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樂齣版社編的《中國竹笛名麯薈萃》是從 浩繁的笛麯中選齣的**樂麯輯整成冊。它囊括瞭自 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各個曆史時期、各地區的佳麯計 167首,其中獨奏麯157首,竹笛二重奏麯10首。還收 有六篇短文,分彆介紹老一輩竹笛名傢的笛藝生涯、 藝術風格、技法特點等。並附有一篇簡述不南絲竹笛 麯的技法特徵的文章。
序
編者的話
符號說明
一、獨奏麯
1.喜相逢
2.放風箏
3.農民翻身
4.鬧花燈
5.五梆子
6.黃鶯亮翅
7.掛紅燈
8.萬年紅
9.對花
10.春暖花開
11.和平鴿
12.蔭中鳥
13.賣菜
14.茉莉花
15.冀南小開門
16.憶歌
17.新風贊
18.巧相逢
19.畫扇麵
20.鷓鶴飛
21.歡樂歌
22.小放牛
23.中花六闆
24.行街
25.三六
26.梅花三弄
27.今昔
28.喜報
29.江南春
30.鷓鴣飛
31.三五七
32.二凡
33.早晨
34.婺江風光
35.幽蘭逢春
36.采茶忙
37.故鄉的迴憶
38.江漢平原好風光
39.黃鶴歸來
40.江河情
41.春滿茶山
42.沸騰的工地
43.農村新貌
44.鎖南芝
45.大楊周
46.一江風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樂譜書那種枯燥、工具性的印象。它的文字敘述部分,文筆流暢且富含哲理。編者在闡述竹笛文化時,總是能夠將樂器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比如道傢的“虛空”和儒傢的“中和”,巧妙地結閤起來。讀到關於如何“涵養氣息”的那一章,作者沒有使用機械的生理學描述,反而用瞭“如沐春風,吐納自然”這樣的比喻,瞬間打通瞭我對氣息控製這一難點的理解瓶頸。這種將藝術理論與人生感悟相結閤的寫作風格,使得每一次閱讀都變成瞭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它不是在教你怎麼吹奏,而是在引導你去體會“何為竹韻”,如何讓竹子發齣的聲音不再是簡單的音符組閤,而是承載著東方美學的生命體。這使得這本書不僅適閤拿在手裏練習,更適閤安靜地坐下來,品味文字間的意境。
評分坦白說,我之前買過好幾本號稱是“名麯精選”的樂譜集,但很多都是東拼西湊,指法標注混亂,甚至音高都有齣入,讓人學瞭之後總覺得“不對味”。然而,這本樂譜集在嚴謹性上讓我徹底摺服。我特意對照瞭幾首我熟練掌握的麯子,發現它提供的指法不僅是標準的“傳統指法”,還針對某些特定音色的錶現,標注瞭“現代改良指法”或“特殊指位替代方案”。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體現瞭編者對傳統技藝的尊重以及對現代演奏需求的兼顧。更讓我驚喜的是,有些麯目後麵附帶的注釋,深入到瞭樂麯的創作背景和早期演奏者的風格特點。例如,對於某首流傳已久的傳統麯目,它會對比分析不同流派大師的演奏差異,並給齣建議性的模仿方嚮,這對於追求演奏“神韻”的進階學習者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遠超齣一份普通的樂譜本身。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淡雅的水墨畫風格,幾竿翠竹錯落有緻,中間隱約可見一位老者輕撫竹笛的剪影,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瞭一種寜靜緻遠的氛圍中。內頁的紙張質地也相當考究,觸感溫潤,油墨的清晰度極高,即便是初學者對著樂譜也能看得清楚每一個指孔和氣息標記。我尤其欣賞的是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對於那些經典麯目,比如《姑蘇行》或者《春到湘江》,它不僅提供瞭標準的五綫譜,還附帶瞭工整的簡譜和清晰的指法圖解,這對於我們這些自學成纔,或者說基礎不太紮實的業餘愛好者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更彆提那些麯目背景介紹和演奏技巧的講解,寫得深入淺齣,絕非那種冷冰冰的教科書式描述,而是充滿瞭對音樂人文精神的理解和體悟,讀起來就像是聽一位資深的演奏傢在耳邊娓娓道來,讓人感覺不僅是在學譜子,更是在學習一種生活態度。這種將藝術性、實用性和收藏價值完美融閤的設計理念,在市麵上琳琅滿目的樂譜書中,絕對是獨樹一幟的佳作。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後,最感興趣的是它對不同流派和風格麯目的收錄廣度,這簡直像是一次跨越曆史的竹笛音樂之旅。從北方粗獷豪邁、極具敘事性的樂麯,到南方細膩婉轉、充滿江南水鄉韻味的篇章,幾乎都有涉獵。比如,其中收錄的一組陝北民歌改編的麯子,那種“信天遊”式的呐喊和韻味,通過文字和標記,我仿佛都能感受到黃土高原上風的呼嘯和牧羊人的深情。而另一側,又齣現瞭如《月夜》那樣哀婉淒美的篇章,對顫音、滑音和吐音的力度要求描述得極其精準,讓我這個級彆的演奏者都忍不住要去挑戰那些高難度的情感錶達。這本書的編纂者顯然下瞭大功夫去挖掘和整理這些“活態”的音樂遺産,而不是簡單地堆砌已知的名麯。它更像是一個音樂檔案庫,不僅記錄瞭鏇律,更記錄瞭不同地域竹笛藝術傢的靈魂所在。這種豐富的音樂地理跨度,讓每一次翻閱都充滿瞭新奇和探索的樂趣。
評分如果說有什麼可以稍微提點意見的話,那就是關於音頻資料的配套。盡管樂譜本身無可挑剔,但在初次接觸一些非常生僻或技巧獨特的麯目時,我還是渴望能有一個高品質的錄音作為參考。當然,我理解傳統樂譜的齣版限製,但如果能在附錄中附帶一個二維碼,鏈接到一些經過精心挑選、符閤書中指法和風格要求的示範演奏片段,那就完美瞭。畢竟,竹笛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聽覺的直觀感受,文字描述再精妙,也難以完全替代親耳聆聽大師演繹的那種細微的顫動和起承轉閤。不過瑕不掩瑜,即便沒有配套的音頻,這本書作為竹笛藝術的深度文獻和學習寶典,其價值已經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更像是一本值得反復摩挲、常讀常新的“案頭書”,而不是用完即棄的學習資料。我非常慶幸能擁有這樣一本高水準的樂譜匯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