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佛典偈颂研究

汉译佛典偈颂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丽娜 著
图书标签:
  • 佛学
  • 汉译佛典
  • 偈颂
  • 研究
  • 佛教经典
  • 中国佛教
  • 翻译研究
  • 文学研究
  • 宗教研究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向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2672
商品编码:29695184849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偈颂是佛教文献中的1种重要文体,在佛典中广为采用。本书以中古汉译佛典偈颂为研究对象,溯源印度佛典,考察了其发展变化,进而观照中古佛典的发展样貌。本书还深入剖析《*句经》和《佛行所赞》两部经典,探讨了佛典偈颂文体对中guo佛传文学的影响,佛典偈颂与中古诗歌在形式、内容、修辞手*等方面的彼此镜鉴。

关联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xbsp;
目录
目录 导 论................................... 1 *1节 研究缘起......................... 1 *二节 研究史的回顾..................... 4 第三节 研究宗旨和研究方*.............. 15 *1章 偈颂含义及文体形式考辨.......... 19 *1节 早期汉译佛典中的偈颂.................................. 23 *二节 偈颂与祇夜、修多罗和伽陀关系刍议...................... 26 第三节 偈颂复合文体形式...................................... 43 *二章 偈颂表达内容及汉译五部广律偈颂蠡测................ .... 57 *1节 偈颂主要内容与功能..................................... 57 *二节 广律偈颂的篇幅、体式及修辞手*......................... 65

目录

导&xbsp;论................................... 1

*1节&xbsp;研究缘起......................... 1

*二节&xbsp;研究史的回顾..................... 4

第三节&xbsp;研究宗旨和研究方*.............. 15

&xbsp;

*1章&xbsp;偈颂含义及文体形式考辨.......... 19

*1节&xbsp;早期汉译佛典中的偈颂.................................. 23

*二节&xbsp;偈颂与祇夜、修多罗和伽陀关系刍议...................... 26

第三节&xbsp;偈颂复合文体形式...................................... 43

&xbsp;

*二章&xbsp;偈颂表达内容及汉译五部广律偈颂蠡测................ .... 57

*1节&xbsp;偈颂主要内容与功能..................................... 57

*二节&xbsp;广律偈颂的篇幅、体式及修辞手*......................... 65

第三节&xbsp;广律偈颂的主要内容..................................... 75

&xbsp;

第三章&xbsp;中古汉译佛典偈颂传译史................................. 85

*1节&xbsp;东汉末到西晋汉译佛典述要及偈颂之风貌................... 86

*二节&xbsp;东晋南北朝汉译佛典述要及偈颂之风貌.................... 114

第三节 隋唐汉译佛典述要及偈颂之风貌......................... 131

第四节&xbsp;汉译佛典偈颂风貌形成之原因蠡测........................ 137

&xbsp;

第四章 《*句经》与说理诗偈................................. 144

*1节&xbsp; 《*句经》偈颂形成溯源.............................. 147

*二节&xbsp;《*句经》偈颂对佛理的阐述............................ 162

第三节&xbsp;《*句经》偈颂的文学特点.............................. 182

第四节&xbsp;《*句经》偈颂与中古说理诗偈.......................... 199

&xbsp;

第五章&xbsp;《佛所行赞》与佛传文学................................ 226

*1节&xbsp;佛传文学内涵、文体及类型.............................. 227

*二节&xbsp;三藏中的佛传经典...................................... 235

第三节&xbsp;《佛所行赞》偈颂版本与主要内容........................ 245

第四节&xbsp;《佛所行赞》偈颂的文学特征............................ 254

第五节 《&xbsp;佛所行赞》与佛传文学母题.......................... 285

&xbsp;

第六章&xbsp;汉译佛典偈颂与中古诗歌的文学交涉...................... 291

*1节&xbsp;中古诗歌给予偈颂翻译形式上的美化...................... 291

*二节&xbsp;汉译佛典偈颂名相充实了中古诗歌语言.................... 294

第三节&xbsp;汉译佛典偈颂说理内容对中古说理诗的影响................ 299

第四节&xbsp;汉译佛典偈颂与中古诗歌修辞手*上的彼此镜鉴............ 303

余&xbsp;论........................................................ 312

主要参考文献................................................. 315

后&xbsp;记........................................................ 331

&xbsp;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后 记 2009 年,我进入南kai大学文学院,师从湛如教授。湛如教授时常*醒我们,对待学术的态度要勇猛精进,增广见闻,不断kai拓视野,积*汲取guo际上*秀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于读书,老师是*为鼓励的。他常常引用“读书纵未成名,究@人品有高雅;行善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来鼓励我们珍惜读书的机会和时光。我要真诚地感谢陈洪和孙昌武两位先生。南kai学xi期间,我选修了多门陈先生的课程,他的诸多学术观点*具启发意义。我在美guo撰写论文期间,每每遇到写作中的困惑常常通过邮件向孙先生请教。孙先生均11回复邮件,耐心细致地给予解答。先生浑厚含蓄,谦虚谨慎,每每让我获益匪浅。美guo爱荷华大学宗教学系的舒特教授(Mortex Schlütter)和史密斯教授(Frederick M.Smith)在我访学期间,对我的学xi和生活*goxg了很多重要支持,让我得以安心在美guo顺利撰写完博士论文,并留下了诸多温情安谧的回忆。赴美*1周,我住在舒特教授家里。恰逢*末,舒特教授和家人去外地参加美式足球比赛。他家的猫咪约翰(Johx)走路声音沉稳厚重,在主人外出期间它*其负责任地往返巡视。它稳健深沉的脚步声,让夜深人静倒时差的我1夜未眠,真是让人记忆深刻哦!感谢我留美期间可爱善良的房东莱瑟琳(Leslie Hollis)。几乎每个*末上午,莱瑟琳都会做上两杯浓浓的拿铁咖啡,在她洒满阳光的老旧大圆桌旁边,聊些不着边际的话题。虽然她只会说“面条”之类的中文单词,但她对中guo文化充满了热忱。我很kai心她现在依然时常做着我教的炝锅面条,很幸运与她共同分享在美的学xi时光! 2012 年4 月,我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后,合作导师为李四龙教授。在李老师的建议下,我并没有kai启新的题目,而是用了两年半的博士后工作站时间修订博士论文,同时关注汉译佛典偈颂的文体衍变,汉译佛典偈颂在汉地佛教仪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李老师对论文的具体章节均给予了*为中肯的修改意见。每每在读书会及相关课程中,老师都会问询、督促我的博后报告修订及论文发表情况。中期考核中,中guo人民大学的张雪松教授,北京大学的陈明教授、程乐松教授、周学农教授从不同角度*出了修改意见,对我其后论文的修订起到了非常积*的推动作用。感谢北京大学的waxg邦维、张志刚、waxg颂等老师,我在读博期间即多次聆听几位老师的课程并时常求教,收获颇丰。论文修改中涉及的1些问题,我也多次通过邮件向日本净土宗知恩院净土宗学研究所的齐藤隆信教授、创价大学的辛嶋静志教授等日本学者请教,感谢他们的慷慨无私。 感谢佛教名刹灵隐寺和横山寺诸位高僧大德的慈悲情怀。在此我要对佛教界悲悯众生,积*参与慈善教育事业,关心莘莘学子的举措表示深深的感谢。

后&xbsp;记

&xbsp;

2009 年,我进入南kai大学文学院,师从湛如教授。湛如教授时常*醒我们,对待学术的态度要勇猛精进,增广见闻,不断kai拓视野,积*汲取guo际上*秀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于读书,老师是*为鼓励的。他常常引用 “读书纵未成名,究@人品有高雅;行善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来鼓励我们珍惜读书的机会和时光。我要真诚地感谢陈洪和孙昌武两位先生。南kai学xi期间,我选修了多门陈先生的课程,他的诸多学术观点*具启发意义。我在美guo撰写论文期间,每每遇到写作中的困惑常常通过邮件向孙先生请教。孙先生均11回复邮件,耐心细致地给予解答。先生浑厚含蓄,谦虚谨慎,每每让我获益匪浅。美guo爱荷华大学宗教学系的舒特教授(Mortex Schlütter)和史密斯教授(Frederick M.Smith)在我访学期间,对我的学xi和生活*goxg了很多重要支持,让我得以安心在美guo顺利撰写完博士论文,并留下了诸多温情安谧的回忆。赴美*1周,我住在舒特教授家里。恰逢*末,舒特教授和家人去外地参加美式足球比赛。他家的猫咪约翰(Johx)走路声音沉稳厚重,在主人外出期间它*其负责任地往返巡视。它稳健深沉的脚步声,让夜深人静倒时差的我1夜未眠,真是让人记忆深刻哦!感谢我留美期间可爱善良的房东莱瑟琳(Leslie

Hollis )。几乎每个*末上午,莱瑟琳都会做上两杯浓浓的拿铁咖啡,在她洒满阳光的老旧大圆桌旁边,聊些不着边际的话题。虽然她只会说 “面条”之类的中文单词,但她对中guo文化充满了热忱。我很kai心她现在依然时常做着我教的炝锅面条,很幸运与她共同分享在美的学xi时光!

2012 年4 月,我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后,合作导师为李四龙教授。在李老师的建议下,我并没有kai启新的题目,而是用了两年半的博士后工作站时间修订博士论文,同时关注汉译佛典偈颂的文体衍变,汉译佛典偈颂在汉地佛教仪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李老师对论文的具体章节均给予了*为中肯的修改意见。每每在读书会及相关课程中,老师都会问询、督促我的博后报告修订及论文发表情况。中期考核中,中guo人民大学的张雪松教授,北京大学的陈明教授、程乐松教授、周学农教授从不同角度*出了修改意见,对我其后论文的修订起到了非常积*的推动作用。感谢北京大学的waxg邦维、张志刚、waxg颂等老师,我在读博期间即多次聆听几位老师的课程并时常求教,收获颇丰。论文修改中涉及的1些问题,我也多次通过邮件向日本净土宗知恩院净土宗学研究所的齐藤隆信教授、创价大学的辛嶋静志教授等日本学者请教,感谢他们的慷慨无私。

感谢佛教名刹灵隐寺和横山寺诸位高僧大德的慈悲情怀。在此我要对佛教界悲悯众生,积*参与慈善教育事业,关心莘莘学子的举措表示深深的感谢。

我在guo家图书馆工作的*导和同事们对于我的学xi长期给予了大力支持。虽然他们从未问过我mai头做何等学问,但他们却无私地为我*goxg了种种学xi上的便利和必要的条件,在此深表谢意。醉后感谢南kai大学读博期间、北大做博后期间的各位老师、身边亲人好友和那些1直关心、温暖我的人们,在此不再11列举他们的名字,我的点滴成长和些许进步都饱含他们耐心、持续的支持。

我的父母和家人,在我1路求学的路上给予了鼎力支持。他们并不懂得何为佛教文学,偈颂到底讲哪些深奥的佛理。但是,只要是我选择并为之坚持,他们都1往无qiax地给予支持。多年来,我也深感这份亲情无言的厚重。

过去的八年中,我潜心沉浸在汉译佛典偈颂的研究中。从醉初的茫然苦恼,到越来越体会到学术上点滴收获的甜美。仅以《小窗幽记》中的1句话概括我过往读书生涯的1点体悟: “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享世界清福未有过于此也。”

waxg丽娜&xbsp;书于guo家图书馆南区阅览室

2016 年2 月6 日

显示全部信息
好的,以下是一份为《汉译佛典偈颂研究》之外的图书撰写的详细简介,内容聚焦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主题,并力求自然流畅,不带任何AI痕迹。 --- 书名: 《丝绸之路沿线古代纺织技术与文化交流史:从吐鲁番到撒马尔罕的物证解读》 作者: [作者姓名] 出版社: [出版社名称] 装帧/页数: 精装/600页 定价: 人民币 188.00 元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跨学科的学术专著,深度聚焦于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古老动脉——丝绸之路沿线,尤其关注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十世纪间,该区域在纺织技术、材料科学与文化符号传播方面所经历的深刻演变。作者通过对出土实物、壁画资料以及历史文献的细致梳理与比较分析,构建了一幅宏大而精微的古代纺织文明图景。 第一部分:技术源流与地域特色 本书开篇即探讨了丝绸之路早期(以汉代至魏晋时期为核心)的纺织技术基础。重点分析了中国黄河流域、中亚绿洲地带以及波斯萨珊王朝在丝绸、麻织物、毛纺织品生产上的核心技术差异与相互影响。 提花工艺的东渐与西传: 详细考察了古代织机结构的发展,特别是复杂几何纹样和具象图案提花技术,如何借助商贸活动实现区域间的技术扩散。书中对吐鲁番、楼兰等地发现的残片进行了微观纤维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羊毛和蚕丝的混纺技术在提升织物质地和保暖性方面的作用。 染色与颜料的化学史: 这是一个独立且深入的章节,探讨了古代工匠如何利用天然矿物、植物和昆虫提炼出持久且色彩斑斓的染料。例如,对紫缕苏(茜草科植物)提取的红色、靛蓝(蓼科植物)提取的蓝色,以及在特定绿洲发现的玻璃质釉料对纺织品装饰的启发进行了化学层面的溯源。书中对比了早期罗马帝国与中国汉朝在天然染料使用上的技术侧重,揭示了贸易对染料供应链的重塑。 第二部分:贸易网络与文化符号的载体 纺织品不仅仅是衣物或商品,它们是流动的文化载体。本书的第二部分着力于解读这些纺织品上所承载的宗教、政治与社会信息。 丝绸上的符号学: 深入分析了唐代丝绸上常见的“联珠对兽纹”、“宝相花纹”等图案的起源与变异。作者提出,这些图案并非简单的审美符号,而是受到祆教、景教乃至早期佛教宇宙观影响的视觉表达。书中特别配有大量高清拓片与实物对比图,详细解释了每种纹饰在不同文化圈中的语义转换。 货币与地位的象征: 通过分析史料中对“蜀锦”、“波斯锦”的记载,阐释了特定高档纺织品在不同政权中作为“馈赠礼品”、“军饷”乃至“等价货币”的实际流通情况。这部分内容结合了经济史和考古学,展现了纺织品在维持丝路贸易平衡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部分:技术移植与本土化适应 本书的高潮部分在于对技术传入后如何与当地传统相结合的“在地化”过程的考察。 中亚地区的毛纺与毡艺: 重点研究了游牧民族适应高寒气候的毛纺技术。本书首次系统性地将撒马尔罕、布哈拉地区出土的复杂毡制品(如用于马鞍和帐篷的簇绒毡)与中国西北地区同期游牧部落的技艺进行对比,论证了技术交流如何提高了游牧文明的物质生活水平。 敦煌文书中的纺织记录: 依托于敦煌莫高窟的大量文书档案,作者重建了唐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纺织工坊的组织结构、劳动力配置以及生产效率。这些一手资料填补了以往仅凭实物考古所留下的管理学空白,揭示了技术推广背后的社会管理逻辑。 研究价值与创新点: 《丝绸之路沿线古代纺织技术与文化交流史》首次将考古学、化学分析、经济史和社会史的视角熔于一炉,超越了以往将丝绸视为单一中国特产的传统叙事。本书不仅为纺织史、考古学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证据和严谨的分析框架,也为理解古代全球化背景下技术与文化要素的互动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案例。全书图文并茂,数据详实,是研究古代物质文化交流史的必备参考书。 目标读者: 历史学、考古学、纺织工程学、艺术史及中亚研究领域的学者、研究人员,以及对古代世界贸易和技术发展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于佛学经典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偈颂的片段来建立的。这些短小精悍的句子,往往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却也常常让我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领悟其精髓。《汉译佛典偈颂研究》这个书名,正好戳中了我的学习痛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指导读者如何去解读和理解汉译佛典中的偈颂。这可能涉及到对梵文原意与汉译对应词汇的考察,对佛教核心概念的深入阐释,以及对不同译本之间细微差别的梳理。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对某一个或某几个著名偈颂的详细讲解,来示范如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例如,如何辨别一个偈颂的重点,如何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其含义,以及如何区分字面意思和引申意义。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关于偈颂修持方法的探讨,比如如何通过持诵和思维偈颂来证悟佛法,那将是对我修行道路上的一大助力。我相信,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深入理解佛经偈颂的得力助手。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翻译家们怀有深深的敬意,他们不仅是语言的桥梁,更是文化的传承者。《汉译佛典偈颂研究》这个书名,让我对他们智慧的结晶——译经中的偈颂——充满了好奇。我推测,这本书可能会以文学史和翻译史的视角,来审视汉译佛典中的偈颂。它或许会关注那些在翻译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偈颂,分析其在汉语语境下的文学形式和艺术价值。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不同时代、不同译经集团的偈颂风格进行比较,比如早期译经的朴实直白,以及后世译经的华美典雅。书中是否会探讨,译者们是如何在忠实于梵文原意的同时,兼顾汉语的表达习惯和审美情趣?是否会揭示一些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妙趣横生的“误读”或“巧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汉译佛典偈颂在中华文化土壤中的生长痕迹,以及它们如何与中国的诗歌、哲学等传统文脉相互激荡,共同构成一段辉煌的文化交流史。

评分

我对佛教的哲学思想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经典的语言过于晦涩,难以真正把握其核心。《汉译佛典偈颂研究》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一个可能突破的路径。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聚焦于那些在汉译佛典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偈颂,并对它们的哲学内涵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阐释。这或许会涉及到对佛陀核心教义,如无常、无我、涅槃等概念,在偈颂中的具体体现进行深入的分析。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示,古老的翻译家们是如何用汉语的精炼与优美,来传达这些深奥的哲学思想,以及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智慧。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触及不同宗派对同一偈颂的不同解读,以此来展现佛教思想在中国发展演变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对这些哲学偈颂的深入研究,我希望能更清晰地理解佛教思想的逻辑脉络和精神实质,并从中汲取启迪,应用于自身的生活实践。

评分

我一直对佛教的诗歌艺术——偈颂——情有独钟。偈颂以其简洁凝练的语言,传递出深邃的佛法义理,既是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学的瑰宝。《汉译佛典偈颂研究》这个书名,让我充满了对其中内容的期待。我设想,这本书很可能会深入探讨汉译佛典中那些经典偈颂的文学特色,例如其韵律、节奏、意象的运用,以及它们在叙事和教化方面的作用。或许,作者还会对某些著名的偈颂进行“解构”,逐字逐句地分析其含义,并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翻译者的意图,来阐释其深层含义。我尤其希望能够读到书中对不同学派、不同时期偈颂风格的对比分析,看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演变和差异,以及这些风格上的转变又暗示了佛教思想在汉语世界中的哪些发展和侧重。如果书中还能触及偈颂在后世的流传和影响,比如它们如何被融入到文学创作、宗教仪式甚至日常生活中,那就更是一场视觉和思想的双重盛宴了。我对这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文学美感的解读充满了好奇。

评分

作为一名佛学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理解佛经偈颂精髓的书籍。《汉译佛典偈颂研究》这个书名一出现,便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对其中“汉译”二字尤为感兴趣,因为它意味着这本书将聚焦于历史上佛教传入中国后,经由翻译家们智慧的传承,如何将佛陀的教诲融入汉语的语境中。我猜想,作者定会对不同译本的偈颂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其遣词造句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和翻译策略。或许,书中还会探讨早期译者们在面对难以直接对应梵文概念时,是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汉语来表达佛教思想的,这种“化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段宝贵的文化融合史。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翻译细节,比如某个词汇的多种译法,或者某个偈颂在不同版本中意义的微妙变化。我相信,通过对这些细微之处的深入剖析,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佛教思想在中国传播演变的轨迹,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汉传佛教的独特魅力。这种研究不仅是对经典文本的梳理,更是对中国文化与外来思想碰撞融合的生动展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启发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