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魂箫韵——龚自珍传(平装) 9787506385992 作家出版社

剑魂箫韵——龚自珍传(平装) 9787506385992 作家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歆耕 著
图书标签:
  • 龚自珍
  • 清史
  • 传记
  • 文学史
  • 诗歌
  • 书法
  • 文化名人
  • 历史人物
  • 作家出版社
  • 清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晚秋画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85992
商品编码:2964533522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剑魂箫韵——龚自珍传(平装)

定价:35.00元

作者:陈歆耕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063859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传非常值得一读。史家的穿射目光,诗家的激越情怀,在书中,在字里行间,相互交织,交相为用;反思性、批判性携带着历史、现实扑面而来,把你牵进龚自珍的精神世界,与他进行一次跨越了两个多世纪的历史时空的对视、对话。传主龚定庵身处衰落之世,“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嘶喊,没有警醒世人的昏睡;剑气箫声的挣扎,未能搅动弥漫在寰宇的霾团,却反而更推高了传主思想痛苦的峰值,以致撕裂,复撕裂。我有幸在未付梓之前做了该著的读者,备觉震撼。

——文史专家党圣元

本传资料丰富,纲目清晰,视域开阔。在思想家、诗文大家和情感生活三方面发力,从因到果,层层递进,将传主的人生轨迹及精神世界勾勒得立体而生动,是一部颇具文人气质的人物传记。

——文学专家黄宾堂

内容提要


《剑魂箫韵——龚自珍传》一书从思想家、诗文大家和情感生活三方面展现了龚自珍的一生。本书资料翔实,纲目清晰,构思奇特,在叙述龚自珍的思想文化成就和文学业绩的时候,注重历史资料的发掘和援引,同时也注重从龚自珍的诗文中寻找内证,所述所论,均有坚实的文献资料支持。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通过作者在书中的讲述,不但可以充分了解龚自珍思想、文化、文学业绩和所达到的历史高度,而且可以获得诸多启发、启迪。

目录


001??引子/剑与箫

????上部?巨匠

009??章/惊雷

029??第二章/殿军

046??第三章/裂变

????中部?困兽

063??第四章/家族

090??第五章/交游

124??第六章/顿挫

180??第七章/彷徨

下部?春泥

209??第八章/佳人

245??第九章/涌泉

262??第十章/陨落

269??尾声/寻踪

275??附录一/龚自珍年表

287??附录二/部分重要参考书目及文献

291??跋/一定要读龚自珍

作者介绍


陈歆耕,男,1955年生,原籍江苏海安。曾任《解放军报》记者部副主任,《文学报》社长、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大学客座教授。著有中篇小说集《孤岛》,中短篇报告文学集《青春驿站》《海水下的冰山》,长篇报告文学《点击未来战争》《废墟上的觉醒》《赤色悲剧》《小偷回忆录》,文化批评随笔集《快语集》《谁是文学的元凶》《各打五十大板》等。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作品奖、全军文艺新作奖、公安部金盾文学奖。

文摘


序言



《文脉流芳:中国近现代思想大家的精神世界》 一部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录,一次触摸民族灵魂深处的探寻。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璀璨的思想之星,以其独特的智慧与担当,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们或立足传统,力求变革;或开眼看世界,引进新知;他们的思想碰撞、交织,共同构筑了近现代中国精神文明的宏伟殿堂。 《文脉流芳:中国近现代思想大家的精神世界》并非一部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部充满洞察力与人文关怀的深度阅读体验。本书致力于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中国的伟大心灵,探讨他们在内忧外患之际,是如何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又是如何以笔为剑,以言为炬,影响了数代人的命运。 本书精选了五位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进行深入剖析,他们分别是: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以及陈独秀。 第一章:开眼看世界的第一声惊雷——林则徐与魏源的“经世致用”新篇 鸦片战争的炮火,彻底敲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正是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一股务实的变革思想应运而生。本章聚焦于林则徐和魏源。 林则徐,这位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开明官员,他的目光超越了传统的儒家视野,开始关注西方世界的军事技术与制度。我们详细考察了他在处理禁烟、勘察边疆过程中的实践理性,以及他私下对西方书籍、地图的研习。他所代表的,是一种被动触发的、带有浓厚功利主义色彩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萌芽。 魏源,作为林则徐的亲密友人与思想继承者,在《海国图志》中完成了更为系统化的知识梳理与理论构建。本章深度分析了《海国图志》的编纂过程、其知识体系的涵盖范围(从地理、历史到军事、科技),并重点探讨了“师夷长技”理论的内在张力与局限性。魏源在强调学习西方的器物层面的同时,又坚守着“固本培元”的儒家立场,这种“中体西用”的雏形,揭示了早期改革者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本章旨在展现,中国最早的现代化思潮,是在对传统忠诚与对现实紧迫感之间艰难求索的结果。 第二章:千年一变下的制度焦虑——康有为的“托古改制”与大同理想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次惊心动魄的尝试。康有为以其磅礴的文采和深厚的经学功底,将儒家经典重新阐释,为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本章详述了康有为如何运用《春秋》公羊学和宋学理学,建构起“托古改制”的理论基石。我们不仅分析了《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的核心论点,更深入挖掘了他思想深处的乌托邦情结——《大同书》。 《大同书》是康有为思想体系中最具前瞻性和争议性的一环。它描绘了一个取消私有制、消除阶级、男女平等的理想社会。本书将对比分析康有为的政治变法主张(君主立宪)与他最终的社会理想(大同世界),探讨这种激进的未来图景是如何与其保守的改革路径并行不悖的。他的思想,既是旧学问对新问题的回应,也是对未来社会形态的终极叩问。 第三章:在继承与决裂的夹缝中重生——梁启超的新民之学 如果说康有为是旧时代向新时代过渡的桥梁,那么梁启超则是第一个真正以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塑造国民精神的文化巨匠。 本章着重探讨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我们细致梳理了梁启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理论侧重:从早年对“变法”的激昂鼓吹,到流亡海外时对国民性弱点的深刻反思,再到晚年对传统文化的温情回归。 核心内容包括: 1. “少年中国说”:如何用浪漫主义的笔调唤醒青年的国家责任感。 2. “知耻感与公德心”:梁启超对国民道德重建的迫切需求。 3. 政治学说的演变:从激进的革命呼吁到对渐进式改良的审慎态度。 梁启超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成功地将西方政治理论与中国文化语境相结合,以报纸和杂志为阵地,普及了民族主义、国家主权、宪政等现代政治观念,真正实现了知识的“大众化”传播。 第四章:对传统的彻底决裂与科学理性的坚守——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批判 辛亥革命的成功并未带来预期的强大国家,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思想界进入了更为激进的“反传统”阶段。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新青年》的主编,扮演了文化革命的先锋角色。 本章将聚焦于陈独秀对儒家旧道德的无情批判,以及他对“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极力推崇。我们分析了: 1. “打倒孔家店”的深刻动因:儒家伦理如何被视为阻碍个体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桎梏。 2. 对“青年”的期许:陈独秀如何将希望寄托于抛弃旧道德束缚的一代新人。 3. 从自由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向:这一思想轨迹背后的时代逻辑和个人体悟,探讨他如何在新一轮的国际思潮浪潮中,找到了新的救国方案。 本书通过对这五位思想巨匠的深入挖掘,不仅呈现了他们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更揭示了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个体解放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不屈精神、深刻的忧患意识以及复杂而迷人的精神世界。这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现代的中国人”的深刻思考史。 推荐读者: 历史爱好者、政治学与思想史研究者、对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知识分子命运感兴趣的读者。 --- 出版社信息: [此处略去原书信息,专注于新书内容介绍] 装帧: 精装/平装(具体以出版形态为准) 定价: 人民币 [请自行设定] ISBN: [请自行设定,与原书无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没有陷入那种枯燥的年代流水账,而是巧妙地将龚自珍的个人命运与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大背景紧密交织在一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历史细节时的那种克制而精准的笔触。比如,关于龚自珍与当时一些重要人物的交往,作者没有过多渲染私交的八卦,而是着重分析了这些交往对于他思想形成的影响。那种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节点上,如何艰难地保持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的困境,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读完后,我不仅对龚自珍本人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更是对嘉庆、道光年间社会思潮的演变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脉络。它提供了一个观察晚清社会肌理的绝佳窗口,让人深思,为何在那样一个“英雄辈出”的时期,最终却迎来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开端。

评分

这本关于晚清思想家龚自珍的传记,拿到手里就让人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梳理了龚自珍跌宕起伏的一生,从他早年的才华横溢,到中年时期的壮志难酬,再到后期的愤世嫉俗与对时代深刻的洞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龚自珍塑造成一个高大全的完人,而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他性格中的矛盾与挣扎。比如他对科举制度的批判,那种撕裂感,一方面是体制内的精英,另一方面又对体制的腐朽深恶痛绝,这种内在的冲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跟随他的足迹,穿梭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感受他“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那是对僵化体制最深沉的失望,也是对国家未来最热切的期盼。那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革新的渴望,即便是隔了一个多世纪,读来依然振聋发聩,让人不得不思考,我们今天的社会,是否也存在着某种需要“抖擞”的沉疴。

评分

我很少能找到一本传记能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人物的个体命运描绘得如此平衡。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是思想的穿透力是超越时空的。龚自珍的困境——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渴望变革却又被旧秩序束缚的无力感——在当代社会依然有着奇妙的共鸣。这本书的伟大之处,或许就在于它成功地激活了这段尘封的历史,让这位“幽灵般”的改革先驱,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中,并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被重新审视。它不是那种只适合学术研究的冷硬文本,而是真正能引发普通读者对自身所处时代进行深刻反思的佳作,阅读体验非常充实和引人入胜。

评分

相比于许多严肃的历史传记,这部作品在文采和情感的抒发上显然更胜一筹,或许正如书名所暗示的,带着一种“箫韵”般的清冷与悠远。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尤其擅长运用富有古典韵味的表达方式来烘托人物的心境,这与龚自珍本人的诗人气质是相得益彰的。书中对龚自珍诗文的引用和解读恰到好处,没有生硬地塞入学术分析,而是让诗句自然地流淌出来,成为解读他人生选择的密码。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关于他晚年漂泊生涯的描述,那种“风尘仆仆”的孤独感,从字里行间都能扑面而来。这使得龚自珍不再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思想家,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在时代洪流中努力保持自身光亮的个体,让人读来既心生敬意,又扼腕叹息。

评分

从结构上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清晰,它似乎遵循着一种“点、线、面”结合的叙事策略。既有对特定事件(点)的深入剖析,也有贯穿其一生的思想发展脉络(线),更有对当时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状态的宏观描摹(面)。这种多层次的解读,使得即便是对清代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一手史料时非常审慎,并且会清晰地标注出哪些是确凿的史实,哪些是基于当时记载的推测,这种严谨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可信度。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龚自珍“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探讨了“为什么他会那样做”,以及“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怎样的价值和警示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