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2010)
定价:45.00元
售价:30.6元,便宜14.4元,折扣68
作者:顾钢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618397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18kg
编辑推荐
顾钢主编的《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2010)》收录了两篇特稿。一篇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金基石教授撰写。他讨论了创制于朝鲜世宗25年(1444)的《训民正音》在世界文字史上地位。另一篇特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盛宁教授的一篇讲演稿。盛宁教授批评了国内文化研究中的种种误区,特别是对西方文化研究理论和实践的误读,特别是尖锐地批评了学术研究中的浮躁现象,指出研究者如果不读书,读书少,就没有“真心得”,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本书中发表了7篇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论文,他们从句法和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儿童语言习得的特点。本书有两篇论文对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蛇》进行了分析。本书关于翻译研究的论文分别涉及了日语翻译体、口译、汉语主题句等方面,还有四篇论文分别讨论了《金锁记》、《红楼梦》、《雷雨》和《西游记》等译本的得失优劣之处。
内容提要
顾钢主编的《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2010)》收录了两篇特稿。一篇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金基石教授撰写。他讨论了创制于朝鲜世宗25年(1444)的《训民正音》在世界文字史上地位。另一篇特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盛宁教授的一篇讲演稿。盛宁教授批评了国内文化研究中的种种误区,特别是对西方文化研究理论和实践的误读,特别是尖锐地批评了学术研究中的浮躁现象,指出研究者如果不读书,读书少,就没有“真心得”,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本书中发表了7篇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论文,他们从句法和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儿童语言习得的特点。本书有两篇论文对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蛇》进行了分析。本书关于翻译研究的论文分别涉及了日语翻译体、口译、汉语主题句等方面,还有四篇论文分别讨论了《金锁记》、《红楼梦》、《雷雨》和《西游记》等译本的得失优劣之处。
目录
·特稿 对比视觉与创新精神——论《训民正音》的语言学价值 “文化研究”与“学术创新”之我见·语言学 中国儿童劝说行为能力发展序列的实证研究 国内外儿童语用能力及其习得研究状况 浅析汉语儿童早期名词的泛化现象 汉语儿童对全称量诃“每”和“都”习得情况的初步研究 汉语儿童对动词词组省略的习得研究 28~72个月普通话儿童辅音习得研究 汉语儿童主/宾语定语从句理解研究 “视点”与日语语法解释 R U OK?——英语手机短信息语言特点分析·翻译 日语“翻译体”——柳父章翻译研究 从言语行为角度研究口译质量 记者招待会交替传译中意义处理的研究 汉语主题句在英译汉中的应用 多元系统下张爱玲的改写——从《金锁记》到The Golden Cangue 《红楼梦》中“心”字翻译策略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分析 House“功能—语用”模式下的《雷雨》英译本评价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文化缺省的处理——以《西游记》两英译本为例·文学与文化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郭敬明青春小说的流行 浪漫激隋与现实批判:马克雷和欧文战地诗歌赏析 一次拯救灵魂的尝试——读劳伦斯的《骑马出走的女人》 浅谈圣愚现象及其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 简析《印度之行》中的不平等的话语权关系 “蛇”意象之文化阐释一以约翰·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蛇》为个案 一位科学家眼中的商业社会形象——分析约翰·斯坦贝克的《蛇》·外语教学 形成性评价在英语语言测试课中的应用和反思 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见习中的课堂观察记录研究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综合素质教育 ADHD儿童的教学原则和行为干预在小学外语课堂教学的实践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初次翻开,那种纸张特有的、带着淡淡油墨香气的触感,立刻带来一种阅读的仪式感。我尤其喜欢封面设计中融入的某种具有东方韵味的几何图案,它似乎在无声地暗示着跨文化交流的复杂与精妙。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相当考究,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并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尽管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个章节的具体内容,但仅凭这看得出的用心,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于“研究”二字所抱持的尊重和严谨态度。我是一个对书籍的物理属性比较看重的人,好的装帧不仅是门面,更是阅读体验的基石,这本从第一印象来看,无疑是加分项,让人迫不及待想沉浸其中,去探寻文字背后的世界。
评分最近我对语言学领域的一些前沿理论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探讨语言与社会认知如何相互塑造的课题。我希望能找到一些结合了扎实的语言学基础和细致的文化人类学观察的著作。读研期间,我们小组曾讨论过一个关于特定语境下修辞手法在跨文化沟通中引发的误解的案例,当时资料的缺乏让我们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度分析的框架或案例研究,能帮助我搭建起一座连接纯粹语言结构分析与真实社会应用场景之间的桥梁。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基于田野调查的鲜活实例,那就更完美了,毕竟理论的生命力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上。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能激发更多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方向的火花。
评分说实话,我最近读了几本关于外国文学翻译的译后记,发现很多资深译者在处理文化特有概念时,那种左右为难的挣扎感特别真实。比如,如何在一个没有对应词汇的语言体系中,既保持原文的“形”,又能传达其“神”,这简直是一门玄学。我一直想深入了解,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其背后的认知心理过程究竟是怎样的。这本书如果能触及到翻译实践中的理论困境,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的接受度差异,那对我来说价值就非常高了。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些关于“不可译性”的最新讨论,以及学者们是如何尝试用新的理论工具来应对这些看似无解的难题的。
评分我总觉得,学习一门外语,最终目的不是流利地进行日常对话,而是要能够理解那个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思维定势和价值体系。我之前接触的一些入门级读物,大多停留在词汇和语法的层面,对于深层的文化心理动力挖掘得不够彻底。我更偏爱那些能够深入剖析特定文化集体潜意识中对时间、空间、等级秩序的认知差异的书籍。比如,探讨某些非语言行为——手势、眼神接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功能转变。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扎实的理论模型,来解析文化符号的“编码”与“解码”过程,那将极大地拓宽我对异质文化理解的深度。我期待看到那种能让我“豁然开朗”,理解“原来他们是这样想的”的瞬间。
评分从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来看,我倾向于那些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学术著作,最好是那种能够清晰界定研究范围和方法论的书籍。如果这本书是近年来国内外顶尖学者对“语言与文化”交叉领域成果的一次系统性梳理,我非常乐意纳入我的书单。我需要它来帮助我梳理现有知识脉络,避免在海量的研究信息中迷失方向。当然,一本好的研究性书籍,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引导读者进行下一步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的结论部分,不是一个简单的总结,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能让我读完后,立刻产生“我也想参与到这个讨论中去”的冲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