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理论性不强,更多的是一种实践性的指引,非常适合像我这样一线的小学教师。它没有空泛的教育理论,而是落脚在老师们日常教学中的具体场景。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提问与引导”时,给出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提问范例,比如开放性提问、探究性提问、启发性提问等等,并且会分析不同类型提问的效果。我之前总是觉得自己问的问题不够有深度,孩子们的回答也很表面。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设计我的提问,比如在讲故事的时候,我会问“如果换成你是小兔子,你会怎么做?”而不是“你喜欢这个故事吗?”。我发现,当我提出的问题更具启发性时,孩子们的思考就更深入,他们的回答也更加丰富和有创造性。这本书就像一个贴心的助手,随时为我提供教学灵感和方法支持。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这本书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它没有强调“教学效果”,而是聚焦于“教学过程”,强调老师的观察、倾听和支持。我喜欢它用很多篇幅去描述老师是如何通过观察,发现孩子细微的情绪变化,然后给予恰当的回应。比如,书里提到一位老师发现一个平时活泼的孩子在角落里默默玩泥巴,没有上去打扰,而是静静地观察,然后发现孩子是在模仿妈妈在做家务,于是就悄悄地给孩子提供了一些小工具,让他更好地完成“游戏”。这种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关注,让我觉得非常温暖。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引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角色,不再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像是一个陪伴孩子探索世界的伙伴。
评分我之前一直很困惑,为什么很多教学方法听起来都很棒,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总觉得“不对味”。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很多时候问题不在方法本身,而是我们缺乏一个清晰的教学框架来指导我们选择和应用。这本书提供的课程框架,就像一个地图,帮助我们理清了教学的脉络。它把教学活动分解成“情境创设—观察与倾听—提问与引导—支持与延伸”这几个核心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指导建议。我尝试着按照这个框架来设计我的户外探索活动。我不再是简单地带领孩子去玩,而是先思考“我想让孩子在这趟探索中获得什么经验?”,然后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情境,比如在草地上埋下一些“宝藏”让他们去寻找。在孩子寻找的过程中,我不再只是喊“快点找!”,而是用提问引导他们去观察地上的痕迹,去猜想宝藏可能藏在哪里。最重要的是,当孩子们找到宝藏后,我不是直接收起来,而是引导他们去分享,去讨论,甚至鼓励他们用找到的物品进行新的创作。这种有条理的教学过程,让我的教学更有目的性,也让孩子们参与得更深入。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直接给出“怎么教”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这么教”。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某个教学理念时,会穿插幼儿的真实对话和行为片段,然后引出老师的内心反思。这让我感觉不是在听理论课,而是在参与一场真实的教学研讨。比如,书中关于“观察与倾听”的部分,并没有罗列一堆观察工具,而是通过一个老师记录孩子在玩沙时,从最初的“堆城堡”到后来的“挖掘通道”,再到“模拟洪水”,然后详细分析了老师是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捕捉到孩子从模仿到创造、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转变过程。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还记录了自己当时的想法,比如“我当时以为他只是在随便玩,但回想起来,他其实在进行一项复杂的工程设计。” 这种“慢下来”去观察和反思的引导,让我这个年轻的老师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尊重孩子们的每一个想法和行为,不再急于评判,而是去理解和支持。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真的把“反思”这件事做到了极致。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感觉“学会了”的书,而是让你读完之后,会不断地去回想自己的教学经历,去问自己“我当时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更好的方式?”。书里有很多章节都以“故事”的形式呈现,讲述了不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他们的思考。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关于“处理孩子间的冲突”的故事。故事里的老师并没有立刻站出来调解,而是先观察了孩子们的互动,然后引导他们自己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老师在事后还详细记录了自己当时的想法,比如“我当时想直接告诉他们谁对谁错,但我意识到那样只会让他们产生对抗情绪,而不是学会解决问题。” 这种诚实的记录和深入的剖析,让我感觉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真诚分享的老师在对话。它教会我,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而反思,就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