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藏经洞打开了百年悲欢
定价:38.00元
作者:王睿颖
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423342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介绍了藏经洞的发现过程、各国探险者对藏经洞内经卷和文献的恣意盗取,以及我国学者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为敦煌学收集大量珍贵资料,并以出版的形式使之回归故里。本书作者长期从事敦煌学研究,加之深厚的文字功底,使书中语言通俗易懂,叙述简单明了。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藏经洞打开了百年悲欢》,慢慢体会这段历史中的喜怒哀乐吧!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部分 “亲历者的悲欢”,主要讲述敦煌藏经洞文书盗掘的历史。与其他书籍不同的是,除了讲述,本书还致力于探讨历史人物的偶然性活动与历史发生的关系,其实就是人物的偶然“悲欢”与历史的必然结果。第二部分“亲近者的悲喜”,主要讲述我国敦煌学者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心酸苦辣。其中包括“研究成果之喜”,经历了研究缺乏资料的阶段之后,新世纪以来,由于各地藏敦煌文书的陆续发布,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呈现出一派辉煌之色。第三部分“历史中的悲喜”,是一些敦煌世俗文献选,是为不了解敦煌文献的读者朋友们介绍百年来炙手可热的敦煌文献当中,到底书写了什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故事和心情。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01前言
001 亲历者的悲欢
003 王圆箓与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
013 斯坦因循着玄奘的足迹而来
026 精挑细选的伯希和
034 藏经洞劫余文物入藏北京
040 探险者又来了
067 亲近者的悲喜
069 敦煌文书海外追踪
082 敦煌学研究
096 敦煌人的守护
107 敦煌学的未来
121 历史中的悲喜
123 之忧
127 土地之争
131 家庭悲剧
133 新婚之喜
138 文学之乐
141 传说之言
143 童趣之喜
145 生意之经
147 后记 藏经洞打开百年追寻
作者介绍
王睿颖,女,1982年出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现工作于甘肃天水师范学院,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在《文史知识》《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丝绸之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敦煌俗讲变文讲唱的社会教育意义”等课题。
文摘
序言
我看到《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的这个名字,就觉得这是一套非常有分量的作品,而“藏经洞打开了百年悲欢”这个副标题,更是充满了故事性。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静静躺在藏经洞里的卷轴,它们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见证了多少朝代更迭,又承载了多少人的智慧与信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叙述,当藏经洞被发现时,那种轰动世界的场景,以及由此引发的,围绕着这些文物的学术研究和价值争夺。我会想,这“百年悲欢”到底是指什么?是那些藏在经卷中的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被重新解读和发扬光大的喜悦?还是说,那些珍贵的文物,在被西方探险家带走时,所经历的那种无奈和悲伤?这本书有没有可能,会以一种更加细腻和人性化的视角,去展现那些在藏经洞背后,那些普通人的命运?比如,那些抄写经文的僧侣,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怀揣着怎样的心情,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寄托在一张张纸上?亦或是,那些在敦煌生活过的普通民众,他们的悲欢离合,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被这些文物所记录和保存?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更加宏大的历史观,将敦煌的发现,置于整个华夏文明发展的脉络中去解读,去探讨它对于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历史感受,仿佛我就置身于那个世纪之初,亲眼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藏经洞打开了百年悲欢”——这个书名瞬间吸引了我,它仿佛一个引子,勾起了我对历史深处秘密的无尽好奇。我联想到的是,那些沉睡了千年的文物,它们静静地躺在黑暗中,等待着被发现的那一天。这本书,会不会就像一把钥匙,缓缓地打开了那扇尘封的洞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段被掩埋的辉煌,以及随之而来的,一段段复杂而动人的故事?我想象着,作者一定对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她或许会带领我们,穿越时光的迷雾,去感受那个丝绸之路上的繁华与落寞。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讲述文物的发现本身,更能深入挖掘出,这些文物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那些古老的经卷,它们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它们又代表着怎样的思想和信仰?那些精美的壁画,又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场景和精神世界?而“百年悲欢”,我猜想,这其中或许包含了文物被盗掘和流失的痛楚,也包含了后人对这些珍贵遗产的守护和传承所付出的努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叙事方式,去讲述那些与敦煌文物息息相关的人物故事,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情感,他们的选择,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缩影?这本书,会不会让我们对“华夏文明之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明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又如此的充满故事性?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连接,去体会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
评分这套《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的选题,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对中华文明根脉的深切探寻。而其中《藏经洞打开了百年悲欢》这一册,更是将焦点锁定在了敦煌这一极其特殊的文化节点上。我不禁想象,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精巧的万花筒,随着每一次翻阅,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图景?它或许会从地理环境入手,描绘出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如何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继而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结构,剖析佛教在当地的兴盛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产生的影响。而“百年悲欢”这个词,更是引人遐想。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讲述在藏经洞被发现之前,那些经卷和文物所经历的漫长岁月的沧桑,是时代的变迁,是战乱的侵袭,是自然的风化?而当它们被发现之后,又引发了怎样的学术争鸣,怎样的文物争夺,怎样的民族情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的是一种多层次的解读,不仅仅是史实的回溯,更是对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性、价值观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刻反思。例如,当那些珍贵的经卷被西方探险家带走时,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是文化遗产的流失,还是文明的交流?而当后来的学者们,呕心沥血地去研究和修复这些文物时,他们又怀揣着怎样的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严谨而不失人文关怀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一幅幅生动而深刻的历史画面,让我们在阅读中,不仅增长知识,更能引发对历史和文明的深邃思考。
评分从书名《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藏经洞打开了百年悲欢》中,我联想到的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或许它会带领我们走进那个神秘的敦煌藏经洞,去感受历史的沉淀和文明的脉动。想象一下,当洞门被开启的那一刻,尘封的经卷、壁画、绢帛,如同沉睡的巨龙苏醒,向世人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我想,这本书定然不会仅仅是枯燥的历史陈述,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时代的悲欢。那些曾经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信仰与追求,他们的智慧与挣扎,都将透过这些珍贵的文物,展现在我们眼前。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以一种极其生动、细腻的笔触,将这些冰冷的史料转化为鲜活的生命,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真实的情感。这本书或许会让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孕育出如此辉煌的文明?又是什么样的历史进程,使得如此璀璨的文化瑰宝,在数百年后被重新发现,并牵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弦?它是否会揭示出隐藏在敦煌背后的,不仅仅是佛教的传播,更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明的深度交融,是丝绸之路上商业、思想、艺术的多元碰撞?我十分好奇,作者王睿颖女士,又会从怎样的独特视角,去解读和呈现这段“百年悲欢”?是聚焦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写经人,还是那些远涉重洋的僧侣?亦或是那些致力于保护和研究这些文物的现代学者?我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沉浸在字里行间,与那些古老的灵魂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无奈。
评分读到“藏经洞打开了百年悲欢”这个书名,我的思绪一下子就被拉到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丝绸之路上的节点——敦煌。我想象着,当那个被遗忘的洞窟被重新发现时,那该是怎样一番震撼人心的景象?这本书,会不会就如同穿越了历史的长河,将我们带到那个世纪之初,亲历那段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我期待它能详细描绘出探险者们是如何在茫茫黄沙中,找到这个巨大的宝藏,那些被岁月侵蚀的经卷,那些色彩斑斓的壁画,又承载着怎样的故事?“百年悲欢”,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我想,这其中必然包含了文物流失的伤痛,也包含了后世学者们对国宝回归的期盼,更有可能,是关于那些曾经守护和创造这些文化遗产的普通劳动者们,他们的辛勤付出和不为人知的命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避免流于表面的史料堆砌,而是通过对具体人物、具体事件的深入挖掘,去展现那份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情感脉络。或许,它会讲述一位默默无闻的僧侣,如何虔诚地抄写经文,将信仰融入笔尖;又或许,它会描绘出一位心怀叵测的探险家,如何轻易地将中国的文化瑰宝据为己有,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而书名中的“华夏文明之源”又暗示了,它不仅仅是讲述敦煌的故事,更是通过敦煌,去探寻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一种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那些复杂而深刻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