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历史与比较语言学词典
定价:49.00元
售价:33.3元,便宜15.7元,折扣67
作者:(英)特拉斯克著,吴福祥 导读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5100353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特拉斯克编著的《历史与比较语言学词典》收入历史语言学术语近2400条,覆盖了历史语言学的各个方面。绝大多数词条除了清楚准确的定义外,还提供真实的语言学例证、相关的历史和理论背景以及适当的参考文献。关于本书的特色,书后的封底列有六个方面:即(1)历史语言学的本词典,(2)对历史语言学知识体系的全面覆盖,(3)囊括传统和当代术语,(4)提供所释术语的语言学例证,(5)安排大量相关词条的互见参照,(6)包含数以百计的原始文献的参考书目。不过在笔者看来,本书*的特色是充分吸收了历史语言学的新成果。众所周知,历史语言学进入20世纪以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30年来,语言变异和演变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变异研究和语言接触研究)以及功能主义语言学流派(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语法化、篇章语言学以及语用学)的迅速发展使历史语言学的理念、方法和视角发生了重大变革。本书的相关词条对这些新成果都有比较全面的反映。
《西方语言学视野》总序《历史与比较语言学词典》导读原书目录前言本书所用符号列表缩略语列表表格列表致谢词条A—Z参考文献
Trask(1944—2004)是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语言学教授。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尤其在历史语言学和巴斯克语研究方面卓有建树。Trask一生出版专著近30种,他出版的专著和辞书还有ADictionary of Grammatical Terms in Linguistics (1993),A Dictiona ryof Phoics and Phonology(1995),HistoricalLinguistics(1996),Language:The Basics(1999)等。
天哪,这本书的装帧简直让人爱不释手!硬壳的质地摸起来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足了功夫的精品。封面设计简洁中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那种墨绿和金色的搭配,让我想起了一些年代久远的手抄本,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之中。内页的纸张选得非常好,光滑又不反光,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觉得疲劳。我特别喜欢那种字体排版,疏密有致,边距留得恰到好处,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拥挤,反而有一种呼吸感。而且,书脊的设计也很讲究,可以完全平摊开来,这对于工具书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翻阅查找起来省力极了。光是捧着它,闻着那股新书特有的油墨香,就觉得自己的书架增添了一份厚重和历史感。这本书的实体体验,绝对是那种会让人忍不住想去图书馆书架上寻找的“宝藏”级别。它不仅仅是内容重要,光是作为一件物品来收藏,都是极具价值的。我敢说,这本书的印刷和装帧工艺,绝对是国内顶尖水平的体现,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制作者的匠心独木。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古代神话与民间传说的演变路径,特别是那些跨文化传播的母题,比如洪水、创世神话等等。我希望能找到一个清晰的脉络,梳理出不同文明在面对相似自然现象时,是如何构建出各自独特的叙事体系的。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叙事结构对比的深入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故事内容的罗列上。比如,为什么在某些文化中,英雄的旅程总是以牺牲或回归故土告终?这种模式的重复出现,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深层的社会心理或原始信仰的遗存?我更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新颖的理论框架,比如结合认知科学或者比较宗教学的视角,来剖析这些古老故事的生命力,而不是仅仅用传统的文献对比法来打转。如果能有高质量的图表或思维导图来辅助理解那些复杂的谱系关系,那就更完美了,毕竟视觉化的辅助能大大降低理解门槛。
评分我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古典语言的“复兴”运动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他们如何试图通过对希腊语和拉丁语的重新学习,来“净化”中世纪拉丁语的“污染”,并试图重建一种理想化的“纯净”的表达方式。我想了解的是,这种语言纯洁性的追求,在当时是如何与政治权力、宗教改革以及民族身份的建构交织在一起的?比如,在不同国家,对古典语言的推崇程度和采用的具体策略有何差异?我期望看到的是对当时语言改革家们的思想脉络的深入剖析,他们是如何界定“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的?这些语言上的争论,最终如何投射到对社会结构和教育体系的重塑上?如果能引用一些当时学者的私人信件或辩论记录,来展示这种学术追求背后激烈的思想冲突,那就太精彩了,这样才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鲜活张力。
评分作为一个对早期文字和符号系统特别痴迷的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连接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体,以及早期汉字起源的比较性研究著作。我深知这方面的难度和争议性,但正是这种跨越地域和时代的沟通尝试才最具魅力。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符号体系,在发展初期,是否遵循了某些普遍的视觉逻辑或信息编码的底层规律?例如,它们在表意向表音的过渡阶段,各自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份详尽的、跨语言的符号对译表,并且对那些已经被学界认可的“共源假说”进行审慎的评估,而不是盲目地推崇。对于那些尚未完全破译的古代铭文,作者是否能提供一些基于当前语言学模型的推测性解读?这对于拓展我们对人类早期抽象思维的理解至关重要。
评分我最近在尝试构建一个关于印欧语系核心词汇扩散和分化的模型,但总感觉缺乏一个坚实的、系统化的工具书来支撑我的论证。我需要的不是一本厚厚的语法手册,而是一个能快速查阅和交叉引用的参考资料,最好能涵盖从巴尔干语支到印度伊朗语支的关键高频词汇的系统性对比。我特别想知道的是,哪些被认为是“核心词汇”(比如亲属称谓、基本动词、自然现象词)的演变路径最为清晰,哪些又是最容易受到借用或重构影响的?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个时间轴,标注出关键的语音变化点(如格里姆定律等)在不同分支上的具体体现,那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希望它能像一个精确的导航仪,帮我定位不同语支间词源的漂移距离和方向,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词汇罗列上,那样我用任何在线词库都能做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