嘱托,向皇帝打了一个报告,要求为族人减免繁重的赋税。皇帝把报告转到户部,户部又转到福建,当时福建的高长官罗让看了户部转来的报告后很诧异,便把林简言叫来问话。他问林简言:“当年盈州徐公官为相国,只向朝廷请求减免一乡的赋税。而你只是一个州的刺史,却要求减免一族的赋税,这样合适吗?”林简言说了两个理由:一是家乡族人多以种地晒盐为业,无奈十年九旱,粮食年年歉收,连肚子都填不饱。同时盐税太重,盐贵了卖不出去又不能当饭吃,负担不起过重的赋税。二是家乡置县至今已有131年了,才出了他一个进士,足见家乡多么贫穷落后。他能有今天全仗族人栽培,为族人申请减免赋税,不仅仅是他个人给族人的一种回报,也是朝廷对热心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族人的一个奖赏,以利激励世人把兴学之风发扬光大。罗让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便很器重林简言。
  ……

序言



(此部分为模拟书名,不包含在简介内容中) 古贤福清 简介 “古贤福清”并非一本记录历史事件的编年史,也不是对某位古人生活轨迹的传记式描摹。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片段,试图捕捉一种深沉的精神韵味,一种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智慧之光。这本书所要探索的,是那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处世之道以及人格典范,它们如同埋藏在岁月深处的瑰宝,等待着有心人的发掘和品味。 我们并非要逐一罗列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也不是要考证他们的功过是非。这本书的着眼点在于“贤”。“贤”在此并非仅仅指代才华横溢、功勋卓著,而是更侧重于一种内在的品德修养,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一种与世俗洪流保持距离却又不失关怀的独特视角。这些“古贤”,他们或许并非位高权重,或许他们的名字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行为、他们对困境的应对方式,却在不经意间流淌着一种隽永的智慧,一种能够启迪后人的力量。 书中所呈现的,是关于“福”的另一种解读。在很多人看来,“福”是物质的丰裕,是名利的获得,是顺遂的人生。然而,这些“古贤”所体悟到的“福”,却往往与外在的物质世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们的“福”,更多地体现在内心的宁静、精神的充盈、对得失的淡然,以及在纷繁世事中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福”,是一种精神上的安顿,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回归,是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契合的和谐状态。 “福清”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某种地域的色彩,但在此,它更多地被赋予了一种象征意义。它代表着一种澄澈、一种清净,一种在纷扰尘世中寻求宁静与自在的境界。那些“古贤”所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福清”的状态,一种心灵的澄明,一种在人生旅途中不被外物所役使的自由。 这本书试图构建的是一个思想的场景,一个智慧的对话。它不是一个枯燥的知识堆砌,而是一次精神的漫步。我们将跟随笔触,走进那些古老的庭院,感受微风拂过竹林的声响;我们将潜入那些深邃的思想,品味字里行间的哲思;我们将目睹那些在逆境中依然保持高洁品格的身影,感受他们身上散发出的独特光芒。 我们不会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也不会将“古贤”神化。他们是人,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但正是他们在平凡甚至艰难的境遇中,所展现出的那些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品德,才使得他们成为值得我们去尊敬和学习的对象。这本书,正是希望能够梳理和呈现出这些“古贤”身上所体现出的、能够跨越时代而依然闪耀的“福清”特质。 比如,在书中,你可能会读到关于一位隐居山林的学者,他即便物质贫乏,却能以天地为伴,以书卷为友,将读书当作一种享受,将思考当作一种修行。他的“福”,不在于锦衣玉食,而在于精神的自由和对知识的渴望。他如何在这个看似简陋的环境中,构建起一个丰富而辽阔的精神世界?他如何看待那些追逐功名利禄的世人?他的“清净”又从何而来? 你或许还会遇到一位历经官场沉浮的士大夫,他在身处高位时,能够保持清廉正直,不以权谋私;在失意落魄时,又能淡然处之,不失风骨。他如何平衡内心的道德准则与现实的政治斗争?他如何在名利场中保持一份澄澈的心境?他的“福清”又体现在何处? 也可能是一位在乱世中坚守原则的普通人,他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依然能够凭借良知和朴素的智慧,做出正确的选择,保护自己的家人和邻里。他的“贤”或许不惊天动地,但他的“福”却体现在内心的安宁和善良的坚持。 这本书的结构,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或人物关系来划分,而是更倾向于围绕某些主题展开。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扇小小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古贤”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思考和实践。我们可能会探讨“古贤”对于“知足常乐”的理解,他们是如何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找到内心的满足;我们会深入“古贤”对于“顺其自然”的态度,他们是如何看待命运的安排,又如何在有限的选择中,活出生命的意义;我们还会审视“古贤”对于“内省修身”的重视,他们是如何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并非要将这些“古贤”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与我们一样,生活在有血有肉的世界里,面对着相似的困境和诱惑,他们的选择和坚守,才显得更加珍贵和具有现实意义。这本书的目的,并非要求读者立刻成为“古贤”,而是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和思想的呈现,能够引发读者对于自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思考。 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有温度”的书。它不冰冷、不说教,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古贤”的精神世界。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对人性的洞察,是对生命智慧的探寻,是对一种超越功利、回归内心的生活方式的推崇。 “古贤福清”,它是一次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的追问,一次关于“何为真正的幸福”的探索,一次关于“如何在这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心灵的澄澈”的体悟。它不是历史的注脚,也不是道德的说教,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心灵的洗礼,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宁静思考。希望读者在翻阅此书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启发,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福清”之路,能够在纷繁的时代浪潮中,寻得一份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见“古贤福清”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它可能是在探讨“福”与“清”这两个概念在古代贤者观念中的深度联系。我猜想,这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古贤事迹,而是试图揭示一种关于幸福与宁静的哲学。或许,“福”并非是世俗意义上的物质丰裕,而是内心的安宁与满足;而“清”则不仅仅是淡泊名利,更包含了一种明辨是非、洞察世事的清澈。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些隐士的生活,他们或许物质匮乏,却心境平和;那些圣贤的教诲,他们或许言简意赅,却道尽人生真谛。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福”与“清”。它是否会通过古贤的言行,为我们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准则,让我们在追求外在成就的同时,也能守护内心的平和?这种对人生智慧的挖掘,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评分

“古贤福清”这个书名,乍一听,便让我联想到那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宝藏,等待着被发掘。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很可能是在探索那些古代先贤们的智慧结晶,但并非是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以一种更具故事性和启发性的方式呈现。我设想,它或许会从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切入,讲述一位或几位古贤如何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凭借其超凡的智慧和道德修养,引领一方,或者默默奉献。又或者,它会围绕着某个特定的主题,比如“仁爱”、“忠诚”、“节制”,来逐一梳理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古贤们对这些主题的理解和实践。我期待书中能有鲜活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让那些遥远的先贤仿佛活在我们眼前,他们的思想不再是冷冰冰的教条,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指导。这种叙事性的解读,往往比纯粹的理论阐述更能触动人心,也能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评分

“古贤福清”这个书名,像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大门,让我充满期待。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无数代古贤们在漫长历史中留下的智慧之光,而“福清”二字,似乎暗示着一种将这种智慧与“福”和“清”的追求相结合的独特视角。我猜测,这本书可能并非是简单地介绍历史人物,而是深入挖掘他们思想中与“福”和“清”相关的精髓。也许,它会探讨如何通过古代贤者的哲学,找到通往内心宁静的道路;也许,它会阐述如何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保持精神的纯粹与高洁。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和实现真正的“福”与“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而有意义。它会不会像一个指南,引导我们穿越现代社会的种种诱惑与喧嚣,寻回内心深处那份久违的安宁与幸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古贤福清”这四个字,就带着一种古朴而悠远的意味,仿佛打开它就能穿越时空,窥见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智慧。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翻阅,但单凭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位位身披长袍,目光深邃的老者,他们或许隐居山林,或许遨游四海,将毕生所学凝结成文字,留给后人启迪。我想象着书中会充斥着那些穿越千年的哲学思辨,关于人生意义、宇宙奥秘、道德伦理的探讨。或许会有对《道德经》的独到解读,或许会有对《论语》的全新诠释,又或许会挖掘出那些鲜为人知的古代智者的思想精华。这种对未知知识的渴望,让我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希望它能带给我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评分

“古贤福清”这四个字,自带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气息,仿佛是一曲古老的旋律,在心头缓缓回荡。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很可能是在梳理那些古代贤者们关于“福”与“清”的深刻见解,并从中提炼出对现代人具有启示意义的思想。我设想,它或许会从历史的某个侧面切入,讲述古贤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中,寻找到属于他们的“福”,又是如何保持内心的“清明”。它会不会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对“福”的理解是否偏颇,对“清”的追求是否动摇?我渴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些古贤们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的智慧,学习他们的豁达,领悟他们的人生哲学。这种对人生至高境界的探索,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期待它能给我带来精神上的滋养与升华,让我能够以更加平和、清澈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