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维持的研究
定价:58.00元
作者:孙志虎,金光泽,牟长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0302516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线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针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经营中存在地力衰退或潜在地力衰退的问题,依照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模型运行所需要的参数,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林龄的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工林各组分的单木生物量、林分生物量、凋落物储量、细根生物量、各类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林冠下的光照强度以及针叶的光合作用对光环境的响应等方面的调查,同时利用现有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输入、输出数据资料,对FORECAST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实现FORECAST模型对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功能过程的模拟,由此对人工林几种经营措施(如轮伐期、林地枯落物的管理、采伐剩余物的处理和施肥措施)的结果进行评价,提出了维持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经营措施。
本书可供从事林业、生态建设以及生态恢复的科研、教学、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学生参考。
目录
前言
1 引言
1.1 人工林经营与地力衰退
1.2 人工林地力衰退的防治措施
1.2.1 采伐剩余物处理
1.2.2 整地
1.2.3 固氮植物的应用
1.2.4 林地植被管理
1.2.5 间伐
1.2.6 合理施肥
1.2.7 管理凋落物层
1.2.8 长轮伐期
1.3 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概况
1.4 模型在经营措施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1.4.1 经营措施效果评价的实验生态学方法
1.4.2 经营措施效果评价的模型方法
1.5 FORECAST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模型简介
1.5.1 FORECAST模型的基本原理
1.5.2 FORECAST模型的结构
1.5.3 FORECAST模型的调校
1.5.4 FORECAST模型的运行
1.5.5 FORECAST模型的运行结果
1.6 FORECAST模型在林学和生态学中的应用
1.6.1 FORECAST模型在森林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1.6.2 FORECAST模型在景观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1.6.3 FORECAST模型在干扰生态学中的应用
1.6.4 FORECAST模型在生态系统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2 样地状况
3 落叶松单木生物量模型的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标准木的选取
3.1.2 单木各组分生物量的测定
3.1.3 单木各组分生物量模型的建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落叶松带皮胸径和去皮胸径的关系
3.2.2 落叶松带皮胸径和树高的关系
3.2.3 落叶松生物量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3.2.4 落叶松去皮胸径、树高与林木各分量干重的关系
3.3 讨论
3.4 小结
4 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动态的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落叶松林分特征指标的预测
4.2.2 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各组分的预测
4.2.3 不同林龄和立地的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各组分的估计
4.3 讨论
4.4 小结
5 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现存量与年凋落量的研究
5.1 样地概况
5.2 研究方法
5.2.1 取样方法
5.2.2 地统计学方法
5.2.3 落叶松人工林的年凋落量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现存量的地统计学方法估计
5.3.2 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层重量与林龄的关系
5.3.3 凋落物层重量与分解层次之间的关系
5.3.4 落叶松人工林年凋落量与林龄的关系
5.4 讨论
5.4.1 凋落物现存量的地统计学方法估计
5.4.2 落叶松人工林年凋落量与林龄的关系
5.4.3 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层重量与林龄的关系
5.4.4 凋落物层重量与分解层次之间的关系
5.5 小结
6 落叶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及细根生产与周转的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取样方法
6.1.2 地统计学方法
6.1.3 常规方法
6.1.4 细根生产计算方法
6.1.5 细根周转率计算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根系生物量的地统计学方法估计
6.2.2 落叶松人工林各类根系生物量的季节动态
6.2.3 落叶松人工林细根的生产
6.2.4 落叶松人工林细根的周转
6.3 讨论
6.3.1 落叶松人工林根系生物量的地统计学方法估计
6.3.2 落叶松人工林根系生物量随林龄和季节的变化
6.3.3 落叶松人工林根系生物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
6.3.4 落叶松人工林细根的生产
6.3.5 落叶松人工林细根的周转
6.4 小结
7 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养分转移及储量与释放规律的研究
7.1 研究方法
7.1.1 样品采集
7.1.2 养分分析
7.1.3 计算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叶凋落前的养分转移量
7.2.2 凋落物层的养分储量
7.2.3 土壤中的养分储量
7.2.4 根系死亡后养分释放的研究
7.2.5 枯叶养分释放的研究
7.2.6 枯枝养分释放的研究
7.2.7 树皮养分释放的研究
7.3 讨论
7.3.1 养分的内循环
7.3.2 凋落物的养分释放
7.4 小结
8 落叶松光响应曲线特性及林内光照分布的研究
8.1 研究方法
8.1.1 试验材料
8.1.2 光合测定
8.1.3 光合叶面积测定与计算方法
8.1.4 落叶松光合特性参数的计算
8.1.5 叶面积指数和光照测量点的布设
8.1.6 落叶松人工林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8.1.7 落叶松林冠下光照水平分布状况的测定
8.1.8 落叶松人工林叶面积指数和光照数据的处理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落叶松阳生叶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8.2.2 落叶松阴生叶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8.2.3 落叶松阳生叶和阴生叶光合特性的比较
8.2.4 落叶松人工林的叶面积指数
8.2.5 落叶松人工林的光照指数
8.3 讨论
8.3.1 落叶松针叶的光合特性
8.3.2 落叶松人工林的叶面积指数
8.4 小结
9 经营措施对落叶松人工林立地长期生产力影响的研究
9.1 研究方法
9.1.1 模型运行所需数据的收集
9.1.2 不同经营措施的模拟
9.2 结果与分析
9.2.1 落叶松不同器官及部位养分含量的比较
9.2.2 未经管理的落叶松人工林多代连栽模拟
9.2.3 施肥对连栽落叶松立地长期生产力的影响
9.2.4 保留枯落物对连栽落叶松立地长期生产力的影响
9.2.5 采伐剩余物归还对连栽落叶松立地长期生产力的影响
9.3 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题目——《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维持的研究》,在我看来,是一份对生命力的深刻探索。长白落叶松,作为一种重要的树种,在特定区域的生长和繁衍,本身就充满了自然选择的智慧。而“人工林”的标签,则为这种探索增加了人类的介入和塑造,这让我对其中的复杂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长期生产力维持”这一点,简直是点睛之笔。这不仅仅是关于眼前几年的产出,而是关乎一个生态系统在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尺度上,如何保持其活力和功能。这就像是一项对自然进行的“长跑训练计划”,需要周全的策略和持续的投入,才能避免“早衰”或“力竭”。我想象着作者们在长白山地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观测、记录、分析,他们一定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数据和经验。这本书,或许能够解答我在思考森林管理时的一些困惑: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在进行人工干预时,有哪些潜在的风险需要规避?如何让森林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依然能够茁壮成长?它不只是一份研究报告,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培植”可持续未来的教科书,充满了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
评分光是看到《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维持的研究》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浓厚的兴趣。长白落叶松,一个充满地域特色和自然气息的名字,唤起了我对东北原始森林的想象。而“人工林”的后缀,则预示着人类智慧与自然的结合,以及在这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种种挑战与机遇。“长期生产力维持”这几个字,更是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在如今这个资源日益紧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时代,如何让一片经过人为管理的森林,能够在漫长的时间里保持其生机勃勃,持续地贡献其价值,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其中的科学奥秘和实践经验。我期待从中学习到关于森林生态系统动态演变、科学经营策略、以及应对环境变化等方面的知识。它不只是关于一片落叶松林,更可能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绿色的未来。
评分我是一位对生态学和环境保护充满热情的普通读者,偶然间看到了《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维持的研究》这本书的书名。这个题目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长白落叶松,光是听名字就能想象出它挺拔的身姿,沐浴在长白山地区独特的阳光雨露下。而“人工林”则表明了这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这让我不禁思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如何才能不破坏其内在的平衡,甚至能够促进其长远发展?“长期生产力维持”是这本书的核心,这绝对是一个极其重要且具有前瞻性的课题。在当下我们日益关注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的问题时,研究如何让一片森林在漫长的时间里保持其生产能力,意义非凡。这不仅仅是关于木材的产量,更关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包括其固碳能力、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等多个方面。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通过科学的抚育、采伐、更新等措施,来保障森林的持续健康和生产力,从而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财富。这本书的价值,可能远远超出了其科学研究的范畴,它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审慎而富有责任感的对待自然的方式。
评分这部书的题目《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维持的研究》深深吸引了我。虽然我并非林业领域的专业人士,但“长白落叶松”这几个字就自带一种苍劲与生命力,让人联想到东北那片广袤而神秘的森林。而“人工林”则暗示了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的融合,以及在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最让我好奇的是“长期生产力维持”这几个字,它提出了一个非常宏大且实际的问题:如何让一片人造的森林,在经历漫长的时间后,依然能够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持续地为我们提供木材、氧气,甚至生态价值?这背后一定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些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古老人工林,它们如同沉默的巨人,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也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这些“绿色长寿秘诀”的奥秘,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以及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智慧。我期待能从中学习到关于森林生态系统动态、科学经营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理念,甚至是对未来森林可持续利用的深刻思考,这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可能是一份关于我们如何与自然建立更长久、更稳定关系的宝贵指南。
评分《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维持的研究》这个书名,勾勒出一幅关于时间、生命与人类智慧交织的画面。长白落叶松,本身就带着一种原始而坚韧的气质,仿佛是东北大地最忠实的守护者。而“人工林”的设定,则意味着这片森林并非全然由自然孕育,而是融入了人类的规划与管理。这让我对书中探讨的内容充满期待。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无疑是“长期生产力维持”这一核心概念。它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如何让一片经过人类经营的森林,能够在足够长的时间里,依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价值?这绝非易事,它需要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有深刻的理解,也需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科学的实践方法。我猜想,书中一定包含了许多关于森林结构、功能、物质循环以及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入分析,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经营手段,来优化这些过程,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本书,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实现可持续林业的人来说,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挑战的森林解决方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