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东亚季风年鉴(2015)
:65.00元
售价:47.5元,便宜17.5元,折扣73
作者:国家气候中心(东亚季风活动中心)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02963804
字数:
页码:12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东亚季风是盛行于东亚地区的冬、夏季风及其环流的统称。东亚季风区的范同覆盖了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中南半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
《东亚季风年鉴(2015)》是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核心业务产品之一,全书分为3章。第1章描述了2014/2015年东亚冬季气候及冬季风环流系统的特点;第2章介绍了2015年东亚夏季气候和夏季风环流系统的特征;第3章主要介绍了2015年中国雨季进程的概况。年鉴中也回顾了2014/2015年冬季中日韩冬季风会商以及2015年夏季亚洲区域气候监测、预测和评估论坛气候预测的结果。
本年鉴可供从事气象、农业、水文和地质等多个行业的业务、科研和教学人员使用及参考。
前言
概述
第1章 东亚冬季风
1.1 冬季气温
1.2 冬季降水
1.3 冷空气过程
1.4 低温事件
1.5 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
1.6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活动
第2章 东亚夏季风
2.1 夏季气温
2.2 夏季降水
2.3 事件
2.4 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
2.5 东带夏季风
2.6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
2.7 季节内振荡
第3章 中国雨季
3.1 中国东部雨带演变
3.2 华南前汛期
3.3 西南雨季
3.4 中国梅雨
3.5 华北雨季
3.6 华西秋雨
3.7 中国雨季概况
附录A 资料和指标说明
附录B 东亚季风系统及其气候特征
附录C 2015年全球海温及海冰分布
附录D 2015年北半球积雪状况
附录E 2014/2015东亚冬季风季节预测联合会商回顾
附录F 2015年亚洲区域气候监测、预测和评估论坛
附录G 东亚冬季风指数
附录H 东亚夏季风指数
附录I 中国雨季历年信息表
这本《东亚季风年鉴(2015)》是一本非常扎实的学术著作。从书的整体结构和内容来看,它显然是经过了严谨的科学研究和细致的编撰过程。我最看重的是书中对不同季风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探讨。例如,关于副热带高压的移动如何影响梅雨带的南北摆动,以及这种摆动又如何与台风生成和路径产生耦合效应,这些章节的分析令我印象深刻。书中提供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力求客观地呈现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我尤其关注了关于极端降水事件的成因分析,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区域性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非常有帮助。虽然书中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统计模型,但作者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图表和表格,尽可能地将这些复杂的信息直观地呈现出来。对于我这样一名非专业读者来说,阅读过程确实需要花费不少精力去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但正是这种深入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东亚季风系统背后隐藏的深刻规律。这本书是一部严肃的科学研究报告,其价值在于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和理论基础。
评分坦白讲,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东亚季风年鉴(2015)》,毕竟“年鉴”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气息,总觉得会晦涩难懂。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在保持其专业性的同时,也注入了不少引人入胜的细节。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地区因为季风异常而导致的农业生产挑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经济影响。这种将宏观的气候现象与微观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的视角,让我觉得这些数据和分析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现实写照。例如,书中对某次强降雨过程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气象要素的描述,还联动了洪水预警、灾害评估等多个环节,展现了季风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此外,我也注意到其中对不同研究方法的比较和讨论,这为我了解当前气候研究的前沿动态提供了窗口。虽然有些章节的统计方法和模型理论对我来说仍有些陌生,但我能感受到作者们在努力架起科学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力求信息的有效传达。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气候研究不仅仅是少数科学家的事,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评分读完这本《东亚季风年鉴(2015)》,说实话,我的感受非常复杂。一方面,它所呈现的严谨科学态度和海量数据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气候研究实验室。那些关于季风爆发、降水异常、台风路径分析的章节,无不展现了作者团队深厚的专业功底。我特别关注了关于2015年极端天气事件的梳理,那些详细的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卫星云图分析,以及模型模拟结果,让我对当年东亚地区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比如,关于那场罕见的持续性干旱,报告中不仅描述了其范围和强度,还深入探讨了可能的气候背景和环流异常,这对于我们理解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同时,年鉴中还涉及了季风系统与海洋、陆地相互作用的机制,这部分内容虽然专业性很强,但作者们通过清晰的图表和深入浅出的解释,努力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窥见其中奥秘。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气象学家,用最科学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详实而生动的东亚季风画卷,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赞叹,绝对是该领域内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评分我之所以购买《东亚季风年鉴(2015)》,主要是出于对东亚地区气候变化趋势的好奇心,希望从中找到一些前瞻性的信息。这本书以其详尽的数据和系统性的梳理,确实满足了我的这一期望。它并没有像一些科普读物那样,用过于简化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科学问题,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加严谨和深入的方式。我特别欣赏它对于不同研究方法的介绍,这让我了解到,即便是同一现象,也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角度和分析模型。例如,在讨论季风强度变化时,书中就引入了不同的指数和计算方法,并对它们各自的优劣进行了分析。这种批判性的视角,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问题的复杂性。虽然我对其中的部分数理模型和统计分析感到吃力,但整体而言,它所呈现的研究成果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我尤其关注了关于未来季风演变的预测部分,虽然预测总是有不确定性,但基于现有数据和模型所给出的趋势,足以引起我们对未来气候变化的警惕。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给专业人士准备的案头参考书,它承载了大量的研究心血,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
评分阅读《东亚季风年鉴(2015)》的体验,可以用“信息量爆炸”来形容,但并非那种杂乱无章的混乱,而是充满条理和逻辑的密集。从一开始,我就被书中铺天盖地的图表和数据所震撼,每一页都仿佛是一个微型的数据分析报告。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关于大气环流、海温异常与季风活动之间复杂关联的论述,这让我领略到了气候科学的精妙之处。书中对2015年季风活动的详细描绘,不仅涵盖了其强度和范围,还深入剖析了影响因素,比如太平洋海温的波动、亚洲大陆的下垫面特征等等。这些内容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东亚季风系统的认知边界。我注意到,年鉴的编撰者们在信息的呈现上非常注重科学的严谨性,每一个结论都力求有数据支持,每一个分析都力求有理论依据。虽然对于某些专业术语和模型公式,我还需要借助其他资料来辅助理解,但这并不妨碍我从整体上把握这本书的价值。它就像一本珍贵的科学档案,记录了2015年东亚季风的“一举一动”,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