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分判与融通:当代新儒家德性与知识关系研究
定价:29.00元
作者:赵卫东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2006-06-01
ISBN:97875333168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作为教育意味深长上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以深入研究、探讨和弘扬齐鲁文化为已任。《齐鲁文化学术文库》是齐鲁文化研究中心设置的系列重要研究课题。其内容涵盖齐鲁文化研究的多个层面,除了理论研究以外,也包括应用性的研究。承担《文库》中各书的作者,都是在齐鲁文化研究方面卓有成效的专家、学者。他们中既有学识渊博、造诣深厚的老一辈学者,也有朝气蓬勃、根基扎实的年轻一代学界新人。所列入文库的,都经过多位同行专家的审定,其内容不仅严肃、认真,而且具有创新性。但愿这一套《齐鲁文化学术文库》的出版,能为各阶层人士学习、研究和探讨齐鲁文化起到帮助作用,对齐鲁文化的发扬光大产生积极的效果。
目录
总序
引论
章 传统儒家处理德性与知识关系的方式
节 原始儒家对德性与知识的合一与贯通
第二节 宋明儒学对德性与知识的区分和重德轻智倾向的形成
第二章 20世纪德性与知识关系问题的凸显
节 文化的冲突与生命的困惑
第二节 生命的困惑与形上的解决
第三节 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两难抉择
第三章 张君劢对道德与知识的并重并行
节 道德与知识的分野与反智主义的倾向
第二节 道德与知识的并重并行
第三节 由新理智以达于新道德
第四节 尊德性与道问学、穷理与致良知的合
第四章 梁溟对德性与知识贯通的理论尝试
节 德性与知识的双弃双遣
第二节 由直觉转变出理智
第三节 由理智上升到理性
第五章 熊十力对德性与知识的双向贯通
节 中西文化的区别与会通
第二节 科学与哲学的分疏现相需
第三节 体用不二而毕竟有分
第四节 性智与量智并行而不相悖
第五节 仁智这别与仁智合一
第六节 致良知与格物穷理的统一
第六章 牟宗三对性与知识的贯与圆融
节 客观面的确立与新外王的开出
第二节 智穷见德
第三节 良知自我坎陷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赵卫东,1970年生,山东寿光人。1994年、1997年与2003年分别获山东大学哲学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1997年7月到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任教,2003年8月被教育部省属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聘为校内专职研究人员。现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非常有意思,《分判与融通:当代新儒家德性与知识关系研究》,光是听起来就觉得是一本很“硬核”的学术著作。我一直对中国哲学,特别是新儒家的思想很有兴趣,但往往觉得这类著作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流于表面,很难真正深入到其思想的精髓。这本书名中的“分判”和“融通”两个词,就暗示了作者在处理德性与知识的关系时,可能采取了一种既能区分又能在更高层面整合的进路。我对“德性”和“知识”这两个概念在新儒家体系中的地位和相互作用一直很好奇,它们是如何被理解和界定的?是先有德性才能获得知识,还是知识的获得能促进德性的养成?或者,两者之间是一种更复杂、更动态的辩证关系?当代新儒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如何回应现代社会对知识和德性的挑战?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作者赵卫东先生很可能对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洞察,并且试图通过对这一核心议题的研究,来呈现当代新儒家思想的最新进展和独特价值。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这种“分判”与“融通”的逻辑,并且提供有力的论证,那么对于理解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它如何回应现代性挑战,都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分判”的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区分“德性”与“知识”的,以及这种区分又如何为后续的“融通”奠定基础。
评分读到《分判与融通:当代新儒家德性与知识关系研究》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儒家智慧的片段。一直以来,儒家都强调“知行合一”,但“知”与“行”之间,尤其是“德性”与“知识”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和张力,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将德性看作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而知识则是一种外在的认知。但真实的哲学思考,往往是复杂而微妙的。这本书名中的“融通”二字,让我感到振奋,因为它暗示了作者可能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割裂,而是试图找到一种连接和整合的路径。我很好奇,在当代新儒家的语境下,这种“融通”是如何实现的?是借助于现代哲学的一些理论工具,还是在传统儒家思想内部寻找新的解释空间?“分判”则表明,在进行融通之前,作者对这两个概念的界定一定是清晰而审慎的。我很想知道,赵卫东先生是如何理解“德性”的,它包含哪些要素?而“知识”又是如何被定义的?它们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又在何处可以交汇?这本书的题目就好像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对新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主体和认知主体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些古老而又常新的哲学命题。
评分对于《分判与融通:当代新儒家德性与知识关系研究》这个书名,我首先联想到的是中国哲学中“道”的体悟与“器”的运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德性,在我看来,更偏向于“道”的层面,是一种人格的完善与价值的坚守,是成为一个“君子”所必备的品质;而知识,则更接近于“器”的层面,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依赖的工具和能力。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了高尚的德性,自然而然就能获得真切的知识;反之,拥有渊博的知识,也必然会提升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道德高尚的人,其知识面可能并不宽广,而一些学富五车的人,却可能品德不端。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恰恰是“分判”的意义所在。我想,这本书的作者赵卫东先生,一定在对“德性”与“知识”进行严谨的区分之后,更进一步地探讨了它们之间“融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阐释,当代新儒家是如何在保持儒家传统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现代思想的精华,从而构建起一套既能彰显人格之美的德性论,又能回应知识时代挑战的知识论。这其中,关于“分判”的逻辑清晰度,以及“融通”的创新性,都将是我关注的重点。
评分《分判与融通:当代新儒家德性与知识关系研究》这个书名,以一种十分精确且富有哲学意味的方式,点出了当代新儒家思想中的一个关键议题。我长期以来对儒家哲学,尤其是其关于人格塑造和知识建构的论述深感兴趣,但常常觉得现有的解读要么过于强调德性的先验性,将知识视为德性的附庸;要么过于侧重知识的理性力量,忽视了情感和道德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这本书名中的“分判”二字,预示着作者对“德性”与“知识”的独立性、差异性有清晰的认知,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哲学辨析。而“融通”则进一步表明,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致力于揭示它们之间更为深刻、更为动态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促进。我猜想,赵卫东先生很可能在书中探讨了当代新儒家如何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儒学关于“仁”、“义”、“礼”、“智”等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中知识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实,重新思考德性与知识的关系。例如,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的“德性”知识分子?知识的边界在哪里,又如何被德性所引导?这些问题都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充满了智识上的挑战,让我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我拿到《分判与融通:当代新儒家德性与知识关系研究》这本书,第一反应就是这个题目太有深度了!“分判”和“融通”这几个字,就好像是哲学思辨中的两种极致状态,它们在一起,勾勒出一种复杂而精妙的智慧图景。一直以来,我对儒家思想中关于“学”与“修”的关系就很有兴趣,但总觉得很多论述要么是把“学”(知识)看作是“修”(德性)的工具,要么是把“修”看作是“学”的先决条件,似乎缺少了一种更为细致和辩证的审视。这本书名就恰好触及了我的困惑点。我猜想,作者赵卫东先生可能在书中对“德性”和“知识”各自的内涵、外延以及它们之间的界限进行了深入的“分判”,也就是说,清晰地界定了它们各自的独立价值和运作方式。然后,在此基础上,又通过“融通”的视角,探讨了它们之间如何能够相互渗透、相互滋养,从而形成一种更为完整的人格和更为成熟的智慧。我特别好奇,当代新儒家在这种“分判”与“融通”的逻辑下,是如何回应现代社会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同时又如何防止技术理性对道德精神的侵蚀。这种处理方式,肯定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力求找到一种更为圆融和动态的平衡。这本书名本身就承诺了深刻的哲学思辨,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获得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