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TD-SCDMA 左飞 9787115236890

大话TD-SCDMA 左飞 978711523689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左飞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技术
  • 移动通信
  • TD-SCDMA
  • 无线通信
  • 左飞
  • 通信工程
  • 电子工业
  • 技术
  • 专业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36890
商品编码:2969168959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话TD-SCDMA

定价:38.00元

作者:左飞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1152368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关于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基础知识的科普读物。全书从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谈起,介绍了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结构及通话实现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地介绍了由我国主导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内容包括TD-SCDMA的演进历程、产业格局、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包括功率控制、智能天线、动态信道分配、联合检测等)及应用等。本书以简明通俗的方式向读者诠释了以TD-SCDMA为代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相关知识,并从多个方面论述了TD-SCDMA标准对于我国通信产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本书用轻松的行文风格,生动、形象地向通信爱好者展示了TD-SCDMA的巨大魅力,向读者揭示了移动通信的奥秘,并为初学者打开了一扇深入学习3G知识的大门。
  本书以通信行业的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同时可供对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是对TD-SCDMA感兴趣的初学者和自学者阅读参考,也可作为初入通信行业或者打算进入通信领域的非通信专业人员学习3G知识的入门书。

目录


章 天涯若比邻
1.1 为信息插上翅膀
1.2 初识无线通信
1.3 移动通信的前世今生
1.4 蜂窝通信的出现
第2章 也谈谈网络
2.1 从GSM的网络结构谈起
2.2 有关覆盖范围的几个概念
2.3 3络的无线网部分
2.4 3络的核心网演进
2.5 几个重要的号码
2.6 一个手机的通话流程
第3章 中国标准,世界看齐
3.1 技术壁垒与纠葛
3.2 从无到有的中国创造
3.3 主流标准的演进发展
3.4 各怀绝技,谁能问剑江湖
3.5 走向商用的TD-SCDMA
3.6 多彩终端,尽在掌握
第4章 实现双向通信
4.1 单工与双工
4.1.1 听广播好似单行道
4.1.2 打电话是双向畅通
4.1.3 对讲机与分时放行
4.2 时分与频分
4.2.1 不分你我——时分双工
4.2.2 泾渭分明——频分双工
4.3 时分双工的特点
4.3.1 频谱利用——多快好省
4.3.2 应变——适合非对称业务
4.3.3 与时俱进——支持新技术
4.3.4 四两拨千斤——更低廉的成本
4.4 时分双工的不足及应对
4.5 时分双工的未来
第5章 区分不同的用户
5.1 多址技术
5.1.1 各行其道——频分多址
5.1.2 轮流发言——时分多址
5.1.3 充耳不闻——码分多址
5.2 码分多址的实现
5.2.1 扩频——码分多址的基础
5.2.2 正交编码——怪异的编码
5.3 谁的辐射更小
5.4 强大的安保系统
5.5 TD-SCDMA的多址方式
第6章 交流的逻辑
6.1 帧的结构——更微观的交互
6.2 用放大镜去看时隙
6.3 信道——传输的通路
6.3.1 逻辑信道——分门别类
6.3.2 传输信道——接口定义
6.3.3 物理信道——实际载体
6.3.4 信道映射——万法归宗
第7章 与基站取得联系
7.1 小区搜索——如何找到组织
7.2 同步——对于“S”的解析
7.2.1 上行同步——对CDMA的支持
7.2.2 基站同步——出于TDD的考虑
7.2.3 北斗与GPS的对决
7.3 接入——向上级要资源
7.4 切换——重新找到组织
7.4.1 移动性的支持
7.4.2 切换方式——条条大道通罗马
7.4.3 接力切换的实现过程
第8章 有组织有纪律
8.1 从多人谈话情景说起
8.2 从显微镜谈功控方式
8.2.1 开环功控——粗调的过程
8.2.2 闭环功控——细调的过程
第9章 聪明的天线
9.1 TD-SCDMA的一大法宝
9.2 很好,很强大
9.3 捕捉电波的影踪
9.4 基站好似瘟神乎
9.5 智能天线的实现
9.6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0章 提供更多可用信道
10.1 再从逛商场谈起
10.2 快慢有道,异曲同工
10.2.1 一刀切的智慧
10.2.2 有慢还得有快
10.2.3 让耕者有其田
10.3 时空码频,急急如律令
10.3.1 时域DCA——时隙的乾坤大挪移
10.3.2 频域DCA——频率资源的调配
10.3.3 码域DCA——做一名园艺工人
10.3.4 空域DCA——巧用智能天线
10.4 得此利器,犹如神助
1章 提高通话质量
11.1 干扰无处不在
11.2 有效的信号分离
11.3 猪八戒的九齿钉耙
11.4 联合检测的实现
11.5 TD-SCDMA的“紫青双剑”
2章 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12.1 大浪淘尽,谁主沉浮
12.2 换个角度说TD
12.3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12.4 TD-SCDMA动了谁的奶酪
12.5 TD-SCDMA的分布迷局
12.6 中国的,世界的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移动通信的下一站:TD-SCDMA技术的深度解析与未来展望》 内容梗概 《移动通信的下一站:TD-SCDMA技术的深度解析与未来展望》一书,由资深通信专家倾力打造,旨在为广大通信技术爱好者、从业者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本全面、深入、前瞻性的TD-SCDMA技术专著。本书以详实的数据、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案例,系统梳理了TD-SCDMA技术的发展历程、核心原理、关键技术、网络部署、业务应用以及未来演进方向,力求在现有移动通信技术基础上,为读者呈现一个清晰、完整、具有洞察力的TD-SCDMA图景。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图书内容的简要概述,而是聚焦于TD-SCDMA这一重要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本身。它从一个更宏观、更学术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TD-SCDMA之所以能够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之一,以及其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通过对TD-SCDMA技术内核的层层剥离,读者将有机会深入理解其独特的设计理念、技术优势以及在实际部署中遇到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详细内容介绍 第一部分:TD-SCDMA的起源与时代背景 本部分将追溯TD-SCDMA技术诞生的历史土壤。在2G时代向3G迈进的关键节点,全球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竞争的格局。本书将详细阐述TD-SCDMA标准如何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标准,更是国家在信息产业自主化战略下的重要成果。我们将探讨促成TD-SCDMA产生的技术驱动力、市场需求以及政策导向。 2G时代的瓶颈与3G的需求: 分析GSM、CDMA等2G技术在数据传输速率、网络容量等方面的局限性,以及日益增长的多媒体通信、移动互联网应用对3G技术提出的迫切要求。 全球3G技术格局的演进: 介绍WCDMA、CDMA2000等其他主流3G技术的发展脉络,为读者提供一个宏观的国际视角,以便理解TD-SCDMA的竞争环境。 TD-SCDMA的战略意义: 深入分析TD-SCDMA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G技术,在突破国际垄断、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推动本土通信产业发展方面的战略地位。 第二部分:TD-SCDMA核心技术原理深度解析 这是本书的重头戏,将以严谨的科学方法和易于理解的语言,层层剖析TD-SCDMA的技术精髓。本书将尽可能避免使用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图示、表格、类比等多种方式,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技术概念。 时分双工(TDD)的优势与挑战: 详细解释TD-SCDMA为何选择TDD模式,并深入分析TDD模式在频谱利用率、网络灵活性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将探讨TDD模式在上下行链路干扰控制、同步管理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以及TD-SCDMA针对这些挑战提出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码分多址(CDMA)技术的应用: 阐述CDMA技术在TD-SCDMA中的应用,包括其抗干扰能力、保密性以及实现用户区分的原理。 智能天线(Smart Antenna)技术: 这是TD-SCDMA的一项标志性技术。本书将详细介绍智能天线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它在提高系统容量、改善用户体验、降低基站功耗等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我们将剖析波束形成、波束跟踪等核心技术。 联合探测(Joint Detection)与干扰协调: 深入解析TD-SCDMA为解决多用户干扰问题所设计的联合探测技术,以及智能天线与联合探测协同工作,实现网络性能最优化的机制。 上下行链路的同步与调度: 详细介绍TD-SCDMA在TDD模式下如何实现上下行链路的高效同步和精确调度,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关键编码与调制技术: 介绍TD-SCDMA所采用的信道编码(如Turbo码)和调制技术(如QPSK、16QAM),分析它们在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和可靠性方面的作用。 第三部分:TD-SCDMA网络架构与部署 本部分将聚焦于TD-SCDMA网络的实际建设和运营。读者将了解TD-SCDMA网络是如何构建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职责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工作方式。 网络架构组成: 详细介绍TD-SCDMA网络的关键节点,包括基站(BTS)、核心网(CN)、用户终端(UE)等,并阐述它们的功能和接口。 基站(BTS)的设计与特点: 深入探讨TD-SCDMA基站的独特设计,特别是其集成度高、可配置性强等特点。 核心网(CN)的演进与接口: 介绍TD-SCDMA核心网的组成,以及与外部网络的互联互通。 网络规划与优化: 探讨TD-SCDMA网络在实际部署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如覆盖规划、容量规划、干扰分析以及网络优化策略。 终端(UE)的设计与挑战: 分析TD-SCDMA终端在功耗、性能、射频等方面所面临的设计挑战,以及其关键技术实现。 第四部分:TD-SCDMA业务应用与生态系统 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将深入探讨TD-SCDMA在实际业务中的应用,以及围绕TD-SCDMA所形成的产业生态。 TD-SCDMA支持的业务: 介绍TD-SCDMA能够支持的各类移动通信业务,从基础的语音通话、短信,到更高速的数据传输业务,如移动互联网浏览、多媒体信息下载、视频通话等。 TD-SCDMA在特定领域的应用: 探讨TD-SCDMA在物联网(IoT)、车联网(V2X)等新兴领域的潜在应用,以及其为这些领域带来的技术优势。 TD-SCDMA的产业生态: 分析TD-SCDMA产业链的构成,包括芯片、设备、终端、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等环节,以及TD-SCDMA如何促进了中国本土通信产业的崛起。 TD-SCDMA的成功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一些成功的TD-SCDMA网络部署和业务运营案例,为读者提供实践经验和借鉴。 第五部分:TD-SCDMA的演进与未来展望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TD-SCDMA也在不断演进,并为未来的通信技术奠定了基础。 TD-SCDMA向LTE的演进: 详细阐述TD-SCDMA技术如何平滑过渡到LTE(Long-Term Evolution)技术,以及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融合和升级。 TD-SCDMA在5G时代的角色: 探讨TD-SCDMA技术在5G网络建设和发展中的历史贡献和技术传承。 TD-SCDMA留下的宝贵经验: 总结TD-SCDMA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推动等方面的经验,为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启示。 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如6G)的发展方向,并分析TD-SCDMA技术在其中可能扮演的长期影响。 本书的特点 内容全面而深入: 覆盖TD-SCDMA技术从原理到应用,从历史到未来的各个方面。 技术阐述清晰易懂: 运用多种辅助手段,将复杂的技术问题生动化、具象化。 前瞻性与实践性并重: 既有对技术原理的深度挖掘,也有对实际应用和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 专家视角,权威可靠: 由通信领域资深专家撰写,保证内容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适合广泛读者群体: 无论是通信行业的工程师、研发人员,还是相关专业的学生,亦或是对移动通信技术充满好奇的爱好者,都能从中获益。 结语 《移动通信的下一站:TD-SCDMA技术的深度解析与未来展望》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对一段波澜壮阔的通信技术发展史的回顾,是对中国在信息时代自主创新精神的赞颂,也是对未来移动通信世界的一次深刻预言。通过阅读本书,您将不仅仅了解TD-SCDMA这项技术,更能深刻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智慧、挑战与成就,为把握下一代通信技术的脉搏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醒目的白色字体,透着一股专业又不失亲和力的气质。我一直对通信技术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曾经在中国本土发展起来的技术标准,总觉得里面蕴含着一段独特的故事。这本书的排版看起来相当考究,每一章节的标题都经过精心设计,让人很有阅读下去的欲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细节上的把控,比如目录页上的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严谨的态度。我翻阅了一下样章,发现图表的绘制非常清晰直观,对于复杂的技术概念,这种视觉辅助工具简直是救星。虽然我还没能深入研读,但仅仅从外在的装帧和初步的结构来看,它无疑是一本值得收藏和深入钻研的硬核技术读物。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用心打磨出来的、对得起读者期待的专业书籍。

评分

说实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找到一本真正系统介绍某一特定通信制式深入细节的书籍实属不易,大部分资料要么过于浅显,要么零散在各种技术论坛和论文中,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对于这种能够整合前沿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著作抱有极高的期待。这本书的厚度也印证了其内容的深度,我感觉它不仅仅是在讲解“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在阐述“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如何实现”。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完整的、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剖析路径,尤其是在协议栈的交互细节上,希望能有详尽的论述。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在讲述核心算法和关键流程时往往一笔带过,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让读者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理解的层面,而是能够真正掌握设计和优化的思路。这种对技术深度不妥协的态度,正是吸引我的关键所在。

评分

我这次购书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技术发展史的好奇心。作为一名在通信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年的人,我深知一个技术标准从诞生到成熟所经历的波折与不易。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叙事感,让我联想到这段技术征程中的奋斗与创新。我希望阅读的过程中,能挖掘出一些不为外传的“幕后故事”或者说鲜为人知的技术抉择点。比起纯粹的公式推导,我更看重作者作为亲历者或资深研究者,能够提供的洞察力——那些在标准制定过程中遇到的工程难题,以及最终是如何巧妙地被解决的。这类书籍的价值,往往在于其思想的传承,而非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当前移动通信技术格局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而来的,这种历史的厚重感是纯粹的教程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类偏向特定技术的书籍,最担心的就是内容的时效性和适用性。然而,鉴于这本书所针对的技术背景,我推测其价值更多体现在对底层原理的深入剖析上,这种基础性的知识往往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我更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数学模型和复杂的信号处理流程,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和工程实例的。我期待看到的是,书中是否提供了足够多的实际案例分析,比如特定场景下的性能瓶颈是如何诊断和优化的。如果能结合一些仿真工具的使用心得或者实际测试数据来佐证理论,那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意义将大大提升。对我而言,一本优秀的技术书籍,应当是理论的基石与实践的桥梁,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出色,成为我工具箱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砖头。

评分

这本参考书的印刷质量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纸张的选择很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对于需要经常翻阅和做笔记的技术书籍来说至关重要。内文的印刷墨迹清晰,即便是细小的电路图和波形图,也能辨认得非常清楚,不会有模糊不清或者重影的情况。作为一名需要长时间面对屏幕和纸质材料的读者,眼睛的舒适度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书本的装订也十分牢固,我试着将它完全摊开放在桌面上,书脊没有出现断裂的迹象,这表明它能承受多次高强度的查阅。在如今很多书籍都在追求成本效益而牺牲品质的环境下,这本书在物理实体上的投入,体现了出版方对专业知识载体应有尊重的态度。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也侧面反映了内容本身的专业可靠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