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电影产业报告2015
定价:53.0元
作者:陈少峰,徐文明,王建平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07543865
字数:25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电影产业报告2015》一书由电影产业的学者、研究者、一线参与者共同编写,在掌握翔实的年度统计数据基础上,经过扎实的市场调研,深入研究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产业整体以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与总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机遇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报告穿插图表、数据与案例,体例规范、资料丰富、论证严密、观点创新,是中国电影产业的性蓝皮书。
内容提要
《中国电影产业报告2015》主要是对2014-2015年(含2014年全年和2015年3月前)中国电影产业领域的发展变动状况、特点、问题等进行梳理与分析,对电影行业发展的趋势进行预判,对相关热点及重大问题做相关对策性研究。
本报告主要分为十个章节,这十个章节是当前中国电影产业领域内为重要的十个方面。其中每个章节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其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相互关联、有机整体,形成了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的系统性分析与研究。这也是本报告不同于其他同类报告的主要特点所在,对电影行业从业者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陈少峰,北京大学哲学博士,1964年7月生于福建省漳浦县。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科技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专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专家(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两岸文创高校联盟副理事长,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召集人(之一),中国文化产业前沿论坛召集人,中国民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副会长。
文摘
章 中国电影产业总论
本章是全书报告的总览,具体包括了五个方面:一、行业概况及发展走向。二、互联网对于电影行业的渗透与改造。三、电影院——本地文化娱乐消费中心。四、并购加速的电影资本市场。五、影视IP化的跨界融合探索。
本章讨论了传统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不同角度考量,也讨论了“互联网+电影”与“电影+互联网”的时代变革分析,揭示电影院业态组合核心和辐射消费群体的中心现状;有从资本并购等市场的角度来看电影产业的发展,也有从文化消费O2O的角度来整体考量电影院行业,探索电影产业的价值大化与IP的系统跨界融合。
一、行业概况及发展走向
2015年1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官方信息:2014年中国电影全年共生产故事影片618部,同比减少20部;全国电影总票房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其中国产片票房161.55亿元,占总票房的54.51%;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共计66部,其中国产影片36部;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32.25%;全年城市影院观众达到8.3亿人次,同比增长34.52%;全年新增影院1015家,新增银幕5397块,日均增长15块银幕,截至2014年底全国银幕总数达2.36万块。
(一)行业发展态势
如果把以上的数据放到十几年的电影产业发展的历史环境中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态势。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自2003年实现全面产业化改革以来,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从2003年的10亿元,增长到100亿元用了8年,增长到200亿元用了3年,2014年仅仅1年,增加到了近300亿元。2015年一季度,仅仅94天票房就突破了百亿元大关,比2014年提前了48天。这个数字背后代表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连续高速增长,事实上中国电影票房一直保持着35%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从中美两国的电影市场比较来看,这个差距也在不断地缩小,如今已接近北美电影市场的45%到47%。
1.市场主体的角度
据了解,目前电影市场的投资主体已经超过1500个,显而易见,这里面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可以说电影市场已经迎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可以看到,新的电影公司不断涌现,新的出品人、制片人、导演不断出现在电影市场的台前,被观众知晓,这些公司有的是以前不太知名的电影公司,有的是文化产业细分领域转型过来的,有的是非文化领域跨界过来的。如此不胜枚举。
序言
在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迎来又一个爆发式的增长节点,作为深度观察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全面解读这一现象的权威著作。陈少峰、徐文明、王建平合著的《中国电影产业报告2015》无疑是其中备受瞩目的一部。初次翻阅,就被其严谨的结构和详实的数据所吸引。本书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在各个维度上的发展脉络。从宏观的政策导向、市场规模的变化,到微观的影片类型、观众观影习惯的变迁,报告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报告并没有仅仅罗列数据,而是尝试去挖掘数据背后的深层原因。例如,在探讨票房增长的同时,报告详细分析了商业大片、中小成本电影、以及“青春片”、“喜剧片”等细分类型的市场表现,并试图解释它们为何能够获得观众的青睐,又为何有些类型开始出现疲态。对于电影制作、发行、营销等环节的梳理,更是提供了宝贵的行业洞察。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颇具启发性,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产业运作的复杂性。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电影产业充满好奇的普通观众,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一些书籍来更清晰地理解这个行业的现状和未来。陈少峰、徐文明、王建平编写的《中国电影产业报告2015》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本能够满足我求知欲的著作。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2015年那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影市场之中。我特别喜欢报告中对技术革新与电影产业结合的探讨,比如3D、IMAX等技术在当年是如何影响观众体验和票房收入的。 此外,报告对于资本介入电影产业的分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2015年,资本市场对电影行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大量资金涌入,这无疑对电影的投资、制作规模和营销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对这些资本运作的解读,让我看到了电影产业背后更为商业化的一面。同时,报告也关注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战略,对海外市场的拓展和文化交流的现状进行了梳理,这对于理解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进程非常有帮助。
评分我是一名电影从业者,每天都在与这个行业打交道,但我总感觉自己对整个产业的全局观还不够清晰。因此,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系统性、深度分析的行业报告。《中国电影产业报告2015》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陈少峰、徐文明、王建平撰写的这份报告,以其宏大的视角和扎实的研究,为我提供了理解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绝佳框架。 报告在内容上呈现出一种多角度、立体化的观察。它不仅关注了宏观的经济数据,也深入到电影创作的细节。例如,报告对于当年一些重要电影的创作背景、市场表现以及引发的文化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这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来说,能够提供很多反思和借鉴。此外,书中关于人才培养、行业规范、以及电影与互联网融合等方面的内容,也都极具前瞻性,对于我们思考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者,我一直在追踪中国电影市场的动态。陈少峰、徐文明、王建平主编的《中国电影产业报告2015》是我的案头必备。2015年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史上一个极为关键的年份,票房纪录不断刷新,市场格局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份报告以其专业、客观的视角,对这一年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分析,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和深刻的见解。 报告的亮点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前沿的研究方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堆砌,而是通过对宏观经济环境、政策法规、技术发展、消费者行为等多元因素的综合考量,对中国电影产业的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书中对行业内主要参与者(如制片公司、发行商、影院以及新兴的互联网平台)的生态位分析,以及对不同影片类型市场表现的量化研究,都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电影充满热情,并且希望了解其发展轨迹的普通读者。在2015年,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但对于其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我还需要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电影产业报告2015》这部作品,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渴望。我尤其欣赏报告中对观众消费行为变化的分析,比如网络购票的普及、二三线城市观影人群的增长,以及不同年龄层观众喜好的差异化,这些内容让我更理解了为什么有些电影会成为爆款,而有些却反响平平。 报告还详细描绘了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在政策环境下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从鼓励电影创作到规范市场秩序,政府的各项政策对产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对这些政策的梳理和解读,以及对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的预判,都非常有价值。此外,报告对电影营销手段的创新,例如大数据营销、社交媒体传播等方面的关注,也让我看到了电影与现代科技结合所产生的巨大能量,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观众来说,也是一种全新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