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原理
定价:37.00元
售价:25.2元,便宜11.8元,折扣68
作者:胡世昌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1114539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原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电工电子基础课程规划教材》为《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以及《大学物理》电学部分相关知识的综合,既阐述了模拟电路的分析,更强调了模拟电路的设计。在电路分析部分,从元件连接和整体功能两个角度,分别以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贯穿全部电路分析过程;在电路设计部分,则以功能分解、理论设计、电路实现为主线,详细讲解每一个经典电路的设计与实现过程,目的在于使读者不仅能学会分析典型电路,更能学会设计电路。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用于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也适合一般读者自学使用。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真是一言难尽,封面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加上密密麻麻的公式排版,活脱脱就是一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材模样。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像是捧着一块砖头,翻开扉页,里面的插图更是让人哭笑不得——那些电路图,线条生硬得像是用尺子硬拉出来的,完全没有现代教材那种清晰、美观的矢量图风格。字体选择也让人费解,很多地方的字号大小不一,有的地方甚至模糊不清,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灾难。我本来对手册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能找到一些新颖的视角或易于理解的讲解方式,但这本书从第一页开始就给我一种“这是给专业人士准备的,普通人别想看懂”的压迫感。而且,书页的装订质量也堪忧,翻动几次后,已经能听到纸张之间摩擦的刺啦声,感觉用不了多久就会散架。如果不是因为内容实在太专业,我真想直接把它扔回书架角落吃灰。不过,话说回来,这份老派的朴实感,也许对于某些资深工程师来说,反倒是一种情怀吧,但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光是克服阅读的心理障碍就花了好大力气。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那种不容置疑的、学院派的绝对权威感,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智力上的压力。作者的用词极其书面化,充满了晦涩的术语和极端的专业限定词,几乎没有使用任何鼓励性或解释性的语言来安抚读者的困惑。当一个概念被引入时,作者仿佛预设了读者已经具备了高等物理和线性代数的所有知识储备,直接抛出结论,然后要求读者自行消化推导过程。例如,他对“寄生效应”的描述,仅仅用了两句话概括了其对高频特性的影响,然后便将讨论重点转移到了如何用复杂的矩阵模型来拟合这个效应,完全没有提及在实际电路板设计中,如何通过物理布局来规避这些问题。这种高高在上的叙事姿态,虽然可能满足了某些追求极致严谨性的专业人士,但对于我这样希望通过阅读建立起对“电子技术”整体感的人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冰冷的、供奉在神坛上的理论宝典,而不是一本愿意与人交流的实践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实战案例部分,简直是另一场噩梦。我翻到后面,希望能看到一些结合现代应用场景的实例,比如如何用这些原理去设计一个简单的传感器接口,或者如何分析一个消费电子产品中的电源管理模块。然而,我找到的例子,几乎全部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经典电路结构,比如简单的分立元件放大器,或者教科书式的运放应用。这些电路对于理论分析固然重要,但在我试图将书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我正在研究的微控制器外设接口时,发现几乎找不到任何直接的映射关系。更糟糕的是,书中所引用的元器件型号,很多现在已经完全停产,根本无法在市场上购买到,这使得我无法按照书中的步骤去搭建一个可验证的实验环境。我需要不断地在网上搜索“这个老式三极管的现代等效型号是什么”,以及“这个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在今天意味着什么”,这极大地打断了我的学习流程,耗费了大量的额外精力去进行这种“考古式”的知识迁移工作。
评分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排版结构简直是灾难中的灾难。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非常跳跃,前一章还在讨论直流偏置点,下一章可能就突然冒出来一个复杂的噪声分析模型,中间没有任何过渡性的解释说明,读者需要自己去猜测作者的思路跳跃点在哪里。更令人抓狂的是,正文中的图表和公式引用常常出现对不上号的情况,我经常发现引用的图号在当前页面的上下左右几页内都找不到对应的图形,必须翻到书的后半部分或者附录去寻找那个模糊不清的插图,严重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和心流体验。举个例子,有一段关于BJT(双极性结型晶体管)的分析,正文提到了图3.12,但我翻遍了第60到70页,发现只有3.10和3.11,直到第78页才找到一个与描述高度吻合的图,但这已经是另一个章节的编号了。这种内部校对的粗糙程度,让人不禁怀疑这本书的出版流程是否经过了严格的审校。
评分这本书在概念阐述上的深度,简直是把我拉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我原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基础元件工作原理的直观描述,甚至期待一些生动的类比来帮助理解那些抽象的电流、电压关系。结果呢?它上来就是一连串的数学推导,那些复杂的微分方程和拉普拉斯变换,看得我头皮发麻。作者似乎完全没有考虑到非电子科班出身的读者,他讲解问题的逻辑是自洽的,但在构建知识体系时,遗漏了大量“为什么需要这个模型”以及“这个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意味着什么”的铺垫。我花了一个下午,试图理解某个放大器的频率响应部分,结果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没有脚手架的悬崖,每向上爬一步都需要耗尽全身力气去记住前一步的支撑点。很多关键的“桥梁”概念,比如动态范围、反馈机制的稳定性判据,都是一笔带过,然后直接跳跃到复杂的分析公式,让人有种强烈的被抛弃感。这感觉就像是厨师直接教你如何精确配比化学元素,却从不告诉你这些元素组合起来会变成美味佳肴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