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幻由人生——蒲松龄传(平)
定价:45.00元
作者:马瑞芳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063744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作者以史笔勾勒人物命运,解析旧迹时不乏妙笔。把故事、学术思考置于一个空间里为之,有奇异的效果。从清代的典章制度、官场风气、民间习俗、士大夫意趣里,寻找小说家超出常人的智慧之源。通达与敏锐,苍凉与平静中说出旧文人的隐秘。世俗之情与远世的诗意在一个奇异的维度里展开,很有立体之感。
文史专家孙郁
这是蒲松龄研究者真确的记述,化史为诗,从生活经历中寻觅创作的轨迹;这是《聊斋志异》研究者的新见,化诗为史,从诗文中窥视作者心路的历程;这是作家幻化而成的故事链——形神兼备的人物传记,可望成为蒲传中一次新的。
文学专家刘茵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翔实的、带有学术意味的人物传记。作者是研究蒲松龄的大家,又有文学写作的经验,故下笔纵横捭阖,情思缕缕,除了人物鲜活外,历史的语境也被一一点缀出来。一个在科举路上不得志的文人形象被勾勒得栩栩如生,诸多历史话题浮现其间,乃文学画廊的奇景,有身临其境的美感。
全书的写法很有特色,对传主的身份、家事、交游、形迹均有详细的描述,考据、细读、理论思考都在感性的书写里得到表达。文字自然老到,是体贴历史的一种陈述。作者考察蒲松龄的家事,很有史家的感觉,是深通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一种沉思。描述蒲松龄科举的挫折之路,故事生动有趣,将材料消化于感性的空间里。底层读书人的价值取向,民俗与风气,都有声有色。
目录
卷首语
引言/世界短篇小说从这儿崛起
部/风华正茂
章/蒲松龄出生与先祖民族之谜
第二章/山东头名秀才
第三章/迷惘而珍贵的青春岁月
第四章/确立为人要则——王永印家坐馆
第二部/南游作幕
第五章/漫向风尘试壮游
第六章/新闻总入鬼狐史
第七章/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第三部/七年困窘
第八章/高官朋友和崂山之行
第九章/家徒四壁妇愁贫
第十章/秀才入闱飞鸿铩羽
第十一章/泰山行和诗——王观正家坐馆
第十二章/卷入沈家纷争——沈天祥家坐馆
第十三章/《聊斋志异》初步成书
第四部/西铺坐馆
第十四章/初到西铺
第十五章/毕府的聊斋知音
第十六章/毕府的宾客们
第十七章/结识王士禛
第十八章/孙蕙和顾青霞
第十九章/科场重挫及科举作
第二十章/终生磨一书
第二十一章/俚曲和杂著
第二十二章/平民生涯
第二十三章/历下游踪
第五部/暮年家居
第二十四章/老卧蓬窗
第二十五章/聊斋传千古
附录一/相关史料与文章/
附录二/蒲松龄年表
附录三/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马瑞芳,女,生于山东省青州市,回族人。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常委。2005年起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马瑞芳说聊斋》共24讲。主要著作有:《蒲松龄评传》、《聊斋志异创作论》、《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长篇小说《蓝眼睛黑眼睛》、散文《学海见闻录》《煎饼花儿》获得过全国性文学奖项。
文摘
序言
这部作品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平衡了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想象力。它既有扎实的史料支撑,使得人物的成长历程有据可查,又巧妙地避开了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叙事。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仿佛自己就置身于那个烟雾缭绕、人声鼎沸的古代小镇。作者对于环境光影、气氛渲染的文字功力极强,使得文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古典的韵味。我尤其赞赏作者处理关键转折点的技巧,那些决定性的事件,往往不是被大肆渲染,而是通过周围人物的反应、环境的细微变化来侧面烘托,从而营造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张力。这种细腻且高级的叙事手法,让整本书读起来丝滑流畅,节奏感极佳,仿佛一曲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低起伏,层次分明,让人意犹未尽,值得反复品味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与人生况味。
评分我必须说,阅读体验上,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克制的叙事美学。它没有过分煽情,也没有刻意拔高,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调,去描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心路历程。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恰恰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书中对于清代社会风貌的构建,简直是一幅幅精美的风俗画卷,从茶馆里的谈笑风生,到乡村祠堂里的等级森严,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不喧宾夺主,却为人物的命运提供了坚实可感的背景支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转折点时所展现的功力,那些关于地方官员更迭、民间思潮涌动的描写,让人物的决策和选择显得无比真实可信。尽管我们都知道最终的文学成就,但在阅读过程中,更多感受到的是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努力保有其独立的精神空间。那种对“人”的本真状态的捕捉,超越了单纯的传记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精神自救的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读起来像是在解开一个层层递进的谜团。作者似乎很擅长运用“伏笔”与“照应”的技巧,开篇看似漫不经心提及的一些童年经历或地方习俗,到中后段都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归并解释了人物某些关键行为的动机。尤其是对特定文化符号的解读,相当到位。比如,书中对某种民间信仰的阐释,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与士人阶层内心世界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我喜欢这种“疏密有致”的叙述方式,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专注,去体会字里行间那些未被言明的张力。这种叙事手法,使得即便是对那个时代背景并不十分熟悉的人,也能通过人物的情感脉络,逐步进入那个充满奇谲想象与严酷现实的复杂世界。读完之后,合上书本,脑海中浮现的不是零散的史实,而是一条清晰、完整、充满生命力的精神轨迹。
评分坦率地说,我对这种将个体生命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的作品,一向抱有很高的期待,而这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对“深度”的苛求。它的文字风格是沉郁而富有韵味的,偶有几处精妙的比喻,像是瞬间点亮了晦暗的场景,让人豁然开朗。比如,对某个特定时期社会氛围的描摹,所用的词汇和句式,都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厚重感。更重要的是,作者似乎对“孤独”这一主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表达。主人公在世俗的洪流中,如何保持其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批判精神,这一点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孤独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知识分子在坚持自我与迎合环境之间的痛苦抉择。书中对于这种内心煎熬的描摹,充满了哲思的力量,读后让人不禁反思,在任何时代,保持思想的独立性,需要付出何等巨大的代价。
评分这部传记的笔触,如同清晨薄雾中若隐若现的古村落,带着一种既熟悉又疏离的韵味。作者似乎并未试图将主人公塑造成一个高大全的完美形象,反而精准地捕捉了那些微妙的人性挣扎与时代背景下的无奈。我读到那些关于科举路上的屡试不第,那种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求生的焦虑,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尤其是对蒲松龄先生那些轶闻琐事的描绘,不是简单的好奇心满足,而是在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里,窥见了其思想深处的萌芽与蜕变。比如书中对他与乡人交往、对民间故事的收集过程的细致刻画,让我看到了一个饱含人文关怀的记录者,而非仅仅是那个写出志怪小说的文人。那些对古代社会阶层固化、人情冷暖的白描,虽然不直接提及书名,却能让人联想到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一切光怪陆离的想象,或许都源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全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涓涓细流,缓缓铺陈人物的内心世界,时而又如山洪暴发,将读者拉入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中,读来酣畅淋漓,深思不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