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佛典偈颂研究

汉译佛典偈颂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丽娜 著
图书标签:
  • 佛学
  • 汉译佛典
  • 偈颂
  • 研究
  • 佛教文化
  • 中国佛教
  • 经典研究
  • 文学研究
  • 宗教研究
  • 翻译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敏图书专卖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2672
商品编码:29695189302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偈颂是佛教文献中的1种重要文体,在佛典中广为采用。本书以中古汉译佛典偈颂为研究对象,溯源印度佛典,考察了其发展变化,进而观照中古佛典的发展样貌。本书还深入剖析《*句经》和《佛行所赞》两部经典,探讨了佛典偈颂文体对中guo佛传文学的影响,佛典偈颂与中古诗歌在形式、内容、修辞手*等方面的彼此镜鉴。

关联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xbsp;
目录
目录 导 论................................... 1 *1节 研究缘起......................... 1 *二节 研究史的回顾..................... 4 第三节 研究宗旨和研究方*.............. 15 *1章 偈颂含义及文体形式考辨.......... 19 *1节 早期汉译佛典中的偈颂.................................. 23 *二节 偈颂与祇夜、修多罗和伽陀关系刍议...................... 26 第三节 偈颂复合文体形式...................................... 43 *二章 偈颂表达内容及汉译五部广律偈颂蠡测................ .... 57 *1节 偈颂主要内容与功能..................................... 57 *二节 广律偈颂的篇幅、体式及修辞手*......................... 65

目录

导&xbsp;论................................... 1

*1节&xbsp;研究缘起......................... 1

*二节&xbsp;研究史的回顾..................... 4

第三节&xbsp;研究宗旨和研究方*.............. 15

&xbsp;

*1章&xbsp;偈颂含义及文体形式考辨.......... 19

*1节&xbsp;早期汉译佛典中的偈颂.................................. 23

*二节&xbsp;偈颂与祇夜、修多罗和伽陀关系刍议...................... 26

第三节&xbsp;偈颂复合文体形式...................................... 43

&xbsp;

*二章&xbsp;偈颂表达内容及汉译五部广律偈颂蠡测................ .... 57

*1节&xbsp;偈颂主要内容与功能..................................... 57

*二节&xbsp;广律偈颂的篇幅、体式及修辞手*......................... 65

第三节&xbsp;广律偈颂的主要内容..................................... 75

&xbsp;

第三章&xbsp;中古汉译佛典偈颂传译史................................. 85

*1节&xbsp;东汉末到西晋汉译佛典述要及偈颂之风貌................... 86

*二节&xbsp;东晋南北朝汉译佛典述要及偈颂之风貌.................... 114

第三节 隋唐汉译佛典述要及偈颂之风貌......................... 131

第四节&xbsp;汉译佛典偈颂风貌形成之原因蠡测........................ 137

&xbsp;

第四章 《*句经》与说理诗偈................................. 144

*1节&xbsp; 《*句经》偈颂形成溯源.............................. 147

*二节&xbsp;《*句经》偈颂对佛理的阐述............................ 162

第三节&xbsp;《*句经》偈颂的文学特点.............................. 182

第四节&xbsp;《*句经》偈颂与中古说理诗偈.......................... 199

&xbsp;

第五章&xbsp;《佛所行赞》与佛传文学................................ 226

*1节&xbsp;佛传文学内涵、文体及类型.............................. 227

*二节&xbsp;三藏中的佛传经典...................................... 235

第三节&xbsp;《佛所行赞》偈颂版本与主要内容........................ 245

第四节&xbsp;《佛所行赞》偈颂的文学特征............................ 254

第五节 《&xbsp;佛所行赞》与佛传文学母题.......................... 285

&xbsp;

第六章&xbsp;汉译佛典偈颂与中古诗歌的文学交涉...................... 291

*1节&xbsp;中古诗歌给予偈颂翻译形式上的美化...................... 291

*二节&xbsp;汉译佛典偈颂名相充实了中古诗歌语言.................... 294

第三节&xbsp;汉译佛典偈颂说理内容对中古说理诗的影响................ 299

第四节&xbsp;汉译佛典偈颂与中古诗歌修辞手*上的彼此镜鉴............ 303

余&xbsp;论........................................................ 312

主要参考文献................................................. 315

后&xbsp;记........................................................ 331

&xbsp;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后 记 2009 年,我进入南kai大学文学院,师从湛如教授。湛如教授时常*醒我们,对待学术的态度要勇猛精进,增广见闻,不断kai拓视野,积*汲取guo际上*秀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于读书,老师是*为鼓励的。他常常引用“读书纵未成名,究@人品有高雅;行善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来鼓励我们珍惜读书的机会和时光。我要真诚地感谢陈洪和孙昌武两位先生。南kai学xi期间,我选修了多门陈先生的课程,他的诸多学术观点*具启发意义。我在美guo撰写论文期间,每每遇到写作中的困惑常常通过邮件向孙先生请教。孙先生均11回复邮件,耐心细致地给予解答。先生浑厚含蓄,谦虚谨慎,每每让我获益匪浅。美guo爱荷华大学宗教学系的舒特教授(Mortex Schlütter)和史密斯教授(Frederick M.Smith)在我访学期间,对我的学xi和生活*goxg了很多重要支持,让我得以安心在美guo顺利撰写完博士论文,并留下了诸多温情安谧的回忆。赴美*1周,我住在舒特教授家里。恰逢*末,舒特教授和家人去外地参加美式足球比赛。他家的猫咪约翰(Johx)走路声音沉稳厚重,在主人外出期间它*其负责任地往返巡视。它稳健深沉的脚步声,让夜深人静倒时差的我1夜未眠,真是让人记忆深刻哦!感谢我留美期间可爱善良的房东莱瑟琳(Leslie Hollis)。几乎每个*末上午,莱瑟琳都会做上两杯浓浓的拿铁咖啡,在她洒满阳光的老旧大圆桌旁边,聊些不着边际的话题。虽然她只会说“面条”之类的中文单词,但她对中guo文化充满了热忱。我很kai心她现在依然时常做着我教的炝锅面条,很幸运与她共同分享在美的学xi时光! 2012 年4 月,我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后,合作导师为李四龙教授。在李老师的建议下,我并没有kai启新的题目,而是用了两年半的博士后工作站时间修订博士论文,同时关注汉译佛典偈颂的文体衍变,汉译佛典偈颂在汉地佛教仪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李老师对论文的具体章节均给予了*为中肯的修改意见。每每在读书会及相关课程中,老师都会问询、督促我的博后报告修订及论文发表情况。中期考核中,中guo人民大学的张雪松教授,北京大学的陈明教授、程乐松教授、周学农教授从不同角度*出了修改意见,对我其后论文的修订起到了非常积*的推动作用。感谢北京大学的waxg邦维、张志刚、waxg颂等老师,我在读博期间即多次聆听几位老师的课程并时常求教,收获颇丰。论文修改中涉及的1些问题,我也多次通过邮件向日本净土宗知恩院净土宗学研究所的齐藤隆信教授、创价大学的辛嶋静志教授等日本学者请教,感谢他们的慷慨无私。 感谢佛教名刹灵隐寺和横山寺诸位高僧大德的慈悲情怀。在此我要对佛教界悲悯众生,积*参与慈善教育事业,关心莘莘学子的举措表示深深的感谢。

后&xbsp;记

&xbsp;

2009 年,我进入南kai大学文学院,师从湛如教授。湛如教授时常*醒我们,对待学术的态度要勇猛精进,增广见闻,不断kai拓视野,积*汲取guo际上*秀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于读书,老师是*为鼓励的。他常常引用 “读书纵未成名,究@人品有高雅;行善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来鼓励我们珍惜读书的机会和时光。我要真诚地感谢陈洪和孙昌武两位先生。南kai学xi期间,我选修了多门陈先生的课程,他的诸多学术观点*具启发意义。我在美guo撰写论文期间,每每遇到写作中的困惑常常通过邮件向孙先生请教。孙先生均11回复邮件,耐心细致地给予解答。先生浑厚含蓄,谦虚谨慎,每每让我获益匪浅。美guo爱荷华大学宗教学系的舒特教授(Mortex Schlütter)和史密斯教授(Frederick M.Smith)在我访学期间,对我的学xi和生活*goxg了很多重要支持,让我得以安心在美guo顺利撰写完博士论文,并留下了诸多温情安谧的回忆。赴美*1周,我住在舒特教授家里。恰逢*末,舒特教授和家人去外地参加美式足球比赛。他家的猫咪约翰(Johx)走路声音沉稳厚重,在主人外出期间它*其负责任地往返巡视。它稳健深沉的脚步声,让夜深人静倒时差的我1夜未眠,真是让人记忆深刻哦!感谢我留美期间可爱善良的房东莱瑟琳(Leslie

Hollis )。几乎每个*末上午,莱瑟琳都会做上两杯浓浓的拿铁咖啡,在她洒满阳光的老旧大圆桌旁边,聊些不着边际的话题。虽然她只会说 “面条”之类的中文单词,但她对中guo文化充满了热忱。我很kai心她现在依然时常做着我教的炝锅面条,很幸运与她共同分享在美的学xi时光!

2012 年4 月,我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后,合作导师为李四龙教授。在李老师的建议下,我并没有kai启新的题目,而是用了两年半的博士后工作站时间修订博士论文,同时关注汉译佛典偈颂的文体衍变,汉译佛典偈颂在汉地佛教仪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李老师对论文的具体章节均给予了*为中肯的修改意见。每每在读书会及相关课程中,老师都会问询、督促我的博后报告修订及论文发表情况。中期考核中,中guo人民大学的张雪松教授,北京大学的陈明教授、程乐松教授、周学农教授从不同角度*出了修改意见,对我其后论文的修订起到了非常积*的推动作用。感谢北京大学的waxg邦维、张志刚、waxg颂等老师,我在读博期间即多次聆听几位老师的课程并时常求教,收获颇丰。论文修改中涉及的1些问题,我也多次通过邮件向日本净土宗知恩院净土宗学研究所的齐藤隆信教授、创价大学的辛嶋静志教授等日本学者请教,感谢他们的慷慨无私。

感谢佛教名刹灵隐寺和横山寺诸位高僧大德的慈悲情怀。在此我要对佛教界悲悯众生,积*参与慈善教育事业,关心莘莘学子的举措表示深深的感谢。

我在guo家图书馆工作的*导和同事们对于我的学xi长期给予了大力支持。虽然他们从未问过我mai头做何等学问,但他们却无私地为我*goxg了种种学xi上的便利和必要的条件,在此深表谢意。醉后感谢南kai大学读博期间、北大做博后期间的各位老师、身边亲人好友和那些1直关心、温暖我的人们,在此不再11列举他们的名字,我的点滴成长和些许进步都饱含他们耐心、持续的支持。

我的父母和家人,在我1路求学的路上给予了鼎力支持。他们并不懂得何为佛教文学,偈颂到底讲哪些深奥的佛理。但是,只要是我选择并为之坚持,他们都1往无qiax地给予支持。多年来,我也深感这份亲情无言的厚重。

过去的八年中,我潜心沉浸在汉译佛典偈颂的研究中。从醉初的茫然苦恼,到越来越体会到学术上点滴收获的甜美。仅以《小窗幽记》中的1句话概括我过往读书生涯的1点体悟: “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享世界清福未有过于此也。”

waxg丽娜&xbsp;书于guo家图书馆南区阅览室

2016 年2 月6 日

显示全部信息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汉译佛典偈颂研究》之外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其他领域的著作,避免提及原书内容: --- 图书名称: 《宋代士人的日常、精神与社会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宋代士人为核心研究对象,全面而深入地剖析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世界、社会生活图景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宋代,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文化与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士人阶层作为这一转型的关键驱动力,其生活细节与思想脉络的清晰展现,对于理解宋代乃至中国传统社会的运作机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 权力结构的重塑与士人的崛起 本书首先探讨了宋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如何为文官士人阶层的壮大提供了土壤。通过分析科举制度的完善、幕僚制度的盛行以及“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本书阐述了士人如何从传统的贵族或地方豪强阶层中分化出来,逐渐构建起一个基于学识和道德声望的精英群体。重点考察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中不同层级士人的权力分配、晋升路径及其在决策过程中的实际影响力。研究不仅关注了宰相、中书舍人等高层官员,更细致梳理了地方知州、通判等基层治理者的角色,揭示了士人政治实践的广阔层面。 二、 日常生活的微观观察:食、住、行、交游 为了还原一个立体而非扁平化的宋代士人形象,本书耗费大量篇幅深入挖掘了其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在“食”的层面,我们不仅考察了宋人对饮食的审美追求,如精细的烹饪技艺和茶道的兴盛,更分析了士人如何通过宴饮、送礼等场合来构建和维护人际网络。在“住”的方面,重点分析了宋代文人园林和书斋的空间哲学。书斋不再仅仅是藏书之所,而是士人构建自我身份、进行精神休憩和学术交流的“精神居所”。园林艺术则被视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理想载体。 “行”的部分,则关注了士人因公事或求学而进行的旅行,分析了驿站制度、舟船交通以及旅途中的见闻记录(如游记文学)如何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并成为其思想交流的媒介。此外,本书还细致考察了士人之间的“交游”文化,包括文会、唱和、结社等形式,这些活动如何超越了单纯的娱乐,上升为一种制度化的学术实践和政治联盟的雏形。 三、 精神世界的建构:理学、禅学与个体修养 宋代是思想史上的一个高峰期,新儒学的创立及其对社会各阶层的渗透是本书精神研究的核心。本书详细梳理了程朱理学从理论建构到实际践履的历程,分析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核心概念如何被士人内化为自我约束与道德实践的准则。同时,对禅宗思想在宋代士大夫阶层中的广泛影响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尤其关注禅宗的“直指人心”如何与儒家修养论相结合,形成一种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的精神应对模式。 个体修养方面,本书聚焦于士人如何通过书法、绘画、诗词等“文雅技艺”来实现“格物致知”与“修身养性”的统一。这些艺术活动被视为一种严肃的道德训练,而非单纯的审美消遣。通过对宋人笔记、墨迹以及传记的细读,勾勒出士人在面对政治挫折、个人困顿乃至生命终结时所采取的精神调适策略。 四、 士人的社会责任与民间互动 宋代士人与社会基层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本书探讨了士人如何在地方治理中扮演“教化者”和“救济者”的角色。研究了地方士绅在兴修水利、建立义学、组织乡约等活动中的领导作用,揭示了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精英之间的合作与张力。通过分析士人撰写的乡志、地方志等文献,本书展现了他们如何将自身的儒家伦理投射到对地方风俗人情的理解与规范之中。同时,也探讨了士人阶层在面对天灾人祸时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及其救助实践,这些实践深刻影响了宋代社会福利体系的早期形态。 五、 文化的传承与典籍的传播 本书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宋代士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知识的推广。宋代的印刷术发展为知识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士人正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推动者。研究了刻书活动、校勘学的发展以及私人藏书楼的兴衰,分析了士人如何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重新注释和整理,确立了新的学术范式。这些努力不仅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也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记忆和学术成果。 总结: 《宋代士人的日常、精神与社会实践》力求超越传统政治史或思想史的二元对立,将宋代士人置于一个宏大而又精微的社会场域中进行考察。通过对物质生活、精神追求与社会角色的整合分析,本书旨在重塑一个鲜活、复杂且富有张力的宋代士人形象,为理解中国古代精英阶层的内在动力机制提供一份详尽的、多维度的历史读本。本书适合历史学、社会学、文学史及文化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与爱好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汉译佛典偈颂研究》这个题目,让我立刻联想到古代中国文人对佛教经典的痴迷和创造性转化。我一直对“佛学中国化”这个宏大的议题很感兴趣,而偈颂作为佛经中高度浓缩、富有诗意的部分,无疑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载体。我很好奇,在早期佛经翻译的动荡年代,那些伟大的译经僧是如何在保持佛教核心义理的同时,巧妙地运用汉语的精妙,创造出符合中国读者审美和理解习惯的偈颂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这种语言的“本土化”策略?例如,在词汇的选择上,是更倾向于意译还是音译?在句式结构上,又如何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某些特点?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译者翻译的同一首偈颂,来揭示其背后细微却重要的差异。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展示学者的严谨考证,更能展现出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洞察,让我明白,汉译佛典偈颂并非简单的文字搬运,而是中华文化与外来思想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

评分

这本书名《汉译佛典偈颂研究》让我产生了一种“寻根”的冲动。我想知道,那些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佛教故事和哲学思想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字源头?特别是我一直对那些简短精炼,却又意蕴深远的偈颂颇为着迷。它们就像一颗颗散落在经文中的珍珠,虽然小巧,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本书会不会带我深入探究这些偈颂的“前世今生”?它们最初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在传入中国后,又经历了怎样的“二次创作”?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析偈颂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让我明白为什么它们能够如此动人心魄。同时,我也对汉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文化隔阂和理解偏差感到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探讨这些问题?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偈颂在汉传佛教不同宗派中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学、艺术乃至民间信仰中留下的痕迹。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文字的魅力,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化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汉译佛典偈颂研究》着实吸引了我,我本身就对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偈颂”这个词,总让我想起那些在寂静的寺院中,僧侣们口中吟唱的,充满智慧与韵律的短句。我一直很好奇,这些简洁而深刻的偈颂,在翻译成汉文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它们是如何在保持原有佛教精神的同时,又融入汉民族特有的语言和文学风格的?这本书似乎触及了这个我一直以来都隐约感到的学术空白。我期待它能带领我走进一个全新的学术视野,去探索这些文字背后隐藏的千年故事,去感受不同文化碰撞下的火花。我希望作者能不仅仅是从学术角度去分析,更能将这些研究融入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让我领略到汉译佛典偈颂在中国文学史、哲学史乃至艺术史上的独特地位。如果书中能有对具体偈颂的赏析,比如分析某个著名偈颂在不同译本中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那就更令人心动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勾勒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让我充满了期待。

评分

作为一个对佛教经文的疏离者,我偶然间看到了《汉译佛典偈颂研究》的封面。正直的我说,我从未深入接触过佛教的“偈颂”这类文本,对我来说,佛教的教义似乎总是显得高深莫测,而“偈颂”更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然而,书名中“汉译”二字,让我产生了一丝亲近感。我想知道,当那些来自异域的智慧,被注入汉语言的躯壳后,会产生怎样的质变?它们是如何被理解、被接受,最终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留下印记的?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入门级的引导,帮助像我这样的初学者,能够逐渐领略到偈颂的魅力?我期待它能够用一种更加平易近人,甚至带点故事性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学术问题。比如,通过一些鲜活的例子,去展现汉译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翻译家们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我不求立刻成为佛教研究的专家,但我渴望能在这本书的引导下,对汉译佛典偈颂有一个初步的、生动的认识,能够感受到它们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独特价值,并因此激发出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

《汉译佛典偈颂研究》这几个字,乍一看,似乎有些遥不可及,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距离感。但我深知,越是看似艰深的领域,越可能蕴藏着令人惊叹的智慧和故事。我是一个对语言本身充满好奇的人,尤其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千锤百炼,最终凝练出的精粹。偈颂,在我脑海中,总是与简练、深刻、富有哲理的意境联系在一起。而“汉译”二字,则更是将这份好奇引向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广阔天地。我想象着,在遥远的古代,当那些来自印度的智慧之语,通过翻译家的笔尖,变成中国式的表达时,会是怎样一番情景?这本书会不会触及那些翻译家们的创作心路,他们如何在字斟句酌中,传递着不同文明的思想火花?我期望书中能有对偈颂在文学艺术上的影响的探讨,比如它们如何启发了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或者如何在佛教造像、绘画中得到视觉化的呈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视角,让我领略到汉译佛典偈颂作为一种独特文化现象的魅力,并激发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