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价值的变革:一个乡镇里的离婚现象研究(1978-2012)

婚姻价值的变革:一个乡镇里的离婚现象研究(1978-20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讯 著
图书标签:
  • 婚姻
  • 离婚
  • 社会变迁
  • 乡镇社会
  • 中国社会
  • 家庭研究
  • 社会学
  • 婚姻价值
  • 人口学
  • 转型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48252
商品编码:2969251561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婚姻价值的变革:一个乡镇里的离婚现象研究(1978-2012)

定价:42.00元

售价:28.6元,便宜13.4元,折扣68

作者:陈讯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087482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婚恋观念的演进与社会变迁:以近代中国农村为例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中,婚姻观念和家庭结构所经历的深刻变革。研究聚焦于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对大量一手资料和口述历史的梳理与分析,揭示了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国家政策干预以及文化思潮冲击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传统婚姻模式如何逐渐瓦解,取而代之以更具流动性与个人化色彩的新型婚恋关系。 第一章 传统婚姻的基石与裂痕 本章首先勾勒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传统婚姻制度的基本特征。重点探讨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模式如何植根于宗族权力结构、土地继承制度和父权制家庭伦理之中。婚姻的首要功能被界定为家族的延续与劳动力再生产,而非个体的情感满足。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初步渗透和西方个体解放思想的涓涓细流,传统婚姻的稳固性已开始出现细微的裂痕。 我们考察了在特定情境下,如寡妇再嫁的社会阻力、童养媳现象的法律与道德困境,以及乡村精英阶层对婚姻制度改革的早期尝试。这些早期的张力预示着,仅仅依靠传统权威已无法维系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 第二章 革命年代的制度重塑与身份政治 随着20世纪中期一系列重大政治运动的展开,国家权力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私人生活领域,尤其是婚姻关系。本章详细分析了1949年前后,以《婚姻法》的颁布为标志的婚姻制度的激进变革。这一变革旨在摧毁旧的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确立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和男女平等的原则。 研究不仅关注法律条文的颁布,更侧重于法律在广袤农村地区的实际落地过程。我们发现,法律的推行与乡村的社会惯习之间存在显著的张力。基层干部在执行过程中,如何调和新法精神与地方宗族残余势力、以及农民的物质生活现实,成为理解这一时期婚俗变迁的关键。此外,集体化运动对家庭内部经济角色的重塑,也间接影响了男女在婚姻中的议价能力。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夜:潜流中的个体觉醒 1960年代至1970年代末,尽管政治运动仍在持续,但经济体制的松动和乡村人口流动的增加,为个体的婚恋选择带来了新的空间。本章探讨了“谈恋爱”这一新型结合方式在特定村庄中萌芽的社会土壤。 通过对特定年代出生人群的追踪,本章揭示了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背景下,青年男女开始寻求基于情感共鸣而非纯粹经济联姻的结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也微妙地改变了家庭对子女性别的偏好和对婚姻质量的关注重心。我们考察了“成分论”对青年婚姻选择的限制,以及地方社会如何应对大规模的“待业青年”现象对传统婚龄和择偶标准的影响。 第四章 市场经济冲击下的婚恋市场重构 本书的核心部分聚焦于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婚恋市场的结构性重塑。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基础和人口流动模式。 4.1 经济资本与婚姻匹配的再通约: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家庭经济实力成为择偶的核心指标。本章详细分析了“彩礼”数额的飙升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强相关性。婚姻不再仅仅是劳动力的互换,而越来越成为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社会投资”。我们对比了不同村落中,因土地和住房分配不均导致的婚姻市场失衡现象。 4.2 乡村“光棍”现象与性别比失衡的社会后果: 随着大量青壮年男性向城市流动,以及长期的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凸显,乡村婚恋市场中“女性稀缺”成为常态。本章深入剖析了这种稀缺如何加剧了婚姻的功利化倾向,并对那些缺乏经济资本或社会资源的农村男性构成了结构性的生存压力。 4.3 空间隔离与情感维系: 随着“留守”现象的普遍化,夫妻长期分居成为常态。本章探讨了流动性对传统家庭亲密关系和育儿责任分配的影响。情感的沟通障碍、信任危机以及“候鸟式”婚姻的管理,构成了当代中国乡土社会婚姻关系的新挑战。 第五章 法律、媒体与文化想象中的乡村婚恋 本章将视野拓展到外部社会环境对乡土婚恋观念的影响。国家法律体系(如《婚姻法》的司法实践)在处理涉及继承、离婚中的财产分割等复杂问题时,如何平衡现代法治精神与乡村的习俗惯例。 同时,大众传媒(如地方戏曲、电视连续剧以及新兴的社交媒体)在塑造青年一代的“爱情观”和“理想婚姻”方面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本章分析了这些外部文化输入如何与乡村既有的父权结构产生碰撞与融合,形成一种混合性的、充满张力的婚恋文化景观。 结论:持续的流动与未完成的现代性 本书总结认为,中国农村的婚恋实践正处于一个长期且充满张力的转型期。旧的权威正在消退,但新的、稳固的伦理范式尚未完全确立。婚姻的价值核心正从“家族义务”向“个体幸福”缓慢转移,但这种转移的进程受到经济资本、人口流动和国家治理的复杂制约。未来的乡村婚恋模式,将是这种持续流动与社会适应的动态结果。 研究方法论 本书主要采用历史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交叉研究方法,结合了对特定区域(如华北平原某省份的数个具有代表性的村落)的长期田野调查、口述历史访谈、地方志梳理以及司法案例分析。通过对个体生命故事的细致描摹,力图在宏大叙事下捕捉到乡土社会中婚恋选择的微妙动因与复杂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温度。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刻意去评判谁是谁非,而是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去呈现不同个体在婚姻中的选择与困境。我读到了那些因为经济压力而选择维持有名无实的婚姻的夫妻,也读到了那些勇敢地走出不幸婚姻、追求新生活的女性。这种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情。我开始反思,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社会的婚姻观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从一而终”的传统观念,在时代的洪流中,究竟是如何被动摇和重塑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乡镇离婚现象的记录,更是对整个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关于家庭、婚姻和个体自由的深刻反思。它让我看到了,在看似微小的个体选择背后,隐藏着多么巨大的时代洪流。

评分

这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初读书名,我以为它只是一份关于婚姻和离婚的数据报告,但深入阅读后,我才发现作者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书中不仅仅是在统计一个乡镇在特定时期内的离婚数字,更是试图揭示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的社会变迁和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作者以一位细致入微的观察者身份,仿佛带领我们走进了这个乡镇的寻常巷陌,去感受那些曾经和正在经历婚姻风雨的人们。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媒妁之言下步入婚姻的年轻女子,她们的喜悦与不安;也能体会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冲击,当外面的世界充满无限可能时,婚姻的围墙是否还能抵挡住时代的洪流;更让我动容的是,那些在生活压力下、在感情磨砺中,不得不做出艰难选择的个体,他们的无奈、他们的挣扎,以及他们对婚姻价值的重新定义。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它抛出了一个个问题,引发我们去思考,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们曾经坚守的婚姻观念,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裂变与重塑。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学和历史变迁感兴趣的读者,我被这本书的视角深深吸引。它没有宏大叙事的空泛,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一个具体的、微观的乡镇,通过对离婚现象的研究,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社会变迁图景。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扎实田野调查功底令人钦佩,那些细致入微的访谈记录,那些被时间冲刷后依然鲜活的个人故事,都赋予了冰冷的统计数据以血肉和灵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年代离婚原因的分析感到好奇,从最初可能因为家庭矛盾、性格不合,到后来可能因为经济独立、个体意识觉醒,这种转变本身就折射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在悄然演变。书中对于“婚姻价值”的探讨,也让我产生了许多共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婚姻的功能和意义究竟有何不同?是传宗接代、巩固家庭、还是情感寄托、个人实现?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乡镇的变迁,也折射出我们整个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关于婚姻、家庭和个体命运的集体记忆与反思。

评分

当我读完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平静。它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视角,揭示了在一个偏僻的乡镇里,婚姻价值是如何随着时代的步伐而悄然变革的。我曾经以为,离婚只是个人家庭内部的问题,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其实是社会变迁最直接、最敏感的指示器之一。作者通过对1978年至2012年间这个乡镇离婚现象的细致考察,不仅呈现了离婚率的变化趋势,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驱动这些变化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我仿佛看到了,曾经那种以家庭为重的婚姻模式,是如何逐渐被强调个体感受和情感满足的现代婚姻观念所取代。这本书也让我对“婚姻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经济上的保障或社会地位的象征,更重要的是成为了个体情感寄托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平台。作者的研究,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社会转型期婚姻变迁的窗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但当我翻开它,被作者的叙事方式和研究深度所折服。书名中的“婚姻价值的变革”是一个非常宏大且深刻的主题,而作者选择以一个乡镇的离婚现象作为切入点,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恰恰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我仿佛看到了书中那些平凡的面孔,他们曾为婚姻的维系而努力,也曾因婚姻的破裂而伤心。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离婚视为一种社会问题,而是将其置于1978年至2012年这个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剖析了导致离婚率变化的深层原因。我开始思考,是什么让人们对婚姻的看法发生了如此显著的改变?是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解放,还是个体权利意识的觉醒?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关于离婚现象的解读,更是一次对时代精神的探索,一次对个体在时代浪潮中如何定义幸福和价值的深刻叩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