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下一站:中国
定价:39.00元
作者:陈季冰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8074132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在这个世纪的人类历史中,如果有一件大事注定要发生,那就是中国的再崛起。经历了200年忧外患、彷徨求索和不屈奋斗之后,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复兴将成为整个世界都必须认真面对和适应的现实……
内容提要
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中,鉴于中国的疆域范围、人口规模以及在历史上曾经达到的文明高度,它的重新崛起远不只是这个东方大部的孤立事件,而是一个“全球性”的大事件,它不仅关乎十多亿炎黄子孙的命运,也将对全人类的福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复兴的过程及其对世界而言的后果,一方面取决于中华文明的内在价值体系和当代中国民众及中国政治家的智慧,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世界对中国的态度:如果世界做好充分准备承认中国的重新崛起,并始终以宽容友善的姿态接纳它、帮助它,那么,中国复兴的过程将会一片坦途,世界也将在这一过程中分享到极大的好处;相反,如果世界对中国的重新崛起充满怀疑和恐惧,甚至一再地拒斥它,那么,中国复兴的过程必将伴随着痛苦和挫折,整个世界也将不得不同中国一起承受这个过程所带来的不幸乃至灾难。
目录
楔子 “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
1.走出“历史悲情”
2.从“渴望被承认”到“身份自我确认”
3.认识世界,认识西方,认识自己
4.民族复兴的精神准备
卷一 现代化的后一跃
章 现代化的精神历程
1.穿越“历史三峡”
2.现代化:精神内核与现实路径
3.一个“后发”现代化的标本
第二章 改革需要再出发
1.要务:自我改革
2.“精英责任”与制度改进的“推动力”
3.愈合“社会的精神分裂症”
第三章 新世纪“关键词”
1.“和谐社会”、“利益集团”与民主政治
2.“以人为本”的民本叙事
3.“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两大问题
4.“节约型社会”和“创新型社会”的中国路径
第四章 百年现代转型的后一环
1.一个诞生中的业主委员会
2.新闻自由、新闻规范与媒体的“社会共同体”
3.培育政治现代化的社会基础
卷二 西方的“中国想象”
第五章 从伏尔泰的天堂到黑格尔的
1.“新加坡不在中国吗?”
2.西方认识中国的五个阶段
3.中国:西方自我关照的一面镜子
第六章 “唱衰中国”——当代的两种“中国想象”(上)
1.“中国饥饿论”
2.“中国统计数字论”
3.“中国崩溃论”
4.“中国无关紧要论”
第七章 “中国威胁论”——当代的两种“中国想象”(下)
1.经济威胁
2.政治和军事威胁
3.人口、资源、环境威胁
4.“中国威胁论”的理论基础
第八章 另一个中国
1.郑和的故事,一段历史注脚
2.中国历史上两次不同寻常的远行
3.现在,西方准备好了吗?
卷三 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
第九章 知识精英的思想分化
1.“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之争
2.“民族主义”与“天下主义”之争
3.“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
第十章 对“改革之争”的评价
1.“郎咸平旋风”与“改革之争”
2.“经济学帝国主义”的终结
3.不是向左还是向右,而是向前还是向后
第十一章 “民意”的转向及其后果
1.“原罪”的密码
2.社会对管制的需求
3.“新双轨制”的罪与罚
4.“顺应民意”的新一轮权力扩张
5.“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
卷四 通往文化重生之路
第十二章 政治与文化
1.当春节遭遇“圣·瓦伦丁节”……
2.“政治中国”与“文化中国”
第十三章 古今中西之辩
1.“抵制圣诞节”与“弃龙”风波
2.古今中西,月亮哪个圆?
3.佛教的引进——整合异质文化的一个成功先例
4.“帝国语言”的命运
第十四章 面向未来的文化重生
1.余英时:文化危机与文化重建
2.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3.许倬云:中国文化突破与普世世界文化之催生
4.为中国文化的重生努力和祈祷
尾声 上海神话
1.从巴黎到纽约
2.“世界之都”的中国轮廓
3.苏州河以北……
4.锻造面向未来的“城市人格”
后记
作者介绍
陈季冰,1967年12月生于上海;1990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热能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2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第二学士);1992年78进入文汇报,历任经济部记者、编辑、财经新闻版主编兼经济观察专刊主编、经济部主任助理;2002年1月离开文汇报,担
文摘
序言
《下一站:中国》这本书,我是抱着一种探险的心态翻开的。它没有给我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刻板印象,反而像是一位老友在轻轻地絮叨,却又字字珠玑。书中描绘的那些中国城市的脉搏,不是冰冷的统计数字,而是鲜活的、充满人情味的。我仿佛能听到上海老弄堂里飘出的吴侬软语,闻到成都街头巷尾的麻辣鲜香,感受到北京胡同里沉淀的历史厚重。作者笔下的中国,不是单一的标签,而是千姿百态、矛盾而又和谐的统一体。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这个国家的一些既有认知,看到了那些隐藏在繁华背后的故事,那些普通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书中那些关于城市发展、文化变迁的观察,都非常细腻,而且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融入了真实的案例和人物访谈,读起来既有启发性,又不失趣味。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描绘,它们不是被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与现代社会巧妙地融合,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中国”这个概念的复杂性和包容性,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不断演进的生命体。
评分当我拿起《下一站:中国》的时候,我期待的是一份关于现代中国的详尽报告,关于经济、科技、社会变革的深度剖析。而这本书,确实给我带来了惊喜,但方式却出乎意料。它不是用冰冷的图表和数据来证明什么,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韧性的中国。作者巧妙地将个人经历、历史回溯和对未来的展望融为一体,读来有一种宿命感和使命感交织的体验。书中对一些中国正在经历的转型期的描写,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没有回避问题,但也没有沉溺于悲观。相反,我从中看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智慧,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作者对那些正在改变和塑造着中国未来的力量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无论是科技创新的浪潮,还是传统文化的复兴,都展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无数个细微之处汇聚而成。它不是一篇简单的游记,也不是一篇僵化的学术论文,而是一次关于一个国家正在发生的故事的深刻对话,一种对未来的预判和期许。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下一站:中国》的时候,对它并没有太高的期望值。我曾读过太多关于中国的书籍,大多要么过于泛泛而谈,要么就偏重于某个单一的方面,很少有能让我觉得眼前一亮的。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种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它没有给我那些“高屋建瓴”的理论,也没有那种“一眼看穿”的结论。相反,它更像是在与我进行一场非常平缓、但却充满力量的对话。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看似普通的事物,描绘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我仿佛看到了中国大地上的种种景象,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情感。书中那些关于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观察,尤其让我动容。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善良,以及他们面对困难时的乐观和坚韧。这本书让我觉得,理解中国,不应该只关注那些宏大的叙事,更应该关注那些构成这个国家的无数个“小我”,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奋斗。它是一本能够触动人心的书,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共鸣和思考。
评分《下一站:中国》这本书,如同一扇被缓缓推开的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我曾以为自己对中国已有所了解,但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洗涤了我脑海中那些固有的印象,展现出一个更深邃、更复杂的中国。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一些看似不相关的片段,却又巧妙地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我仿佛在迷宫中穿行,每一步都可能遇到新的惊喜。书中对一些中国社会现象的解读,都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并引发读者对自身和他人的思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中透露出的那种人文关怀,他关注的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与希望。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人文精神的觉醒和传承。它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書,每一页都蕴含着作者的用心和思考,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的意义。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过于宏大叙事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容易流于空洞。《下一站:中国》的出现,无疑颠覆了我的这种偏见。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正在发生的中国。我仿佛置身于书中的每一个场景,与书中人物共同呼吸。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充满力量,能够捕捉到那些最微小的细节,并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中国年轻人一代的描绘,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创新精神和时代活力,让我看到了中国未来的无限可能。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理解一个国家,需要从最基层、最真实的生活出发。它不是关于“中国”这个概念的抽象讨论,而是关于“在中国”的人们的生活。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韧性、创造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在快速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本书是一次关于中国当下和未来的深刻观察,它不是一篇简单的记录,而是一场关于国家命运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