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清学札记 |
| 作者 | 漆永祥 |
| 定价 | 68.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ISBN | 9787550291270 |
| 出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清学札记》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先生关于清代学术数十年的积累之作,按作者自序,其弱冠之后,专于清人纂述,而乾嘉诸老,又精擅笔札,是书从其毕生所积的五百余条中精选一百五十余条,内容涉及经学、考据学等诸多清中期学术著作及顾炎武、阎若璩、杭世骏、刘逢、戴震、钱大昕、惠栋等学者之学问、为人、处事、后世等诸多典故及考证、考评,亦有若干篇,由古而今,取古今一理之社会现象略作评点。文章短长不一,于学术价值颇有助益,内容广泛,读来惬意、饶有趣味,是难得一寻的清代学术札记。 ' |
| 作者简介 | |
| 漆永祥,男,1965年生,甘肃漳县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古文献学史、清据学、宋诗整理与研究、东亚学术与文化研究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等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撰著与古籍整理有《乾嘉考据学研究》《江藩与〈汉学师承记〉研究》《〈汉学师承记〉笺释》《全宋诗》(合作)《书林清话(外二种)》《东吴三惠诗文集》《汉学商兑?汉学商兑赘言》《大学国文选本》《北大中文系课》等1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并散杂文诗歌等200多篇。 |
| 目录 | |
| '目 录 一、实学 二、经学 三、汉学与宋学 四、师承与家法 五、务为其难与务求其是 六、《十三经》皆有传 七、《十三经》义疏繁冗生厌 八、段玉裁“二十一经”说 九、焦循“经学”一家说 一○、阮元《皇清经解》之初衷与后来成书有别 一一、《周礼》难致太平 一二、汉儒“以经术饰吏事”非事实 一三、汉代诸帝与儒术之效 一四、学案体不始于黄宗羲 一五、文集编次之难 一六、戴名世、郑燮、李调元、刘声木之论撰著之自序与他人作序 一七、古人著述署名之谨慎与随意 一八、修志之难 一九、书成众手之弊 二○、「一目十行」与「目十行下」 二一、明清刻书之不同与今日之情势 二二、名声原由互相引重而起 二三、名人后裔多寂暗无名 二四、行文喜用生僻字之陋 二五、清高宗御制诗之富之滥 二六、汉人翰林多不愿习国书 二七、书斋以数字命名者 二八、《金石录》十卷人家 二九、顾炎武之目盲与流传之画像 三○、画家之顾亭林与日知之顾亭林 三一、顾炎武之抗清与后人之论遗民 三二、顾炎武之连环套官司 三三、“归奇顾怪” 三四、顾炎武、阎若璩、杭世骏、刘逢禄诸人之谦抑 三五、顾炎武、戴震、余萧客、江藩诸人之绝嗣 三六《亭林五书》与《高邮四种》 三七、全祖望述顾炎武、黄宗羲事多误 三八、张尔岐论求学次第 三九、阎若璩、朱筠、阮元之口吃 四○、阎若璩、汪琬《丧服》之争 四一、“使功不如使过”之出典 四二、何焯之不擅时文 四三、李因笃、武亿、章学诚、汪苍霖与凌坤诸人之好斗 四四、东吴惠氏世家学 四五、惠士奇罢官之真相 四六、红豆庄、红豆先生、红豆斋、红豆词与红豆词人 四七、惠栋之理想社会 四八、惠栋《后汉书补注》成书之不易 四九、惠栋妄改 五○、江声论学术争鸣 五一、江声之喜篆书 五二、江永戴震之不中科第 五三、戴震尊礼江永 五四、段玉裁之尊礼戴震 五五、戴震钱大昕之高下 五六、洪榜知戴氏《声类表》 五七、袁枚、纪昀之不能酒与刘权之、武亿之豪饮 五八、卢文弨为校书而生 五九、王杰之直道立朝 六○、钱大昕学有「九难」 六一、「南钱北纪」 六二、王昶随清军征川西诸地名 六三、王鸣盛之所谓“滥用驿马” 六四、汪中之好骂与被骂 六五、汪中父子有遗传之心脏病 六六、汪中「六君子赞」「七君子颂」与「通者十九人」说 六七、「谈天三友」 六八、焦循之讥刺隐士 、“南江北江” 七○、洪亮吉王念孙上时政疏 七一、凌廷堪论学术盛衰 七二、李慈铭好大言谩骂 七三、方东对《汉学商兑》诟詈过甚有失著述之体 七四、江藩之转益多师 七五、江藩之精于《文选》 七六、江潘鬻书 七七、江藩之鄙薄方苞 七八、江藩与袁枚之关系 七九、江藩与洪亮吉交恶 八○、江藩《汉学师承记》之误录程晋芳 八一、江藩之隶事多误 八二、江藩之排宋而尊汉 八三、江藩不信日本足利本《论语义疏》 八四、江藩未注清高宗《御制诗小注》 八五、江藩之喜收藏端砚 八六、江藩之卒年 八七、《河赋注》为注藩自注 八八、《汉学师承记》初刻初印本与后来各本有异 八九、《古书疑义举例》非钞自《经解入门》 九○、集句诗与《汉学师承记》之体裁 九一、赵之谦《汉学师承续记》 九二、袁枚之讥刺考据学 九三、乾嘉考据学家不喜诸经唐宋人旧疏 九四、乾嘉考据学家多患目疾 九五、近视与近视镜 九六、乾嘉考据学家著书之先为长编 九七、乾嘉考据学家多不擅时文 九八、乾嘉考据学家多困顿以终 九九、乾嘉考据学家之事功之学 一○○、乾嘉时扬州学者年多不永 一○一、纪昀主持四库全书馆之因 一○二、纪昀与《四库全书》之纠误 一○三、「四布衣」与「五征君」 一○四、《四库全书》所收编年类史著多依傍《通鉴》而成 一○五、《四库全书》所收纪事本末体史著多为清人所纂 一○六、《四库全书》杂史类多宋明人著述 一○七、《四库全书》术数类书多出依托 一○八、清廷禁顺治、雍正、乾隆帝著述 一○九、《四库总目》于清帝多谀词 一一○、《四库总目》于明帝多讥贬 一一一、《四库总目》之贬刺朱熹 一一二、《四库总目》持论过激有失著作之体 一一三、《四库总目》论召外族以息内祸之说与王夫之说暗合 一一四、《四库总目》论苏黄后继无人 一一五、《梁书》《陈书》《北齐书》实为私撰 一一六、《四库总目》讥戴震论反切起源之不当 一一七、《四库总目》多采钱大昕之说 一一八、《四库总目》以《通鉴纲目》入“史评类”为无当 一一九、《四库总目》论《洪武圣政记》真伪之失考 一二○、《四库总目》以《炎僥纪闻》书而分隶两类 一二一、《四库总目》斥明人谈海运之书入存目 一二二、四库馆臣目中之世界与中国 一二三、孔孟只两家无父儿 一二四、官年实年 一二五、此时有子不如无 一二六、甘肃少人才之故 一二七、惧内 一二八、大型歌舞人组图案与文字 一三九、奥运牡丹与摧花之术 一三○、道术治蛇伤及医病之法 一三一、高年应试与低龄应试 一三二、清代贡院之简陋 一三三、号舍用《千字文》排序 一三四、连中元与祖孙状元父子状元兄弟状元 一三五、状元娶公主只存在于戏曲中 一三六、时文选家多不擅作时文 一三七、大题小题及截搭题 一三八、夹带与关节 一三九、“白卷英雄”与“曳白”之种种 一四○、塾师教授与冷官 一四一、高考阅卷与阅卷纪事诗 一四二、文选楼 一四三、三江 一四四、明堂 一四五、小珰 一四六、啖 一四七、金扇与松花石砚 一五八、克什 一四九、紫团 一五○、紫燕 ' |
| 编辑推荐 | |
| '札记体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学术著作体裁,其体短小精悍,论说简净,寓理道于掌故,摹性情于趣闻,深为作者与读者喜爱。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擅长以笔札体叙事说理,语言雅洁,且多意趣,颇有古贤之风; 作者从事清代学术研究三十余年,谙熟清代掌故逸闻,于经史四部摩不观览,书中旁徵博引,所论多为前人所不言,创获良多,启人引思。 对研究中国古代学术史与广大经史爱好者而言,既学术味十足,又颇可赏玩。 ' |
| 文摘 | |
| 序言 | |
读《清学札记》随感:穿越历史的微光,触碰鲜活的过往 刚拿到《清学札记》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投入阅读。书名虽带有“清学”二字,但总觉得这种学术性的著作,即便装帧再精美,也难免让人联想到枯燥的考据和晦涩的理论。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一股扑面而来的文字气息,瞬间打破了我的固有认知。作者并非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如同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者,用一种极其亲切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带领我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他没有大段大段地罗列史料,而是将那些冰冷的文字转化为有血有肉的场景,让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听到他们衣袂的飘动,闻到他们身上淡淡的熏香,甚至感受到他们眉间挥之不去的忧愁与喜悦。书中所描绘的那些细节,往往是历史洪流中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却恰恰是构成个体生命体验的关键。例如,对于某个朝代官僚体系运作的细致描绘,不只是冷冰冰的制度介绍,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细节,比如一份奏折的传递流程,文书人员的日常工作状态,甚至是一次朝会前大臣们如何在宫廷的缝隙中低声交流,这些都让历史不再是泛黄的纸张,而是活生生的舞台。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地停下笔,想象自己就置身于那样的环境,与那些人物一同呼吸。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历史读物难以企及的。
评分《清学札记》:那些被时间冲刷后留下的智慧火种 与许多侧重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不同,《清学札记》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个体”的关注。作者在梳理清代历史脉络的同时,并没有将笔墨过多地倾注于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而是巧妙地将视线聚焦在那些默默无闻却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普通人、小官员、甚至是一些知识分子身上。他通过对他们生活细节的挖掘,对他们思想观念的剖析,展现了一个更为立体和真实的历史图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古代文人生活情趣的描绘,他们如何在诗词歌赋中寄托情怀,如何在山水之间寻找精神的慰藉,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一份清醒与独立。这让我不禁反思,在任何一个时代,支撑起文化繁荣和思想进步的,往往是这些个体闪耀的光芒。作者并没有刻意拔高这些人物,而是用一种审视的目光,去探究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去理解他们思想的渊源。这种“求真”的态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有了更具启发性的思考。书中的很多段落,都像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封封信,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他们的智慧和对人生的感悟,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和体会。
评分一个学徒的虔诚拜访:《清学札记》里的学问与情怀 坦白说,初次接触《清学札记》,我抱持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关于清代历史和学术的知识。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这本书所传递的,远不止于知识本身。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是对文献资料的深入考辨,更是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他如同一个虔诚的学徒,怀着敬畏之心,小心翼翼地拨开历史的尘埃,去探寻那些被掩埋的真相。书中对一些学术争议的探讨,并没有将读者置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而是巧妙地引导我们一同进入作者的思考过程,去理解他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抽丝剥茧,如何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智力共鸣”的感觉,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立地阅读,而是与作者一同踏上了一段探索知识的旅程。而且,作者并非仅仅满足于史料的堆砌,他更注重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道理。每一次的“札记”,都像是作者在一次次的阅读和思考后,对自己心灵的敲打和升华,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度。
评分《清学札记》:一段与历史对话的奇妙旅程 读完《清学札记》,我脑海中涌现出的第一个感觉是“惊喜”。我原以为会是一本相对沉闷的学术著作,但实际阅读体验却远超我的预期。作者的文字极具画面感,仿佛我化身为历史的见证者,亲身经历着那些波澜壮阔的事件,感受着那些时代人物的喜怒哀乐。他笔下的清代,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充满矛盾与温情的真实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生活场景的描绘,比如江南文人的日常起居,他们在文人雅集上的谈笑风生,甚至是对当时市井小民生活状态的细致刻画。这些细节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维度,让我在阅读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作者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但他并没有强加于人,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邀请读者一同去探索和思考。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我在其中看到了过去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的思考。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让我感到非常奇妙。
评分在《清学札记》的字里行间,感受历史的呼吸与脉动 《清学札记》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很多历史读物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史实和结论,而是循序渐进,如同剥洋葱一般,一层层地揭开历史的面纱。作者用一种非常朴实且富有洞察力的文字,带领我深入到清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的深入挖掘,以及从这些事件中提炼出的深刻洞见。例如,他对某个时期某个官员的仕途起伏的细致梳理,以及对导致其命运变迁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选择的分析,都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书中的每一篇“札记”,都像是作者在反复打磨后的思考结晶,字斟句酌,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他并没有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试图去理解历史背后的人性,去探究那些驱动历史前进的内在力量。这种对历史“呼吸”和“脉动”的捕捉,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生动的感知,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从表面的事件,上升到了对人性和社会规律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