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树线 9787121320897 电子工业出版社

高山树线 9787121320897 电子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士Christian Krner克里斯汀科勒,吴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生态学
  • 高山植物
  • 树线
  • 植物地理
  • 生物多样性
  • 环境科学
  • 生态系统
  • 植物生态
  • 自然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晚秋画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20897
商品编码:2963727828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高山树线

定价:128.00元

作者:(瑞士)Christian Krner(克里斯汀科勒),吴宁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1213208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高山树线标志着树木生长的低温极限,广泛存在于世界范围的山地之间。作为《高山植物功能生态学》的姊妹篇,Christian Krner对从赤道到亚北极的树线分布现象进行了全球性综合分析,并基于树木生物学对此进行了功能解释。本书采用多学科方法探索了树木生长上限的森林格局、树木形态学、解剖学和气候学等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树线位置的模型模拟、种群繁殖过程、发育、物候和进化等进行了阐述,归纳总结了树木生长过程中碳、水分和养分关系的生理学及胁迫生理学方面的证据,*后以树线历史(古生态学)和全球变化对现在和未来树线影响的分析结尾。书中有100多幅插图,其中大多数是彩色的,展示了世界各地的高山树线,书中还以图表和表格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信息。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和相关科研人员,可作为生态学、林学、植物学、生物学、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教材或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Christian K?rner,1949年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9年起任瑞士巴塞尔大学植物研究所终身教授,是国际的高山生态学/植物学家。他发表过300多篇关于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学术论文和20多本学术专著。同时,他终身致力于基础植物学的教学工作,诲人不倦,除在巴塞尔大学执教外,还每年在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本科生上课。1999年斯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 Verlag)出版了科勒博士里程碑式的著作,高山植物功能生态学》,2003年第二版,2008年中文版在中国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11年其姊妹篇《高山树线——全球高海拔树木生长上限的功能生态学》再次由斯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 Verlag)出版。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关于《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与空间演变》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字数约1500字,旨在展现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规划思想与社会功能变迁,同时不提及您提供的特定图书信息。 --- 图书简介:《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与空间演变》 作者:[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 ISBN:[虚构ISBN号] 导言:凝固的史诗——城市作为文明的载体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权力、经济、信仰与日常生活的交汇点。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城市的兴衰荣辱直接反映了王朝的盛衰更替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本书《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与空间演变》并非一部简单的城市建筑图录,而是一部试图穿越时空,深入剖析古代中国城市布局哲学、规划技术及其社会功能演化的宏大叙事。 我们聚焦于从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雏形,到秦汉的宏大规划,再到唐宋的坊市制度松动,直至明清的定制化格局,力求描绘出一条清晰、多维的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脉络。本书认为,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并非西方古典主义意义上的纯粹几何美学追求,而是“天人合一”宇宙观、中央集权政治需求以及实用功能考量的复杂耦合体。 第一部分:肇始与奠基——史前聚落到礼制都城(约公元前3000年—前206年)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城市文明的源头。从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我们发现了早期防御工事、中心建筑群和秩序初现的聚落形态。这些早期的“城市”雏形,已经体现了初步的等级划分和防御意识。 随后,历史的焦点转向夏、商、周三代。商代的殷墟被视为中国第一个具有成熟规划体系的都城典范。其外郭城、内宫城与宗庙祭祀区的布局,奠定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基本原则。这种布局不仅是地理上的安排,更是政治权力合法性与宗法制度的物化体现。 本书深入分析了周代礼制对城市形态的决定性影响。周礼中对“国中”、“都城”的严格界定,确立了城市规划的中轴对称、方正规整的早期范式。城墙的厚度、里坊的尺度,乃至道路的宽度,都暗含着维护等级秩序的政治意图。这一阶段的城市,是礼乐制度的外化空间。 第二部分:帝国之魄——秦汉的秩序与扩展(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城市的规划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标准化水平。本书着重探讨了秦都咸阳和汉都长安的规划艺术。 长安城的规划,特别是西汉时期的布局,是古代城市规划的巅峰之作。其宏大尺度、清晰的棋盘式路网、明确的功能分区,展现了帝国试图将整个“天下”的秩序投射到都城之中的雄心。我们详细考察了宫城、皇城与外郭城的层级关系,分析了这种空间结构如何服务于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 此外,本部分还对比了区域性大郡县城的规划模式,探讨了“里坊制”在汉代城邑中的初步实践及其与军事防御、人口管理的紧密联系。城市不再仅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帝国行政、经济和军事的辐射节点。 第三部分:变局与韧性——魏晋隋唐的转型与成熟(公元220年—公元907年)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中国城市规划在隋唐时期迎来了新的高峰,同时也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韧性。 隋唐长安城是本书的重点案例。它继承了汉代的方正传统,但通过更精确的几何设计和功能优化,将城市规划推向了成熟。我们细致分析了其“坊”与“市”制度的运作机制:坊(居住区)的封闭性与宵禁管理,市(商业区)的集中与严格管理。这种空间隔离不仅是为了管理人口,更是为了强化社会阶层的物理界限。 然而,本书也揭示了长安规划的内在张力——过度的标准化与日益活跃的市民经济之间的矛盾。我们探讨了这一时期,“里坊制度”如何从一种绝对的规划工具,逐渐被商业发展和民间需求的压力所渗透和改造,为后世的城市变革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市民化的浪潮——宋代坊市的瓦解与商业的勃兴(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 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传统的封闭式里坊制度在开封和杭州等大都市中开始瓦解。 本书详细描述了“打破坊墙,临街开店”的现象。商业活动不再被限制在固定的“市”内,而是沿着主干道自然蔓延。城市空间由严格的“等级空间”向更具活力的“商业空间”转变。杭州城的规划,体现了对自然环境(如西湖)的整合利用,以及对水运码头、专业市场等经济要素的优化布局。宋代的城市更注重“效率”和“便利”,而非仅仅是“秩序”和“礼制”。 我们还探讨了宋代城市消防、公共卫生设施(如街道的宽度和排水系统)的改进,这反映了人口密度增加背景下,城市管理者对“公共福祉”的新认识。 第五部分:定型与内敛——明清的规制与保守(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 明清时期,城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对古典礼制的继承与强化,尤其是在北京的规划中。本书剖析了北京城作为“紫禁城+内城+外城”三层结构,是如何将皇权神授的理念推向极致的。中轴线的绝对主导地位、严格的门阙系统和色彩的象征意义,都体现了对前代规划哲学的集大成和制度化。 然而,我们也看到,在地方城市和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城市空间依然保持着宋代以来的活力与开放性。本书分析了商业街区、会馆公所以及园林在明清城市空间中的独特地位。园林作为“在城市中构建的自然”,成为士大夫阶层应对僵化政治和高度密集的城市环境的一种独特的空间回应。 结语:遗产与启示 《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与空间演变》旨在通过对历代都城、重要都会和特定功能城址的细致梳理,揭示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动态连续性和内在矛盾性。它不是僵硬的制度记录,而是社会权力、经济需求、技术能力与文化信仰共同雕刻出的立体历史切片。理解这些古老的空间智慧,对于我们反思当代城市发展中,如何在效率与人文、秩序与活力之间寻找平衡,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参照。本书为历史学、城市研究者、建筑师以及所有对中国文明的物质载体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幅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古代城市生活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好在为我的旅行做准备,想着或许能从里面找到一些关于高山地区生态环境的有趣信息。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光从目录和一些章节的标题,就能感受到作者知识的广博和研究的细致。我看到了一些关于不同地区树线分布的案例,以及影响树线高度的各种因素的讨论。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地理现象的介绍,更是一个关于生命如何在严酷环境中生存和适应的深刻洞察。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自然保护的启发,或者让我对即将到来的高山之行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这本书看起来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很有意思,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色彩搭配也很舒服,让人一眼就能联想到高海拔地区那种开阔又带着一丝神秘的自然风光。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纸张的触感所吸引,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这年头还能有这么用心的印刷,真的很难得。从排版上看,字号适中,行间距也比较宽松,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压抑,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插图,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看内容,但从那些精美的图片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选材上的用心。感觉这本书无论是作为案头书,还是送给热爱自然的朋友,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我非常期待能够沉浸在书中,去探索那些关于高山树线的奥秘。

评分

最近在逛书店的时候,无意间被这本书吸引了。我平时对自然科学类的书籍比较感兴趣,尤其喜欢那种能够带我走进未知世界的读物。这本书的名字“高山树线”就非常抓人眼球,听起来就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意味。我翻了几页,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吸引我,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报告,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即使是对相关领域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很容易地跟随作者的思路,去理解那些深奥的科学概念。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如此遥远的、险峻的环境中进行研究的,这背后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智慧。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能够窥探到一个我从未深入了解过的自然现象。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厚度,更是内容上的厚重。从书名“高山树线”来看,就足以想象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不易。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很多文献和研究成果,这表明作者在撰写这本书时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学术考证,是一部非常有学术价值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某些空白,为有志于研究相关领域的学生和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即使我是个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我相信,阅读这本书将会是一次知识上的洗礼和精神上的升华。

评分

我一直以来对那些能展现生命顽强生命力的自然现象感到着迷,而“树线”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就是生命力在极端环境下的一个极致体现。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终于有了一本能够系统地、深入地探讨这个话题的读物。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出版方是电子工业出版社,这让我有点意外,因为我通常把这个出版社和科技类、计算机类的书籍联系在一起,但看到它出版这样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反而觉得更有深度和广度。书的定价也比较合理,考虑到其内容的专业性和可能包含的精美插图,我觉得物超所值。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本书是如何解释树线形成的科学原理,以及它对生态系统有着怎样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