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一周七天玩转心理学
定价:35.00元
售价:26.3元,便宜8.7元,折扣75
作者:(韩)朴珍英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1115383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畅销韩国的心理轻科普读物1个星期、7个心理话题、让生活大为改观
一周七天,每一天都有不一样的心理话题。在一周七天之内,甩掉“周一病”、战胜拖延症、厘清人生目标、找寻到生命的意义、提升自尊心、收获满满的幸福。
推荐序 我们生活在怎样的时代?周一(Monday)1 拧紧微微松动的螺钉 与懒惰的自我为敌 自控力是有限的资源 一日之计在于晨 隐藏真实的自我 转变观念附:贫困会让智商下降?周二(Tuesday)1 从容度过周二减压练习2 找到做事的乐趣增强动机的“仪式” 结束的非凡意义 “如果-那么”计划 手臂向内弯回首来路——厘清目标 强调主义的社会 真有的选择吗? 对他人的期待3 积极和消极的思考方式 希望会变好,就真能变好吗? 战略性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性附:警惕一味地努力周四(Thursday)1 寻找人生真正的意义 人是寻找价值的动物2 我认为重要的是什么? 他做这个否定行为的理由是什么? 自我实现要经历痛苦吗?1 什么是自尊? 竭尽所能地维护自尊2 培养健康的自尊 改变我人生的事是什么? 是什么支撑着我的自尊? 归属感有利于维护自尊附:感谢和激励的力量周六(Saturday)1 幸福从何而来? 幸福是天生的吗? 神经质与幸福的关系 比财富更重要的事附:不公平的感觉 年薪与婚姻状况对幸福的影响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收获幸福的方法——创造幸福 人际交往应更看重质量2 将熟悉的事当作陌生的事来处理 做出小的新改变 享受内心的悠闲 体验重于物质 明智的选择结束语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朴珍英,社会心理学者,韩国延世大学的心理学硕士。主要关注社会性、信任、两等研究主题。为了打破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分享一直以来被学者垄断的实用心理学知识,她开设专栏,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进行介绍社会心理学知识。代表作有:《敏感动物:我们为什么那么在意别人的脸色》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心理学”这个词总有点距离感,觉得那是专业人士才研究的领域。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固有观念。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深奥的心理学原理展现在我面前。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动机”的那部分。它没有讲太多复杂的理论模型,而是通过分析我们为什么会拖延,为什么会想要达成某个目标,从根本上剖析了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它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策略,比如如何设定SMART目标,如何利用“惩罚”和“奖励”机制来增强执行力。我尝试着运用书中的一些方法来克服我的拖延症,效果确实不错,感觉像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此外,这本书在讲解“压力与应对”时,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它不仅仅告诉我们压力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比如正念练习、放松技巧、积极思考等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活中的很多困境都有了新的认识,并且掌握了一些可以尝试去解决问题的方法。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没抱太大期望,想着“一周七天玩转心理学”,听起来有点像那种速成或者浅尝辄止的读物,怕它内容太泛或者不够深入。但翻开之后,立刻就被它的编排方式吸引了。作者很巧妙地将心理学的知识点分散到一周的七天里,每天都有一个主题,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循序渐进的心理学探索之旅。第一天讲的是“自我认知”,第二天讲“情绪管理”,后面几天依次涉及“人际沟通”、“习惯养成”、“压力应对”、“决策思维”和“幸福感提升”。这种结构的好处在于,它不会让读者一开始就感到信息过载,而是能够每天消化一点,一点一点地建立起对心理学的基本认识。而且,每个主题下面又会细分出很多小的知识点,用很生动有趣的案例来解释,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感。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理论时,会穿插一些实际可操作的小练习或思考题,鼓励读者边读边实践。比如在讲情绪管理那天,它就提供了一些情绪识别和调节的小技巧,我尝试了一下,发现效果还挺明显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丢在一边的书,而是真正能让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悟、有所改变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设计真的太贴心了!作为一名平时工作就很忙碌的人,很难抽出大块的时间来系统地学习一门新知识。而“一周七天”这个概念,恰好符合了我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每天只需投入大约一个小时,就能把当天的内容消化吸收,甚至还能有时间做些小练习。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一个“心理学体验官”的养成手册。每个章节的开头,都会设定一个与该主题相关的“场景”,比如第一天的“面对镜子里的自己”,第二天的“捕捉你的情绪小怪兽”。这种沉浸式的开场,能很快把我的思绪拉到那个情境中,让我主动去思考“如果是我,会怎么做?”。而且,这本书在讲解过程中,会频繁地引用一些心理学实验的研究成果,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实验名称和数据,而是会详细地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结论,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趣味性。比如在讲到“从众心理”时,就详细介绍了几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我对这一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整体而言,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知识的传递也循序渐进,完全不会让人感到压力。
评分我是一个对“人”和“行为”充满好奇的人,一直想深入了解大家为什么会做出某些选择,或者表现出某种行为。这本书就像是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人性”的大门。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从个人心理到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比如在讨论“人际沟通”时,它深入剖析了有效沟通的要素,包括倾听的技巧、表达的艺术,以及如何避免沟通中的误区。它还特别提到了“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除了说话,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甚至语气,都在默默地传递着信息。这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身边人的非语言信号,也反思自己在与人交流时,是否无意识地传递了负面信息。另外,关于“习惯养成”的章节,给我带来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它不是空泛地讲“坚持就是胜利”,而是深入分析了习惯形成的心理机制,比如“触发器”、“惯性”和“奖励”,并提供了具体的步骤来帮助我们改变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这本书让我觉得,理解心理学,就是理解我们自己,理解这个世界。
评分我对心理学一直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它离普通人的生活有点远,要么是晦涩难懂的理论,要么是过于专业的术语。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伪心理学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它最大的亮点在于,把原本可能让人望而生畏的心理学概念,用极其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给解读出来了。比如说,在讲到“依恋理论”的时候,它没有直接抛出一堆学术名词,而是通过分析我们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如何影响了我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讲得特别形象,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在感情里缺乏安全感。还有关于“认知偏差”,它列举了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思维误区,比如“确认偏误”、“锚定效应”等等,这些词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但它通过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比如买东西时容易被价格影响,或者在信息获取时只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平时很多时候的判断都是被这些“小陷阱”给误导了。这本书让我觉得,心理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解了这些,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