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為什麼不高興
定價:26.00元
作者:賀雄飛
齣版社:世界知識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501233045
字數:230000
頁碼:29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章詒和 黎鳴 王文元 李建軍 周非 賀雄飛五位學者對《中國不高興》聯手說不,探尋中國興衰的深層曆史文化原因。
內容提要
當一幫具有民粹主義情結的“老憤青”為瞭迎閤許多愚昧的老百姓而再次炮製齣《中國不高興》這樣的“精神”時,再次激發瞭中國人虛僞的自大狂心理。正如一位中國學者所言,《中國不高興》推銷的是一種病態的民族主義。民族主義的形式雖然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健康的和病態的。健康的民族主義是麵嚮世界、麵嚮未來的;病態的民族主義則常常自戀及排他,具有“暴發戶心態”,妄想充當世界的,缺乏一種真正自信、包容和博愛的能力,是一種的流行“病毒”。
真正高興的是那些“掌勺者私分大鍋飯”的既得利益者和操控股價房市的“幕後黑手”,當大多數人還看不起病、孩子還上不起學時,中國的市民怎麼能高興得起來呢?
真正高興的是那些揮金如土、狡兔三“窟”、天天有飯局、夜夜上歌廳,一言九鼎的某些腐敗分子,當天災多發、礦難頻發、疫情濫發,許多老百姓求告無門時,中國的農民怎麼能高興得起來呢?
真正高興的是一大堆幫忙、幫閑文人和藝術掮客,當他們閤夥炮製著妄想使人“變成一頭快樂的豬”的一個又一個娛樂大片和“一句頂一萬句”的僞劣之作時,中國真正的知識分子怎麼能高興得起來呢?
真正高興的是那些“吃瞭原告吃被告”的某些法官和律師,而當大多數人被野蠻拆遷逼得走投無路而隻能進監獄或打官司,但仍然遙遙無期或麵臨“躲貓貓”的危險時,許多“楊三姐”怎麼能高興得起來呢?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中國不高興”這個說法,更多的是一種模糊的、情緒化的認知。它似乎代錶著一種普遍的不滿,但具體不滿什麼,卻很難說清楚。這本書,就像一位敏銳的社會觀察者,用細膩的筆觸,為我們描繪瞭這種“不高興”的圖景。作者並沒有急於下結論,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層層剝繭,試圖去揭示這種情緒背後的多重根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個體在集體敘事中的迷失和重塑的描寫。在追求國傢整體發展的同時,個體的價值和感受,有時會被忽視。當這種忽視纍積到一定程度,就會轉化為一種難以言喻的“不高興”。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鼓勵我們去關注那些被邊緣化的聲音,去理解那些在時代變遷中感到睏惑和失落的群體。它讓我認識到,所謂的“高興”與“不高興”,並非一個非黑即白的概念,而是一個充滿張力和矛盾的復雜體。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重新認識和理解這種復雜性的重要視角。
評分拿到這本書時,我首先是被它標題的“反常”所吸引。在充斥著樂觀嚮上宣傳的時代,“不高興”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也因此更具探索的價值。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在參加一場深入的訪談,作者像一個耐心的傾聽者,捕捉著時代脈搏中的微弱搏動。他沒有試圖去“診斷”或者“開藥方”,而是專注於“呈現”和“梳理”。我被書中那些關於時代洪流下個體命運的描寫深深打動,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個人經曆,卻摺射齣時代的變遷和普通人的無奈。作者對社會結構性問題的剖析,也讓我感到耳目一新。他並沒有迴避一些敏感的話題,而是以一種相對客觀的視角,去分析那些可能導緻“不高興”的深層原因。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所謂的“高興”或“不高興”,其實是一個非常動態和多元的概念,它受到曆史、文化、經濟、社會等多種因素的交織影響。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在看似平靜的生活錶象下,那些更深層次的情緒和思考。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它打破瞭我之前對“民族情緒”的一些刻闆印象。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充滿抱怨和批判的書,但實際閱讀下來,我發現它更像是一次對復雜情感的溫和梳理。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深厚,行文流暢,邏輯清晰,即使是在探討一些非常沉重的話題時,也能保持一種理性的光輝。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曆史敘事和現實感受之間關係的探討。有時候,我們被教育要“銘記曆史”,但如何銘記,以何種方式銘記,卻有著巨大的空間。而當曆史的記憶與當下的個人經驗産生碰撞時,那種“不高興”的情緒也就應運而生。這本書並沒有提供廉價的慰藉,也沒有指責任何一方,而是提供瞭一個更廣闊的視野,讓我們去理解這種“不高興”的復雜性。它讓我認識到,一個社會的成熟,不僅僅在於其經濟的崛起,更在於其能否容納和理解不同層次、不同個體的情感訴求,能否讓那些“不高興”的聲音,也能得到被傾聽和被尊重的空間。
評分我抱著一種比較審慎的態度開始閱讀這本書,畢竟“不高興”這個詞匯在很多語境下都帶有強烈的負麵色彩。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的筆觸是相當冷靜剋製的,甚至可以說是溫和的。他並沒有將“不高興”簡單地定義為一種普遍性的抱怨,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復雜的社會心理現象,探討其背後可能存在的多種成因。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認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對現狀的不滿,並非源於對過去的否定,而是對未來的期許。當我們看到更大的可能性,當我們渴望更美好的生活,那些與理想之間的差距,自然會引發一些“不高興”的情緒。作者巧妙地運用瞭一些案例,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讓我能夠更容易地理解那些復雜的社會動態。我特彆欣賞他對不同群體聲音的呈現,無論是經濟上的壓力,還是文化上的睏惑,亦或是身份認同的焦慮,都在書中得到瞭不同程度的展現。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中國”,更是關於“人”,關於我們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裏,如何尋找自己的坐標。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那種沉穩而又帶著一絲張力的配色,以及筆觸粗糲的書名,似乎都在預示著一場深刻的探討。讀這本書之前,我腦子裏關於“中國不高興”的印象,更多是來自一些零星的網絡討論,或者是一些情緒化的錶達。但真正翻開書頁,纔意識到這並非簡單的情緒宣泄,而是一次試圖觸及那些被壓抑、被忽略的聲音的旅程。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讀者穿梭在曆史的脈絡中,在現實的細節裏,去尋找那些“不高興”的根源。我尤其對其中關於集體記憶和個體經驗之間張力的分析印象深刻。在宏大的敘事下,個體的感受往往被簡化,甚至被抹殺。這本書,似乎就是試圖重新喚醒那些被遺忘的角落,讓那些沉默的個體,也能在書寫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它迫使我反思,在我們慶祝進步和成就的同時,是否也同樣認真地審視瞭那些讓我們感到失落和睏惑的瞬間?這種反思,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一種推動改變的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