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云南稻作源流史
定价:66.0元
售价:49.5元,便宜16.5元,折扣75
作者:管彦波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16159187
字数:359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云南稻作源流史》基于云南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背景,尤其是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在整个稻作研究相关理论与成果的基础上,从多维的视角探寻了云南作为稻作起源地之一的有力证据,可以说程度上推进和深化了20余年来停滞不前的云南稻作起源研究。同时,作者还从云南稻作的历史发展、稻作农耕技术体系、稻作农耕仪礼及农耕神观等方面,对云南稻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如果说“起源”是对前任研究成果的继承与深化的话,那么这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则可以说是可贵的学术新贡献。
管彦波,1967年6月生,云南宣威人,历史学博士、特殊津贴专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楚天学者讲座教授。2011年12月20日,在中国校友网大学研究团队发布的《2011年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中,入选第三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目前已出版《民族地理学》、《中国西南民族社会生活史》、《文化与艺术: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研究》、《中国头饰文化》等5部专著及合著8部,有3部个人著作获得全国性的或部级一、二、三等奖。发表文章120余篇,其中有1O多篇次被相关二次文献转载,有3篇文章获奖。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族历史地理、生态人类学,尤长于中国南方民族社会历史与文化生态的研究。个人代表作《民族地理学》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引起历史地理学界和民族学界的关注,被认为是我国民族地理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对其物质基础的深入挖掘。《云南稻作源流史》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深入探讨了稻作这一在中国农耕文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的作物,在云南这片特殊地理区域的起源和演变。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单纯的植物学或考古学层面,而是将视野拓展到了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力求从更宏观的视角来解读稻作文化如何塑造了云南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乃至于人文地理。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云南地区稻作的传播范围、技术革新以及其对人口增长、村落形态的影响,都有详尽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作者还特别强调了稻作文化与边疆地区民族关系的互动,以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稻作如何成为连接不同民族、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这本书为我理解云南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切入点。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非常“接地气”的,尽管它研究的是历史,但内容却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紧密相连。作者在《云南稻作源流史》中,不仅仅讲述了稻作起源的宏大叙事,更关注了普通百姓在稻作发展过程中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变迁。书中有很多关于古代农具的细节描述,以及不同地区农民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出独特的耕作技术和灌溉系统。这些内容让我对那些默默奉献在土地上的祖辈们充满了敬意。而且,书中还探讨了稻作文化如何渗透到云南各民族的社会习俗、节日庆典甚至神话传说中,展现了稻米在当地人民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地位。这些人文关怀的视角,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叙述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读这本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像是在与历史对话,感受那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带来的温情和力量。
评分我一直对农业历史,特别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粮食作物起源很感兴趣。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云南稻作源流史》时,毫不犹豫地买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云南地区稻作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作者并非仅仅罗列史实,而是将地理环境、气候变化、民族迁徙等多种因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来解释稻作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成为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根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详细介绍了云南地区特有的稻作技术和品种,这些信息对于理解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独特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比如,关于旱稻和水稻在云南不同生态环境下的适应性演变,以及由此发展出的多样化的耕作方式,都让我看到了农业文明在特定地理条件下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读这本书,我仿佛能感受到古老农夫们在田间劳作的汗水,也能体会到稻米从一粒种子到养育一方生灵的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评分对于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学术深度和研究的严谨性。作者在《云南稻作源流史》中,以一种非常专业且系统的方式,梳理了云南地区稻作的悠久历史。从史前时期的萌芽,到中原王朝时期逐渐的传播和影响,再到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介入,每一个阶段都有详实的研究和论证。书中大量引用了考古发现,特别是那些关于古代稻谷遗存、农具以及相关壁画、岩画的描述,为稻作起源的追溯提供了有力的物证。同时,作者也广泛借鉴了民族学、语言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维度来解读稻作文化在云南地区的传播路径和演变过程。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农业史,更是一部集历史、考古、文化等多重面向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尤其是对于一些关于争议性学术问题的探讨,作者都能做到引经据典,逻辑严密,给人一种信服感。读完后,我对云南稻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云南稻作源流史》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厚重感,那种古朴的色调和字体,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深邃。翻开书页,首先吸引我的不是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书中穿插的那些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手绘图。有的描绘的是古代的农耕场景,田埂纵横,人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依稀可见;有的则展示了不同地区出土的稻作遗存,那些形态各异的陶器和石器,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穿越时空的考古学家,在一点点地拼凑和还原云南这片土地上稻作文明的完整图景。书中的论述也非常严谨,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将那些模糊的历史碎片串联起来,逻辑清晰,论证有力。读完之后,我对云南的稻作起源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不再是之前那种零散和模糊的概念。尤其是关于不同稻作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这些内容都让我大开眼界。感觉不仅仅是在读一本史书,更是在品味一段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