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叶笛、邱宇编著的《舞蹈评论形态分析教 程(上下)》是舞蹈高等教育教学用书。“舞蹈评论” 写作,是舞蹈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舞蹈编导专业也应 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选择对舞蹈作品进行“形态 分析”的评论来组织教学,在于“舞蹈评论”的写作 无论运用何种方法,都要着眼于评论对象的特质,都 要立足于评论对象的本体。本“教程”主要是通过“ 文选”的研读来掌握“形态分析”的艺术观念和技术 原理,并且要落实为作品的表意解读和语体阐释。“ 教程”选文注重有机构成,使看似独立的作品由孤单 的“岛屿”形成了绵延的“岛链”,使我们的教学可 以从具体的舞评写作走向系统的舞理研究。
上卷
序
绪论
**单元 舒巧舞剧创作评论的形态分析
单元概述
单元文选
一、方元:《画皮》是用“舞蹈程式”来结构的舞剧
二、赵国政:舞剧《玉卿嫂》《黄土地》辨思
三、于平:雪,为什么是红的?——舞剧《红雪》的人性剖析与人格建构
四、蓝凡:《胭脂扣》的舞剧审美意义
五、于平:台北·撒哈拉·六号车站——舞剧《三毛》与舒巧的人生“情结”
六、张平:评舞剧《青春祭》中的双人舞
第二单元 杨丽萍舞剧创作评论的形态分析
单元概述
单元文选
一、于平:《雀之灵》之“灵”——由舞坛“杨丽萍现象”引发的思考
二、赵国政:杨丽萍和她的舞蹈世界
三、聂乾先:杨丽萍与云南“原生态舞蹈”
四、吴德铭:美妙和谐的天籁之音——赏评《云南的响声》
五、慕羽:从“杨丽萍效应”中解读“原生态悖论”
六、于平:舞剧《孔雀》的“灵”与“殇”
第三单元 张继钢舞剧创作评论的形态分析
单元概述
单元文选
一、张华:张继钢问题手记——大型舞蹈诗《献给俺爹娘》观后
二、吴子连:黄土的情感厚度——大型舞蹈诗《献给俺爹娘》观后谈
三、张华:莲花绽放,直指人心——大型舞剧《千手观音》断想
四、于平:大爱无疆、大爱无终、大爱无痕——张继钢与大型舞剧《千手观音》
五、吴枫:清新华美,雅俗共赏——观回族舞剧《花儿》兼议回族舞蹈特征
六、于平:天地的大美不言的歌——3D舞蹈诗《侗寨人家》观后
第四单元 门文元舞剧创作评论的形态分析
单元概述
单元文选
第五单元 林怀民、王玫舞剧创作评论的形态分析
第六单元 隆荫培、傅兆先舞蹈评论如何“形态分析”
第七单元 胡尔岩、杨少莆舞蹈评论如何“形态分析”
第八单元 冯双白、欧建平舞蹈评论如何“形态分析”
第九单元 张华、刘青弋舞蹈评论如何“形态分析”
第十单元 张萍、刘春舞蹈评论如何“形态分析”
第十一单元 黄惠民、张麟舞蹈评论如何“形态分析”
第十二单元 龚倩、董丽舞蹈评论如何“形态分析”
第十三单元 整体舞蹈赛事的形态分析(上)
第十四单元 整体舞蹈赛事的形态分析(下)
第十五单元 年度舞蹈创作的形态分析
第十六单元 跨年度舞蹈创作的形态分析
第十七单元 “见微知著”舞蹈评论的形态分析
第十八单元 “取精用宏”舞蹈评论的形态分析
下卷
**单元 舞蹈家个人作品晚会的形态分析
第二单元 中芭“创意工作坊”系列的形态分析
这本《舞蹈评论形态分析教程(上下)》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这套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用心,封面那种淡雅的色调,加上清晰的字体排版,让人一看就觉得是专业且严谨的学术著作。我本来对舞蹈理论研究不太感冒,总觉得那些文字描述太枯燥了,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非常贴近实践地去剖析舞蹈作品的“骨架”和“脉络”。比如,书中对于动作序列的分解和归类,用了很多直观的图表和案例来辅助说明,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比如“动势的张力结构”或者“空间对话模式”。我特别喜欢它探讨的如何将抽象的音乐元素转化为可见的身体语汇这一点,这为我后续自己排练或者欣赏其他作品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可操作的分析框架。读完第一册,我感觉自己看舞蹈的视角一下子被打开了,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美感,而是能深入到每一个“为什么”和“怎么样”的层面去审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预期的“教程”范畴,更像是一部兼具理论深度和审美情趣的舞蹈哲学启蒙读物。
评分老实说,我购买这套书纯粹是出于一个专业舞者的好奇心,想看看理论界是怎么“解剖”我们日常排练的东西的。一开始还有点担心术语太多会让人望而却步,但翻开后发现,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知识的密度是递增的,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入到那个严谨的分析世界里。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流派舞蹈语言的兼容并蓄,它没有偏爱某一种现代舞或者古典芭蕾的分析模式,而是建立了一套可以灵活套用于多种舞蹈形态的通用分析工具箱。其中关于“身体意象”如何与观众产生共鸣的章节,写得极为精妙,它不是简单地归因于情感的堆砌,而是细致地分析了节奏变化、重心转移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观者的心理预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给我们的不是一套死的标准,而是一把精密的尺子,让我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度量艺术的微妙之处。我甚至开始用它提供的方法论来重新审视我以前看过的一些经典剧目,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发现,这套书的“耐读性”真的没话说。
评分坦白讲,这套书的学术气息是比较浓厚的,对于那些只想轻松欣赏舞蹈艺术的休闲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点点的耐心。但是,如果你真的想在舞蹈领域有所建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艺术实践,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武功秘籍”。我印象最深的是下册中关于“评论的立场与伦理”的探讨,这在很多注重技术分析的教程中是很少触及的深度。它引导读者思考,评论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和观看经验如何影响其判断,这使得整套教程的视野瞬间拔高到了方法论和哲学思辨的层面。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涵盖了从地域特色到时代变迁中的舞蹈范式转移,这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牢牢扎根于舞蹈史的土壤之中。对于我这样长期从事舞蹈教育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大量可以融入课堂教学的、结构清晰的分析模型,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教学工具箱,让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视化、可操作化。
评分这套书的出版,对于国内舞蹈研究领域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一直觉得我们太缺乏系统化、体系化的舞蹈分析工具,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依赖从其他艺术门类硬套过来的框架。而这套教程,明显是立足于中国舞蹈的实际语境和审美习惯,构建了一套本土化的、同时又具有国际视野的分析方法论。阅读过程中,我最受启发的是它对“非结构化元素”的处理,比如即兴片段、空间噪音等在作品中的功能性分析。作者没有试图把所有舞蹈都纳入僵硬的表格,而是探讨了如何识别那些游离于既定结构之外的“生成性”时刻。这种开放且包容的分析态度,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它鼓励我们去发现,而不是去裁剪。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而精准,没有丝毫的夸张或煽情,完全是以一种匠人精神在打磨每一个概念的定义和边界。
评分我用了很长时间才把这上下两册都细细读完,最大的感受是,这套教程真正做到了“教人渔”,它教的不是具体如何分析某一个作品,而是教会读者一套思维模式,一套看待和拆解舞蹈现象的内功心法。尤其是对舞蹈时间性的解析,让我对“节奏”和“停顿”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我以前总觉得节奏是音乐的事,但这本书清晰地论证了身体如何独立于音乐建构其自身的时间感,以及这种身体时间与外部时间之间的张力是如何构筑叙事的。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想从“爱好者”跃升为“深度观察者”的读者,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提供多少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能提出多少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并提供分析这些问题的路径。它就像一个沉默的导师,在你反复阅读和实践中,不断启发你构建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