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本书是利用中guo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红壤旱地长期定位试验长期监测数据,结合祁阳红壤实验站在红壤区kai展的相关研究编写而成。全书共分十1章,在概述红壤分布和红壤地区土地zoxg的农业利用情况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影响红壤质量的施肥、养分迁移、酸化三个核心问题,从红壤基本特征、演变过程和机理、红壤定向培育方*等方面,结合长期试验的大量数据进行论述。分析了红壤质量演变的趋势、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技术措施,未来的发展方向。全书具有理论性、资料性和实践性。 &xbsp;&xbsp; 本书可goxg农学、土壤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也可goxg各集政府农业部门参考。
目录
*1章概述 *1节红壤分布与粮食生产 *二节红壤地区自然资源特点与潜力 2.1水热资源丰富,季节性干旱严重 2.2植被资源相对丰富,出现逆向演替的趋势 2.3土壤类型多样,但退化严重 2.4人多地少,人地关系紧张 2.5生产经济条件较好,但产投比降低趋势明显 2.6红壤资源的生产潜力 第三节土壤功能评价指标 3.1土壤功能分类 3.2土壤功能评价指标内 3.2.1环境交互功 3.2.2动植物栖息地功
*1章概述
*1节红壤分布与粮食生产
*二节红壤地区自然资源特点与潜力
2.1 水热资源丰富,季节性干旱严重
2.2 植被资源相对丰富,出现逆向演替的趋势
2.3 土壤类型多样,但退化严重
2.4 人多地少,人地关系紧张
2.5 生产经济条件较好,但产投比降低趋势明显
2.6 红壤资源的生产潜力
第三节土壤功能评价指标
3.1 土壤功能分类
3.2 土壤功能评价指标内
3.2.1 环境交互功
3.2.2 动植物栖息地功
3.2.3 作物生产功
3.2.4 人居环境功
3.2.5 自然文化历史档
3.2.6 原材料goxg给功
第四节红壤质量演
4.1 红壤侵蚀时空演
4.2 红壤肥力时空演
4.3 红壤酸化的时空演变
4.4 红壤污染时空演
*二章 红壤地区土地农业利用现状与养分演变
*1节红壤地区土地农业利用现
1.1 红壤地区农业种植制度现
1.2 土壤生产力现
*二节红壤质量现状、演变与发展趋
2.1 红壤质量现状
2.1.1 土壤质量包括土壤肥力质量、环境质量和健康质量三个方面
2.1.2 红壤酸化现
2.1.3 红壤污染现
2.2 红壤质量演变的主要趋
2.2.1 农田氮素平
2.2.2 农田磷素平
2.2.3 农田钾素平
2.3 影响红壤肥力质量演变的驱动因
2.3.1 土壤侵蚀的驱
2.3.2 红壤酸化驱
2.3.3 不合理kai发利用的驱
2.3.4 施肥方式和作物消耗驱
第三章 南方红壤长期试验与监测概况
*1节湖南祁阳红壤旱地长期试验概况
*二节湖南祁阳红壤监测点操作技术规
2.1 监测地的土壤详查
2.2 土样的采集与分析
2.2.1 土壤剖面样的采集与分析
2.3 土壤详查时基础土样的采集与分析
2.4 农化土样的采集与分析
2.5 年际土样的采集与分析
第三节植株样品的采集与分
3.1 植株本底样
3.2 植株农化样、
3.3 植株年际样
3.4 分析项目
第四节田间试验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第四章长期施肥红壤旱地有机质、氮、磷、钾、硫等养演变
*1节红壤有机质演变规律
1.1 长期施肥对红壤有机质zoxg量的影响
1.2 长期施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1.3 长期施肥对红壤不同大小颗粒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1.4 长期施肥对红壤团聚体组分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1.5 长期施肥对土壤稳定有机碳(抗 H2O2 氧化有机碳)的影响
1.6 长期施肥红壤有机碳矿化
1.7 红壤有机质含量和有机物料(农家肥或秸秆)碳投入量的关系
*二节红壤氮素的演变规律
2.1 长期施肥对红壤全氮含量的影
2.2 长期施肥对红壤有效氮含量的影响
2.3 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碱解氮与全氮的相关性
第三节红壤全磷的演变规律
3.1 长期施肥对红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3.2 长期施肥对红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3.2.1 土壤 Olsex-P
3.2.2 土壤磷组分
3.2.3 长期施肥对红壤需磷肥指数影响( PFI )
3.2.4 红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和磷肥投入量的关系
第四节红壤钾的演变规律
4.1 长期施肥对红壤全钾含量的影响
4.2 长期施肥对红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影响
4.3 长期施肥红壤钾素固定特征
4.4 长期施肥红壤钾素释放特征
4.5 长期施肥红壤钾素 Q/I 演变特征
第五节 长期施肥对土壤剖面中有效硫积累及其影响因素
5 . 1 土壤有效硫的分布与积累。
5.2 不施磷肥处理对土壤有效硫的影响。
5.3 影响土壤硫剖面积累的因子
第五章红壤旱地作物产量变化及对碳、氮、磷、钾响应关系
*1节 长期不同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二节 作物产量与氮素吸收关系
第三节 作物产量对长期施磷肥的响应
第四节 作物产量对长期施用钾肥的响应
第六章红壤酸性演变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1 碳酸和有机酸对土壤酸度的影
1.2 有机物质对土壤酸度的影
1.3 氮循环影响土壤酸化的机制
1.3.1 氮肥品种对土壤硝化酸化的影响
1.3.2 氮肥配施其他肥料对氮肥硝化作用的影响
1.4 硫循环在土壤酸化中的作用
1.5 阳离子循环在土壤酸化中的作用 &xbsp;
*二节 长期施肥下红壤 pH 的变化
第三节长期施肥下红壤交换性酸、铝、氢的变化
第四节长期施肥对红壤盐基饱和度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
第五节长期施肥对红壤酸缓冲容量的影响
第六节长期施肥对红壤酸化速率的影响
第七节红壤酸化对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
第八节肥料用量和肥料种类对红壤酸化的影响
8.1 施氮量对红壤硝化潜势和 pH 的影响
8.2 不同肥料种类配合使用对红壤硝化潜势 PH 的影响
第九节红壤酸化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第七章红壤生物肥力变化与施肥关系
*1节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1 土壤微生物的特点
1.2 微生物数量
1.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1.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二节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可培养细菌、放线菌及真菌数量
第三节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特殊生理菌群数量
第四节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C 、 *
第五节不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5.1 土壤细菌zoxg D*A *取及 PCR 结果
5.2 土壤细菌 16S rD*A V3 区 DGGE 分析
第六节长期施肥对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第八章红壤旱地水分特征及肥水藕合关系
*1节红壤养分现状及研究进展
1.1 红壤氮素的研究
1.2 红壤磷素的研究
1.3 水分、养分耦合对农田生态环境的研究
1.4 酸雨对红壤的影响研究
*二节红壤旱地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素
《古籍修复与数字化保护实践指南》 本书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纸质文献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愈发显得弥足珍贵。然而,时间的侵蚀、环境的变迁以及不当的使用方式,使得大量珍贵的古籍面临着加速损毁的风险。《古籍修复与数字化保护实践指南》正是为应对这一严峻挑战而编写的一部集理论、技术与案例于一体的专业参考书。本书系统梳理了古籍保护领域的最新理念和实用方法,旨在为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的专业人员,以及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一套科学、严谨、可操作的实践蓝图。 本书内容深度聚焦于古籍的物理性维护与信息载体的现代化转化两大核心议题,对“修复”与“数字化”两大支柱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阐述。 第一部分:古籍的形态学识别与危害评估 本部分首先建立起对古籍本体科学认知的框架。它深入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风格的纸张、墨、装帧材料的化学与物理特性。读者将学习如何通过纤维分析、墨层结构观察等手段,准确判断古籍的材质来源,这对于后续的修复材料选择至关重要。 随后,书籍详尽剖析了影响古籍寿命的各类环境因素与生物性侵害。这包括温湿度波动对纸张纤维的塑性影响、光照导致的纸张黄变与脆化、酸性侵蚀的机理,以及虫蛀、霉菌等生物危害的识别、预防及清除技术。书中特别设置了“病害快速诊断手册”,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常见病害的形态特征及其严重等级的判定标准,确保修复人员能够迅速、准确地下达保护方案。 第二部分:传统修复技艺的现代传承与创新 古籍修复是一门对手工技艺要求极高的学科。本书不拘泥于理论描述,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传统修复工艺的标准化与优化上。 1. 页面加固与补洞技术: 详细介绍了宣纸、皮纸等特种纸张的选材标准,以及如何利用淀粉胶、植物胶等天然粘合剂进行调配。重点展示了“薄修法”、“分层修补法”等针对不同破损程度的页面处理流程,强调了“以旧修旧”的修复美学原则,确保修复痕迹的最小化与可逆性。此外,对于极其脆弱的写本和印本,书中还引入了“湿法加固”和“微米级补纸技术”,保障纸张的强度和韧性恢复。 2. 传统装帧的复原与加固: 针对线装、册页装、经折装等主要装帧形式,本书提供了逐层分解的复原步骤。无论是卷轴的重新裱糊、蝶衣的重制,还是书脊的加固,都提供了精确到毫米的尺寸参考和工具使用指南。对于残损严重的封面和护封,讨论了如何使用与原装帧材料相近的丝绸、麻布进行科学加固,以维持书籍的结构完整性。 3. 墨迹与彩绘的稳定化处理: 针对宋元版画、明清戏曲插图等富含墨色和彩绘的古籍,本书介绍了无水修复环境下的颜料固定技术,包括微量渗透固定剂的应用,以及如何处理因受潮而发生的“洇墨”现象,确保色彩的稳定和图文的清晰。 第三部分:古籍数字化的流程管理与质量控制 进入信息时代,数字化是实现古籍信息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的必由之路。本部分系统阐述了从实体文献到数字资源的完整转化链条。 1. 扫描设备选型与标准建立: 对比分析了平板扫描、高拍仪、图书影像采集系统(CIS)等主流设备的优劣,并提出了针对不同尺寸、不同脆弱程度古籍的最佳采集方案。强调了色彩空间(如sRGB与Adobe RGB)的选择、DPI(分辨率)的确定标准,以及曝光均匀性的校正方法。 2. 元数据与标准体系构建: 数字化成果的价值依赖于高质量的元数据。本书详细解读了MARC21、Dublin Core等国际标准在古籍著录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籍描述体系,包括对版本、题跋、批校等关键信息进行结构化标引,确保检索的精准性。 3. 数字资源的长久保存策略(LTS): 强调了“数字保存”与“数字获取”同等重要。书中讨论了数据格式的选择(如TIFF、JPEG2000、PDF/A),数据备份的3-2-1原则(三份副本、两种不同介质、一份异地存储),以及定期进行数据迁移和校验,以应对存储介质的淘汰和文件格式的过时。 第四部分:跨学科合作与案例研究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通过多个跨学科合作的成功案例,展示了理论如何在实践中落地。案例涵盖了从宋代大字本的整体性修复与高精度三维扫描,到明代地方志的协同数字化整理,直至罕见少数民族文献的抢救性保护工作。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技术的先进性,更体现了文物保护工作者对文化事业的敬畏之心与创新精神。 《古籍修复与数字化保护实践指南》力求成为新一代古籍保护工作者的案头必备工具书,推动我国古籍保护事业向着更专业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