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为什么不高兴
定价:26.00元
作者:贺雄飞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501233045
字数:230000
页码:2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章诒和 黎鸣 王文元 李建军 周非 贺雄飞五位学者对《中国不高兴》联手说不,探寻中国兴衰的深层历史文化原因。
内容提要
当一帮具有民粹主义情结的“老愤青”为了迎合许多愚昧的老百姓而再次炮制出《中国不高兴》这样的“精神”时,再次激发了中国人虚伪的自大狂心理。正如一位中国学者所言,《中国不高兴》推销的是一种病态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形式虽然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健康的和病态的。健康的民族主义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病态的民族主义则常常自恋及排他,具有“暴发户心态”,妄想充当世界的,缺乏一种真正自信、包容和博爱的能力,是一种的流行“病毒”。
真正高兴的是那些“掌勺者私分大锅饭”的既得利益者和操控股价房市的“幕后黑手”,当大多数人还看不起病、孩子还上不起学时,中国的市民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真正高兴的是那些挥金如土、狡兔三“窟”、天天有饭局、夜夜上歌厅,一言九鼎的某些腐败分子,当天灾多发、矿难频发、疫情滥发,许多老百姓求告无门时,中国的农民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真正高兴的是一大堆帮忙、帮闲文人和艺术掮客,当他们合伙炮制着妄想使人“变成一头快乐的猪”的一个又一个娱乐大片和“一句顶一万句”的伪劣之作时,中国真正的知识分子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真正高兴的是那些“吃了原告吃被告”的某些法官和律师,而当大多数人被野蛮拆迁逼得走投无路而只能进监狱或打官司,但仍然遥遥无期或面临“躲猫猫”的危险时,许多“杨三姐”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打破了我之前对“民族情绪”的一些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满抱怨和批判的书,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次对复杂情感的温和梳理。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深厚,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在探讨一些非常沉重的话题时,也能保持一种理性的光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历史叙事和现实感受之间关系的探讨。有时候,我们被教育要“铭记历史”,但如何铭记,以何种方式铭记,却有着巨大的空间。而当历史的记忆与当下的个人经验产生碰撞时,那种“不高兴”的情绪也就应运而生。这本书并没有提供廉价的慰藉,也没有指责任何一方,而是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们去理解这种“不高兴”的复杂性。它让我认识到,一个社会的成熟,不仅仅在于其经济的崛起,更在于其能否容纳和理解不同层次、不同个体的情感诉求,能否让那些“不高兴”的声音,也能得到被倾听和被尊重的空间。
评分我抱着一种比较审慎的态度开始阅读这本书,毕竟“不高兴”这个词汇在很多语境下都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笔触是相当冷静克制的,甚至可以说是温和的。他并没有将“不高兴”简单地定义为一种普遍性的抱怨,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探讨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多种成因。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认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现状的不满,并非源于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对未来的期许。当我们看到更大的可能性,当我们渴望更美好的生活,那些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自然会引发一些“不高兴”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些案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能够更容易地理解那些复杂的社会动态。我特别欣赏他对不同群体声音的呈现,无论是经济上的压力,还是文化上的困惑,亦或是身份认同的焦虑,都在书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现。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中国”,更是关于“人”,关于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如何寻找自己的坐标。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沉稳而又带着一丝张力的配色,以及笔触粗粝的书名,似乎都在预示着一场深刻的探讨。读这本书之前,我脑子里关于“中国不高兴”的印象,更多是来自一些零星的网络讨论,或者是一些情绪化的表达。但真正翻开书页,才意识到这并非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一次试图触及那些被压抑、被忽略的声音的旅程。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穿梭在历史的脉络中,在现实的细节里,去寻找那些“不高兴”的根源。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集体记忆和个体经验之间张力的分析印象深刻。在宏大的叙事下,个体的感受往往被简化,甚至被抹杀。这本书,似乎就是试图重新唤醒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让那些沉默的个体,也能在书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它迫使我反思,在我们庆祝进步和成就的同时,是否也同样认真地审视了那些让我们感到失落和困惑的瞬间?这种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推动改变的力量。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首先是被它标题的“反常”所吸引。在充斥着乐观向上宣传的时代,“不高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也因此更具探索的价值。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参加一场深入的访谈,作者像一个耐心的倾听者,捕捉着时代脉搏中的微弱搏动。他没有试图去“诊断”或者“开药方”,而是专注于“呈现”和“梳理”。我被书中那些关于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描写深深打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人经历,却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普通人的无奈。作者对社会结构性问题的剖析,也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他并没有回避一些敏感的话题,而是以一种相对客观的视角,去分析那些可能导致“不高兴”的深层原因。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所谓的“高兴”或“不高兴”,其实是一个非常动态和多元的概念,它受到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在看似平静的生活表象下,那些更深层次的情绪和思考。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国不高兴”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情绪化的认知。它似乎代表着一种普遍的不满,但具体不满什么,却很难说清楚。这本书,就像一位敏锐的社会观察者,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这种“不高兴”的图景。作者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层层剥茧,试图去揭示这种情绪背后的多重根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个体在集体叙事中的迷失和重塑的描写。在追求国家整体发展的同时,个体的价值和感受,有时会被忽视。当这种忽视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一种难以言喻的“不高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鼓励我们去关注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去理解那些在时代变迁中感到困惑和失落的群体。它让我认识到,所谓的“高兴”与“不高兴”,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概念,而是一个充满张力和矛盾的复杂体。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和理解这种复杂性的重要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