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信息化:中国的出路与对策
定价: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怀铁铮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1111794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22kg
中国信息化经历了20年的发展,在新世纪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然而,巨大的挑战仍然摆在面前,那就是如何面对来自国际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国内改革攻坚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新情况、新要求。本文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认真分析了中国信息化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研究了中国信息化的道路、战略与动力机制,相信本书的众多新论点能给读者带来启迪。
本书对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和信息化理论体系作了详尽的论述,近讨论的信息化道路、战略也紧密围绕中国当前信息化的实践,突出了政策实践的特点,还加入部分企业信息化的案例。因此,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对中国信息化的多方面的了解和研究的需求。
序
前言
导论
章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1.1 信息化产生的客观背景
1.1.1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来考察信息化的产生
1.1.2 从社会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条件考察信息化的产生
1.1.3 信息化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分析
1.2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1.2.1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1.2.2 有关信息化的理论与测度方法
1.2.3 国家信息化体系及其理论模型
1.3 信息化发展趋势与未来的信息社会
1.3.1 信息化发展的战略
1.3.2 人类社会是否已经进入信息社会
1.3.3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2章 中国特色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2.1 国外信息化发展的道路及特点
2.2 新世纪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国际环境与国情条件
2.3 中国特色信息化发展道路的选择
第3章 中国特色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3.1 国家信息化的总体战略
3.2 国民经济信息化战略
3.3 社会事业信息化战略
3.4 信息化战略
3.5 区域信息化战略
3.6 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第4章 中国特色信息化的动力机制
4.1 信息化的动力因素分析与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
4.2 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
4.3 深化改革是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怀铁铮,1964年5月出生。198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电子技术专业,毕业后从事技术工作。1988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计划系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原机械电子工业部计划司从事计划和产业政策研究工作,期间曾获原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1998年先后在中兴通讯、航天智能
从文笔上看,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罕有的沉稳和穿透力。它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精确计算的齿轮,咬合得天衣无缝。我在阅读时,常常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豁然开朗感。比如,作者对“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到了产权界定、价值评估和监管框架的构建,这涉及到法学、经济学乃至社会学的交叉领域。书中对不同发展阶段国家路径的比较分析也极其到位,既有借鉴,也有清晰的“中国特色”的界定。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是,它提供了一个高屋建瓴的俯视视角,让我们能跳出日常的琐碎和短期的波动,去看待信息化这条漫长赛道上的全局战略。它让人相信,清晰的认知是解决复杂问题的第一步,而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副清晰的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到近乎苛刻,每个观点的提出都有详实的数据和历史背景作为支撑。我个人对它在“创新生态构建”方面的分析印象最为深刻。作者非常清楚地阐述了当前中国在基础研究和颠覆性创新方面存在的“卡脖子”环节,并巧妙地将解决路径归结为一种“容错机制”的建立。他批判了那种急功近利的“短期主义”倾向,强调真正的技术突破需要长期的、不受过多外界干扰的土壤。这种对创新规律的尊重,在许多倡导“快进”的论述中是少见的。读到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面对巨大发展压力时,依然保持着一种知识分子的清醒和克制。它不是简单地鼓吹要追赶谁,而是更专注于如何打造一个可持续、有生命力的创新“内循环”,这才是真正具有战略眼光的“对策”。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节奏感非常强,像是一部层层递进的纪录片。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高冷抽象,反而充满了对现实问题的敏锐嗅觉。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数字鸿沟”的章节所吸引。作者没有用冷冰冰的数据去堆砌“弱势群体”的概念,而是通过几个生动的小故事,展现了在数字化浪潮中被遗忘的那些声音:退休的老人面对移动支付时的无助、乡村教师在在线教育资源分配中的挣扎。这种人文关怀让整本书的基调变得温暖而有力量。它提醒我们,信息化的终极目标,绝不是冰冷的效率提升,而是全民福祉的增进。如果技术的发展是以牺牲掉一部分人的便利和尊严为代价,那么这种“出路”本身就是有缺陷的。这本书在提供宏观战略的同时,不忘对微观个体的关照,这种平衡做得相当到位,读完后让人对“包容性发展”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陷入那种常见的宏大叙事和空泛的口号堆砌,毕竟“对策”两个字听起来就有点官方腔调。但很快我就发现我错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止步于描绘蓝图,而是扎扎实实地剖析了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结构性难题。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关于“治理模式重塑”的部分。作者似乎对行政体系的运作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没有回避体制内的惯性与阻力,反而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比如如何建立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如何平衡效率提升与权力制约。其中有一段关于“数字主权与全球合作”的论述,视角非常开阔,它将国内的数字化建设置于一个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中去审视,而不是孤芳自赏。我感觉作者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不仅指明了航向,还详细解释了在风浪来临时,船体结构应该如何调整才能避免倾覆。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敢于触碰那些敏感且复杂的利益平衡点,并试图提供一条各方都能接受的中间道路。
评分这部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重量感,让人不禁联想到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实践之间的张力。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它更像是一份深入骨髓的社会观察报告,而不是一本枯燥的政策解读。作者在探讨“出路”时,并没有简单地抛出“技术万能论”或者“回归传统”的口号,而是极其细腻地描绘了中国社会在信息化进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肠梗阻”——比如基层治理的数字化鸿沟、传统行业转型的阵痛,以及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之间的微妙博弈。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人的因素”的论述,指出再先进的系统,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人的认知和使用习惯。书中引用的案例,无论是某个偏远乡村的智慧农业实践,还是大都市里老旧社区的适老化改造,都显得那么有血有肉,让人能清晰地感受到技术这把双刃剑是如何在不同的社会肌理上留下深刻的印记。读完后,我不再是简单地认为“信息化”就是装更多的服务器或铺设更快的网络,而开始思考,如何让这种“化”更深入、更公平地渗透到社会结构的最底层,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