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同安区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是利用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项目成果汇编的专著。该项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利用同安区耕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及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和环境污染状况调查样点等数据资料,对同安区耕地资源kai展系统、全面地调查评价,旨在摸清同安区耕地土壤类型变化、数量及其空间分布,揭示同安区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养分丰缺、地力水平、中低产田类型及其限制因素,摸清同安区无公害和绿色蔬菜适宜用地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等,为全区耕地资源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科学施肥以及中低产田改良等*goxg科学依据。全书共分9章,*1章介绍了同安区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二章阐述了同安区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方*,第三章介绍了同安区无公害和绿色蔬菜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技术路线与方*,第四章分析了同安区耕地土壤类型、立地条件与农田基础设施状况,第五章分析了同安区耕地土壤的主要理化性状,第六章介绍了同安区耕地地力状况、中低产田类型及其主要障碍因素,第七章分析阐述了同安区无公害、绿色蔬菜适宜用地的数量、质量、主要障碍因素及其空间分布,第八章分析了同安区耕地地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同安区耕地资源合理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第九章分析了同安区无公害和绿色蔬菜适宜用地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同安区蔬菜适宜用地资源合理保护与利用对策。
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观点明确,图文并茂,适合同安区乃到厦门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科研单位的*导干部和科技人员以及农林院校相关专业的广大师生参考使用。
目录
*1章 同安区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
*1节 自然与农村经济概况
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二、土地资源概况
三、自然资源条件
四、社会经济概况
*二节 农业生产概况
1、农业发展历史
二、农业生产现状
第三节 耕地土壤改良利用和生产现状
1、耕地改良利用模式及效果
二、耕地醉佳种植模式
第四节 耕地保养管理简要回顾
1、*二次土壤普查对耕地质量的评述
二、耕地保养管理措施及其成效
*二章 同安区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技术路线和方*步骤
*1节 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步骤
1、调查对象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方*与步骤
*二节 样品分析与质量控制
1、分析项目与方*
二、分析测试质量控制
第三节 耕地地力评价的依据和方*
1、耕地地力评价的依据
二、耕地地力评价技术路线
三、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方*与步骤
第四节 耕地管理信息系统建立
1、资料收集与整理
二、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三、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四、外部数据表的建立
五、资料汇zoxg与图件编制
第三章 同安区无公害和绿色蔬菜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路线与方*步骤
*1节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二节 评价技术与方*步骤
1、基础资料收集
二、评价工作底图空间及属性数据库建立
三、评价因子初选
四、分析方*
五、环境质量标准确定及污染指数计算
六、评价因子筛选及其体系建立
七、蔬菜地适宜性及其质量评价
八、面积统计汇zoxg
九、评价成果图的编辑与输出
第四章 同安区耕地土壤、立地条件与农田基础设施
*1节 耕地土壤类型特征及面积分布
1、耕地土壤类型特征概述
二、耕地土壤类型面积分布
*二节 立地条件状况
1、耕地坡度分布状况
二、耕地坡向分布状况
三、耕地≥10℃积温分布状况
第三节 农田基础设施状况
1、耕地平整程度与梯田化水平
二、排灌能力
第五章 同安区耕地土壤属性
*1节 土壤有机质与矿质养分状况
1、土壤有机质
……
第六章 同安区耕地地力
第七章 同安区无公害和绿色蔬菜用地适宜性
第八章 同安区耕地地力存在的问题与合理利用对策
第九章 同安区宜菜地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合理利用对策
后记
工作大事记
附图
在线试读
1是增施有机肥,*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1,而同安区耕作土壤有机质较缺乏,与*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平均含量出现下降趋势。因此,增施有机肥,改善耕层土壤结构,是*高土壤肥力的根本措施。SHOU先是大力推广秸秆回田、作物秸秆回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措施,是土壤养分回收的重要途径。秸秆含有各种各样的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形成腐殖质,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可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减少容重,改善结构性,还对*高钾肥利用率有显著作用。稻秆中的钾可被水浸泡出来,goxg作物吸收利用。氮、磷、钙、硅、硫等元素与有机物结合在1起,只有通过矿化作用,转变成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或无机态后,作物才可吸收。同安区秸秆资源丰富,应大力推广稻草、藤蔓、薯麦豆类秸秆的回田,争取秸秆回田率达90%以上。其次是发展绿肥生产,根据土壤资源的分布状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优质高产的绿肥品种,发展绿肥生产。第三是全面推广施用有机肥。同安区重化肥、轻有机肥现象较突出,为此,务必发动农户积造农家肥、土杂肥,推广施用商品有机肥,以改良土壤质地,增厚土壤耕层,*高土壤肥力。
二是因土施肥,力促氮磷钾三要素平衡。针对全区土壤氮缺乏、磷富集、钾流失的养分状况,根据作物的目标产量,*出氮、磷、钾施用量及比例和相应施用技术。施肥上要控制磷肥用量、尽量少施或不施磷肥、增加钾肥的施用比例。具体施用量还需根据不同土壤质地、作物养分需求量及肥料利用率而定,做到科学合理施肥,减少施肥的盲目性,降低农业成本,*高肥料施用效益。
三是*倡适施微肥,消除缺素障碍。作物对微量元素的需求量虽很少,但却是作物生长和发育所必不可少的,且不可相互替代的营养元素。微量元素通常是作物体内酶和辅酶的成分,对作物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合成、光合作用、氧化还原及常量元素的吸收利用等均具有显著的促进和调节作用,应科学施用硼、锌等微肥以及镁肥,可作基肥,也可用于叶面喷肥。施用时为了*高吸收效率,可使用螯合态微量元素,从而*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四是调节土壤酸碱度。连作蔬菜土壤酸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土壤氢离子比正常土壤高出十几倍甚到几十倍,严重影响作物生长。调节措施1是增施有机肥,增强土壤对酸度的缓冲能力;二是合理施用化肥,尽量不用过磷酸钙、含氯肥等酸性和生理酸性肥料;三是施用石灰中和酸性,施用量随潜性酸不同而不同。
五是根据不同作物,实施平衡施肥技术。依据土壤检测结果,参照省厅土肥站制定各农作物指标产量所需氮、磷、钾施肥量标准,制定不同作物的配方施肥建议,根据不同作物的目标产量,制定用肥的种类、数量、比例及施用方*。
……
《同安区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图书简介 一、 引言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深入了解耕地地力状况,科学评价耕地质量,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耕地利用效率、保障农产品供给、维护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安区作为厦门市重要的农业区域,其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书《同安区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正是聚焦于这一核心议题,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分析和评价同安区耕地的现状,为同安区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本书的编写,是在深入调研同安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以及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调查技术和评价方法,对同安区耕地的数量、质量、等级、生产潜力以及承载能力等关键要素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与评估。我们力求通过科学严谨的研究,揭示同安区耕地地力现状的精髓,识别其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与保障策略。 二、 本书核心内容与结构 本书在结构上力求逻辑严谨,内容上则涵盖了从宏观背景到微观细节的方方面面,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全面的同安区耕地地力画像。 第一篇:同安区耕地地力调查基础 本篇为全书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一章: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耕地地力评价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追溯耕地地力评价的科学发展历程,介绍国内外学界在耕地质量评价、生产潜力测定、生态承载力评估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重点阐述土壤肥力、土壤理化性质、地块适宜性、耕作障碍等关键评价因子及其相互作用。 1.2 同安区农业发展概况与耕地资源现状: 详细介绍同安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地形、土壤类型、水文条件等)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梳理同安区历年耕地面积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重点分析当前同安区在耕地利用、保护和管理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例如城市化进程对耕地资源的挤占、农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土壤退化风险等。 1.3 本书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明确本书的研究目的,即系统调查同安区耕地地力状况,科学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分析影响耕地地力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提升耕地地力、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具体阐述本书将要涵盖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土壤肥力水平、耕作适宜性、产量潜力、环境友好性等。详细介绍本书采用的调查方法(如遥感影像解译、实地样点调查、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和评价模型(如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GIS空间分析)。 第二章:耕地地力调查技术与方法 2.1 遥感影像在耕地地力调查中的应用: 介绍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如高分、GF系列)在耕地识别、边界提取、种植结构监测等方面的技术优势。阐述如何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监测耕地覆被变化,识别耕作强度,评估地表物质能量平衡。 2.2 实地样点调查与土壤样品采集: 详细描述耕地地力调查的样点布设原则(如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土地利用类型分块抽样),包括样点数量的确定、空间分布的合理性。规范土壤样品采集的流程、深度、数量和保存方法。强调现场调查中对耕作层厚度、土壤质地、颜色、团粒结构、耕作障碍(如石块、障碍物)等物理指标的记录。 2.3 土壤养分与理化性质分析: 列举并详细介绍土壤样品的主要检测项目,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EC值、阳离子交换量(CEC)、碱解氮、有效锌、铜、铁、锰等。说明这些指标与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及环境质量的关联性。介绍常用的土壤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如凯氏定氮法、钼酸铵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 2.4 耕作适宜性与产量潜力评估方法: 阐述如何基于土壤肥力、地形、水文条件、气候因子等,运用适宜性评价模型(如作物-土壤-气候模型)评估耕地的生产潜力。介绍产量模型(如作物生长模型、经验模型)在估算作物最大潜在产量、水分限制产量、养分限制产量等方面的应用。 第二篇:同安区耕地地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篇将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对同安区耕地地力进行详实的描述与分析。 第三章:同安区耕地空间分布与数量特征 3.1 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利用GIS技术,对同安区耕地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其在不同乡镇、街道的分布密度和空间集聚特征。识别耕地连片程度,评价耕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 3.2 耕地数量变化趋势与驱动因素: 基于历史遥感数据和土地统计资料,分析同安区耕地面积在不同时期(如过去十年、二十年)的变化趋势。深入探讨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素,包括城市化扩张、工业用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等。 3.3 耕地质量等级分布特征: 基于前期的评价模型,对同安区耕地进行质量等级划分(如优、良、中、差)。分析不同质量等级耕地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识别优质耕地的集中区域和质量退化耕地的潜在分布区域。 第四章:同安区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分析 4.1 土壤养分状况评估: 详细分析同安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主要养分的平均含量、变异系数以及空间分布特征。识别区域性养分盈亏状况,评估土壤肥力潜力。 4.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评估土壤pH值、EC值、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质地(砂、粉、粘土比例)等对耕地地力的影响。分析土壤物理结构(如团粒结构、容重)与耕作效率、作物根系生长的关系。 4.3 土壤障碍因子识别与评价: 识别同安区耕地可能存在的障碍因子,如土壤盐碱化、重金属污染、土壤板结、低洼易涝、坡度过大等。评估这些障碍因子对耕地质量和作物产量形成的制约程度。 第五章:同安区耕地生产潜力与适宜性评价 5.1 主要作物适宜性分析: 结合同安区气候资源、土壤条件和市场需求,分析不同主要作物(如水稻、蔬菜、经济作物等)在同安区不同区域的种植适宜性。识别适宜种植区、潜力区和限制区。 5.2 耕地生产潜力评估: 基于作物生长模型或综合评价模型,估算同安区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分析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的生产潜力差异,识别高产潜力区。 5.3 耕作障碍对生产潜力的影响: 定量或定性分析土壤障碍因子、地形条件、水文条件等对耕地生产潜力的削弱作用。 第三篇:同安区耕地地力评价与对策建议 本篇将综合前述调查分析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第六章:同安区耕地地力综合评价 6.1 耕地地力等级综合评价: 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等评价模型,将土壤养分、理化性质、地形、水文、气候、耕作适宜性、生产潜力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赋分,最终确定同安区耕地的综合地力等级。 6.2 耕地地力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结合GIS技术,绘制同安区耕地地力等级空间分布图,直观展示不同区域的耕地质量差异。识别耕地质量高、潜力大的优势区域,以及耕地质量较低、需要重点改良的薄弱区域。 6.3 影响同安区耕地地力的关键因素分析: 总结并深入分析影响同安区耕地地力的主要自然因素(如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如土地利用方式、施肥水平、灌溉条件、农业投入、技术水平、污染排放)。 第七章:同安区耕地保护与地力提升对策 7.1 耕地数量保护策略: 提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遏制耕地非农化。加强耕地“进出平衡”的管理,通过土地整理、复垦等方式补充耕地。 7.2 耕地质量提升技术与措施: 土壤改良与培肥: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科学轮作,种植绿肥,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养分供给能力。 耕作障碍治理: 针对土壤板结、盐碱化等问题,推广深耕、酸化土壤改良剂、物理调控等措施。 水土资源优化利用: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善农田排水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干旱、洪涝影响。 绿色农业技术推广: 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有机肥料,减少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降低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7.3 耕地利用结构优化与特色农业发展: 引导农民根据土地条件和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高附加值、特色化的农产品,提升耕地经济效益。 7.4 政策支持与管理创新: 提出完善耕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农业投入,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农民培训,建立耕地地力监测与预警机制,提升耕地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第八章: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总结: 提炼本书研究的主要发现,例如同安区耕地地力的总体水平、区域差异、主要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核心问题。 8.2 研究展望与建议: 指出未来在同安区耕地地力研究、调查与评价方面可能的发展方向,例如引入更先进的监测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加强对土壤微生物、土壤健康等方面的研究,深化气候变化对耕地地力的影响评估,以及提出更具前瞻性的耕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三、 本书特色与价值 本书《同安区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具有以下显著特色与价值: 1. 紧密结合地方实际: 本书的研究对象聚焦于同安区,深入挖掘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和人文条件,使研究结论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直接服务于同安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 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了遥感、GIS、GPS、土壤分析、统计建模等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保证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3. 内容全面深入: 从宏观的区域概况到微观的土壤养分,从数量变化到质量评价,再到生产潜力分析,本书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同安区耕地地力评价体系。 4. 实用性与前瞻性并重: 在系统评价同安区耕地地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保护与提升对策。同时,也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前瞻性。 5. 服务决策与指导实践: 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为同安区各级政府部门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发展政策、耕地保护措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也可为广大农业生产者在科学种田、提升产量、保护环境方面提供指导。 四、 结语 《同安区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承诺。它承载着对同安区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农业发展的美好期盼。我们期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耕地保护和利用的进一步关注,为同安区乃至更广泛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