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代学术史略(第三辑)
定价:94.00元
作者:顾颉刚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2151085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专题史是对一个学科历史的总结,是学科入门的和学科研究的基础,也是对一个时代艰深新锐问题的解答,是学术研究的高点。 专题史著作中,既包含通论某一学科或一时代(区域、国别)的变化过程,又囊括对一时代或一问题作特殊研究的,还有少部分是对某一专题的史料进行收集的。原创与翻译并重,翻译的底本大多选择该学科的代表著作或欧美大学普及教本,兼顾性和流行性,其中日本学者的论著占据了相当比重。日本与中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他们在接纳西方学术思想和研究模式时,已作了某种消化与调适,从思维转换的角度看,更便于中国借鉴和利用,他们的著作因而被时人广泛引进。
内容提要
本书论述两汉阴阳五行说、谶纬神学、黄老之学、儒学、经学及其在当时政治生活中的反映。汉代人的思想骨干是阴阳五行,无论在宗教、政治还是学术上,均以此为思路。推究这种思想的原始,是古人看见林林总总的东西,想把繁复的现象化作简单,因而对宇宙间的事物发生了分类的要求。除直接研究汉代外,本书还表达出作者“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
目录
作者介绍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代表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中国疆域沿革史》等。
文摘
序言
这本《汉代学术史略(第三辑)》简直像一本挖宝图,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仅仅是翻看目录和一些零散的章节,就足以让我感受到顾颉刚先生深厚的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对汉代学术的研究,绝非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细枝末节,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经学与史学关系的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顾先生是如何将这两者融会贯通,揭示出它们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密不可分的联系?他对于汉代思想史的梳理,是否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揭开其内在的逻辑和演变?书中提到的那些重要的学术流派和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形成、发展,又如何相互影响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顾先生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拨开迷雾,直指核心,为我们勾勒出汉代学术的全景图。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质厚实,印刷清晰,捧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感,这本身也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我预计,读完这本书,我对汉代的理解将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满58包邮 汉代学术史略(第三辑)》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却透着一股子耐人寻味的韵味。我买它纯粹是因为顾颉刚这个名字,这位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一直与“古史辨”联系在一起,充满了学术探索的勇气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虽然这本“第三辑”我还没来得及正式翻开,但凭着过往的经验,我敢肯定,它不会让我失望。我最期待的是书中对汉代思想史脉络的梳理,特别是诸子百家在汉代的延续和演变,以及汉代新思想的萌发。顾先生的笔触,想必是那种“不动声色却字字珠玑”的风格,寥寥数语便能点亮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清一些关于汉代学术史上的模糊概念,比如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如何被解读和发展的?王充的“破虚伪,立实学”在汉代学术史上有何地位?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定然会比市面上那些碎片化的解读更加系统和深刻。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某个午后,泡上一杯茶,捧着这本书,在顾先生的引导下,穿越时空的迷雾,与那些古老的思想对话。
评分我最近收到这本《汉代学术史略(第三辑)》,9787215108509,顾颉刚,河南人民出版社。虽然我本人并非专门研究汉代学术的学者,但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让我对这类书籍情有独钟。这本书的厚度适中,看起来信息量应该不小,但又不会过于枯燥。我对于汉代学术的了解,还停留在一些比较表面的认知,比如独尊儒术,以及一些著名的经学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更深入地了解汉代学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汉代学术中的一些争议和辩论?顾先生是如何看待这些争论的?他是否会提出一些新的见解,打破固有的成见?而且,我一直觉得,学术的演变往往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息息相关,不知道这本书是否会详细阐述汉代学术是如何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以及反过来又如何影响了政治的走向。单单是看封面和目录,我就已经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拿到这本《汉代学术史略(第三辑)》后,我第一时间翻看了里面的章节标题。不得不说,这些标题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像是一个个待解的谜语,勾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我一直对汉代那种既承袭先秦思想,又不断创新发展的学术局面感到着迷。这本书的作者顾颉刚先生,在我心目中一直是治史大家的典范,他的研究方法严谨而富有洞察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解答许多关于汉代学术的疑问,比如,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其他的学术思想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对汉代学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非主流”的学术流派,揭示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价值?我尤其关心,顾先生是如何在众多的史料中,辨析真伪,提炼精髓,为我们构建起一幅清晰而准确的汉代学术发展图景。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这些对中国古代学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评分这本《汉代学术史略(第三辑)》的外观看起来就很“学术”,书脊上的文字清晰,封面的设计也十分简洁大气,给人一种庄重而不失典雅的感觉。我最近正在阅读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书籍,而汉代无疑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经历了秦朝的统一和焚书坑儒之后,汉代学术是如何浴火重生的,又呈现出怎样的面貌,一直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顾颉刚先生的名字,本身就意味着严谨和深刻,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提供给我许多新的视角和启发。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汉代的官方学术体制是如何运作的?例如,太学、官学在汉代学术的传播和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在民间,有哪些非官方的学术活动和组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汉代学术是如何在官方和民间两个层面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图景。这本书的到来,让我感觉像是获得了一把钥匙,即将开启一扇通往汉代学术殿堂的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