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产品装接工艺
定价:30.00元
作者:范泽良,龙立钦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3021879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电子产品的质量一方面取决于电子技术; 另一方面取决于电子产品的装接工艺。本书从基础的工艺知识入手,结合当前广泛应用的装接工艺,循序渐进地介绍了电子产品的工艺技术,由此来提高读者对电子产品装接工艺的实际应用能力。全书共12章,内容不仅包括电子产品装接工艺的基础知识,装接常用工具和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造,装配的准备工艺,电子产品的装联、焊接、装配、组装技术,调试工艺以及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等,还设置了万用表装调实例,帮助读者对全书主要内容进行巩固。另外,书中的部分章节配有相应的实训项目,供读者选用。
本书没有较深的理论知识,主要侧重于工艺过程的详细讲解,读者只需具备基本的电路理论和电子技术知识就可以轻松阅读。本书适合作为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和“无线电装接工”技能的培训教材,也可供电子类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相关的从业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电子产品装接工艺》的书籍,我可是期待了很久的。从书名上看,它应该会非常详细地剖析电子产品从零散元件到最终成品的整个装配过程。我希望它能深入讲解SMT(表面贴装技术)和THT(通孔插装技术)的每一个细节,比如PCB的清洁、助焊剂的选择、贴片机的编程调试,以及回流焊的温度曲线控制。对于手工焊接的部分,我期待能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焊点的标准和检验方法,尤其是在精密器件和小间距元件的装配上,这本书能不能提供一些“独家秘笈”?毕竟,理论知识很重要,但实操中的常见问题,比如虚焊、桥接、IC反装等等,才是最让人头疼的。我特别关注“工艺”二字,这意味着它应该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要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背后的物理和化学原理是什么。如果能配上大量高清的实物图和流程图,那就太棒了,能让我这个初学者快速建立起清晰的认知框架。我希望这本书能真正成为我工作台上的“工艺圣经”,而不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手册。
评分说实话,我对电子制造领域的书籍通常抱有一种保留态度,很多都是翻来覆去炒冷饭的二手资料。但《电子产品装接工艺》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硬核”的味道,仿佛能直接把我带到生产线上,亲手去触摸那些冰冷的工具和发热的元件。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可靠性验证和质量控制的那一部分。装配只是第一步,产品如何在高低温、高湿、振动环境下保持稳定运行,才是衡量工艺水平的试金石。这本书能否涵盖一些前沿的测试方法,比如X射线检测(AOI/AXI)的深度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分析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来优化装配流程?我非常想知道,在如今追求轻薄化、高密度的趋势下,面对柔性电路板(FPC)和异形结构件的装配挑战,现有的工艺标准是如何迭代和升级的。如果它能提供一些行业内最新的标准规范解读,比如IPC-A-610的最新修订版解读,那绝对是物超所值。
评分我是一个侧重于维修和逆向工程的爱好者,对我来说,了解装配工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拆解和分析。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有一部分专门讨论“可拆卸性”和“可维修性”的设计考量是如何影响最终装配工序的。比如,使用哪种胶粘剂才能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允许在维修时被适度加热移除?在进行二次返修(Rework)时,如何选用合适的工具和加热参数,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对邻近元件或PCB基材造成热损伤?许多教材只教你怎么装,不教你怎么拆得漂亮。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返修站的设备选型指南,以及不同类型元件(如BGA、QFN)的标准拆焊流程对比,那简直是为我们这类“拆解专家”量身定做的。此外,对于静电防护(ESD)的实际操作环节描述,我希望它能详细到连地线夹的选择和使用频率都讲清楚,毕竟ESD是电子产品装配中的无声杀手。
评分我目前的职业背景是产品设计工程师,我需要确保我的设计能够被高效且稳定地制造出来。所以,我更关注的是设计与制造之间的接口问题,也就是DFM(面向制造的设计)。《电子产品装接工艺》如果能从工艺的角度,反过来指导我的设计,那就太棒了。比如,针对特定的贴装设备,元件的引脚间距、丝印清晰度、乃至PCB的开槽和钻孔公差,会对良率产生多大的影响?我希望看到一些图表,直观地展示设计参数微小变动如何导致装配困难度指数级增长的案例。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自动化装配线调试和维护的知识,那就更好了。我知道很多工厂都在推行“黑灯工厂”,了解这些高度自动化的系统是如何识别和纠正装配错误的,对于我优化设计规格,避免不必要的返工,将有巨大的帮助。这不单单是一本工艺书,更应该是一本“跨界沟通手册”。
评分说句实在话,市面上的工艺书往往过于强调“最佳实践”,显得有些理想化,脱离了实际工厂环境的复杂性。我更希望《电子产品装接工艺》能有一点“泥土味”,多一些对供应链和物料兼容性的讨论。比如,不同供应商提供的同型号元件,其引脚的镀层(有铅、无铅、沉金等)在装配过程中会不会表现出细微的差异?在波峰焊中,PCB的阻燃剂类型(如FR4的不同等级)对焊锡润湿性的影响有没有被提及?我尤其想了解,在进行复杂的多层板和HDI(高密度互连)结构的装配时,针对“盲埋孔”的处理工艺有什么特别的工艺窗口要求?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真实项目中的工艺瓶颈分析案例,以及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小幅调整工艺参数(比如锡膏的厚度或刮刀的角度)来解决实际生产线上的质量波动问题,那这本书的价值就瞬间提升了。我需要的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箱,而非一本陈旧的教科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