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你不知道的自己 心理学 书籍 |
| 作者: | 曾奇峰 |
| 定价: | 58.0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出版日期: | |
| ISBN: | 9787559616074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大32开 |
| 内容简介 | |
本书用一个全新的角度, 诠释我们司空见惯的人与事、喜怒与哀愁、悲欢与离合。作者心理与教学二十余年的经验,全部浓缩在这本书中, 让你回味无穷、受益绵长。作者用机警、睿智的语言表达心理现象和人生经验,如同寓言般将心理学常识由浅入深地、生动活泼地娓娓道来,让你看到“你不知道的你自己”,并在不经意中,帮助你领悟自我认识上的局限。 |
| 目录 | |
序一:那不经意的一瞥 序二:有凌厉的山峰,有绿树木,有…… 序三: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序四:奇峰?奇峰! 自序:不可言说?……说吧! ? ? ? 章 chapter one 我们内心的冲突 心灵深处的噪音? /? 001 ? 002 孤独让人产生内心的冲突 006 恐惧,来源于我们的想象 008 成就感是对抗烦恼的良药 010 偷窥成瘾源于感的缺失 014 神情内敛—健康人格的东方描述 019 厚道的聪明更容易取得不凡的成就 021 守住生活的基线,未来就不那么艰难 023 恐惧,是一种潜意识里的逃避 029 人生受的是发生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战争 034 把过去的痛苦和惩罚与现在分开 036 充实与空虚在一念之间 038 嫉妒产生于“欣赏不能” 041 父母与孩子距离过远过近, 都会损害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046 学习困难的差生是被父母“好心”培养出来的 051 我们对孩子,为什么比对自己还苛刻 056 教师、家长的工作是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059 受到外界过多控制的孩子, 会在学习之外的方面找回自己的自主感 062 真爱就是不功利、不势利地爱他人 064 不要用“”过度控制孩子 067 兴趣是孩子学习永不衰竭的核动力 ? ? 第二章 chapter two 把自己当自己 拥有内心的安宁? /? 069 ? 070 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 072 让快乐成为一种习惯 073 人类面临的的困难也许并非是生和死,而是男和女 077 人际交流的目的,是愉悦别人和愉悦自己 079 容易丧失“希望”的人会错过改变处境的机会 081 对一个人厉的惩罚是让他看看他是怎样一个人 083 允许自己成为有温和自大感的人 085 淡定就是不算计金钱或者冲突,而是看重心灵的自由 087 自卑感来自对他人的苛刻要求, 他人和自己都不能令自己满意 089 不试图改变自己去适应他人, 不试图改变他人去适应自己 091 把事情做得很好或很坏,都是在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095 以本色做人,成为对自己诚实的人 097 走自己该走之路,是保留独立人格的做法 099 不是别人伤害了我们,是自己的愿望伤害了自己 101 你就是你朋友的后院,让他在危难的时刻栖身避难 103 给予和接受祝福时,我们能感受到爱和被爱 ? ? 第三章 chapter three 越是本能的越可靠 活着实际上是一门专业? /? 105 ? 106 所有人都会在轻视他人时很迟钝,被他人轻视时很敏感 108 家庭是塑造孩子情感、认知和行为模式的“工厂” 114 如何打败控制命运的力量 116 培养把复杂问题简洁化的能力 118 内向者会不自觉认同别人的评价, 使自己成为与别人的评价相符的人 122 善良是洞察人性中恶的能力, 并把他人的痛苦完整地理解为痛苦的能力 124 男人没友谊,可能比没爱情还可悲 128 外表改变,前提是内心的改变, 也是酝酿下一次更大改变的推动力 132 修补人生 134 如何摆脱对自己的关注,放下身外之事 136 为人生的愿望设置一个顺序,内心就能恢复和谐了 139 活下去的任何一个简单理由, 都比活不下去的任何一个理由重要 142 在复杂的情况下,直觉往往是我们的北极星和指南针 144 过强的竞争动力和上进心让你生病 146 充分了解性格,命运就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子 153 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多指责或被别人过多支招的人,容易过分 在乎别人的看法 155 真正的爱是疗愈命运之外创伤的良药 157 大悲无泪:真诚从来不是一个是否愿意真诚的问题,而是一个 是否有能力真诚的问题 162 自尊意味着对自己的愿望的尊重 166 学不好外语,是不愿意学好, 不想跟 |
| 编辑 | |
只有的心理师,才会在不经意的一瞥中,看到“你不知道的你自己”,并在不经意中,帮助你领悟自我认识上的局限。本书作者将心理与教学二十余年的经验,用全新的角度, 诠释我们司空见惯的人与事、喜怒与哀愁、悲欢与离合,并全部浓缩在这本书中。无须多言,曾奇峰是的心理学科普作家。不仅如此,其文章内容涉猎古今中外,以小见大,由远而近,文笔淋漓尽致,凝练老道。 |
最近读到一本关于自我探索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神秘,但内容却非常贴近生活。作者以一种非常温和但又直击人心的笔触,引导读者去审视那些我们可能习以为常,甚至不曾察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他没有直接给出“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和细腻的心理学原理,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所在,去思考“为什么我会这样做?”。 书里有很多关于童年经历对成年人格形成影响的讨论,这部分让我感触很深。我突然意识到,很多小时候被忽略的细节,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现在的我。比如,童年时父母对某个问题的处理方式,可能在成年后变成了我面对类似情况时的“自动反应”,而我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个根源。作者通过一些心理学的概念,比如依恋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让我豁然开朗,也对过去的自己多了一份理解和释怀。 还有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也是我特别喜欢的部分。以前我总觉得情绪就是情绪,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不太会去深究背后的原因。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负面情绪并非凭空而来,它们往往是我们内心需求未被满足的信号。作者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识别情绪背后的真正需求,并且找到健康的方式去回应这些需求,而不是被情绪所裹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多了一份从容和智慧。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非常注重实践性。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让你读完之后感觉“嗯,有道理”然后就束之高阁的书。作者在每个章节的结尾都会给出一些小练习,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他会鼓励我们每天记录自己的情绪,或者尝试用新的方式去回应一些沟通中的难题。这些练习看似简单,但坚持下来,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也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更理性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如果你也曾经对“为什么我总是这样?”、“我到底想要什么?”感到困惑,那么这本书也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它就像一位智慧的朋友,在你迷茫的时候,轻轻地拉你一把,让你看到前行的方向。
评分最近手头有一本书,内容可以说是相当的“硬核”,但又奇妙地包裹在易于理解的语言之下。它不像那些铺天盖地的励志鸡汤,而是深入到我们潜意识的肌理,一点点地揭示那些让我们之所以为“我”的根本原因。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做出的选择,遵循的逻辑,甚至产生的情感共鸣,并非完全出自我们清醒的意识,而是被一些更深层的、我们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模式所驱动。 书里对“自我认同”的探讨,让我重新审视了“我是谁”这个问题。它跳出了简单的标签和定义,而是从我们与世界的互动,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经历中,去抽丝剥茧般地构建一个立体的自我形象。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些心理学实验的案例,比如那个著名的“镜子测试”,来展示个体如何发展出自我意识,以及这种意识又是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塑造的。 有一部分内容,讲到了我们如何形成一些根深蒂固的信念,这些信念甚至会成为我们行动的“地基”,支撑着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开始反思,那些我曾经坚信不疑的道理,有多少是真正经过自己思考的,又有多少是简单地从环境或他人那里接收并内化的?作者通过分析“心智模型”的形成过程,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按照自己已经建立好的“地图”在行走,而从未想过去探索地图之外的未知。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我们如何通过“反思性实践”来优化和调整这些内在模式。它不仅仅是让你认识到问题,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如何去“动手”,如何去通过有意识的练习,改变那些阻碍我们成长的思维定势。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让我觉得非常有力量,因为它强调的是个体的能动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总的来说,这本书像是一次深入的“自我解剖”,但过程却一点也不痛苦,反而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而迷人的存在,值得我们去不断地探索和理解。如果你渴望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摆脱那些不自觉的束缚,这本书绝对是一份值得你细细品读的宝藏。它提供的视角和工具,足以让你以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评分这本让我最近爱不释手的书,真的可以说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理历险记”。它没有生硬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充满叙事感的方式,带领我们潜入人类心灵的幽深之处。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用引人入胜的笔触,描绘了我们内心世界里那些错综复杂、却又无比真实的图景。 其中关于“动机”的解析,让我印象深刻。我发现,很多我们以为是出于某个理性原因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原始、更基础的驱动力。比如,有时候我们追求某个目标,并非因为那个目标本身有多么吸引人,而是因为它能够满足我们内心深处某种未被看见的渴望,比如被认可、被爱,或者仅仅是为了避免某种不适。这种洞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很多长久以来的执着。 书中还特别强调了“非暴力沟通”的理念,虽然不是主题,但贯穿其中,给我很大的启发。它不是那种表面上的礼貌,而是真正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并以一种尊重和真诚的方式去表达自己。作者通过大量的对话案例,展示了如何识别和化解冲突,如何在人际关系中建立更健康、更和谐的连接。我感觉自己在这方面有了很多实践的灵感。 另外,关于“决策心理学”的章节,也是让我大呼过瘾。我常常困惑于自己做出的一些看似“不理性”的决定,比如明明知道某个选择不好,却还是忍不住去做了。这本书则解释了各种认知偏差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的,比如锚定效应、确认偏误等等。了解这些“心理陷阱”,让我觉得自己在未来做决策的时候,能够更加警惕,也能够更有效地规避风险。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从“知道”到“做到”的桥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方式的重塑。它鼓励我们去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去理解那些曾经让我们困惑的行为,并且赋予我们改变的力量。如果你也对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逻辑感到好奇,这本书绝对能够满足你的求知欲,并且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最近读完一本书,感觉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探索,而这本书就像是一张详细的地图,不仅指引我找到了迷宫的出口,还让我了解了迷宫的构造和其中的奇妙之处。它的内容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地揭示了我们之所以是我们,背后的心理机制。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社会心理学”的部分。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和行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地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比如,为什么在群体中,人们更容易做出一些个体不会做出的决定?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某件事是错误的,却仍然会随波逐流?作者通过对从众、服从等现象的深入剖析,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有了全新的认识。 另外,关于“认知失调”的讨论,也让我醍醐灌顶。我常常会发现,当我的行为和我的信念发生冲突时,我会感到一种不舒服,然后会想方设法去弥合这种矛盾,即使这意味着要扭曲自己的认知。这本书让我明白,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并且理解了它的运作机制,能够帮助我们更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而不是陷入无谓的纠结。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心理工具”,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觉察能力。它不是那种给你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提问,去思考,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我感觉自己在这本书的引导下,对于自己内心的一些“小剧场”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学会了如何去“导演”它们,让它们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让你“看见”自己的书。它用科学的视角,去解读那些曾经让你感到困惑的心理现象,并且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他人。如果你也曾对人性的复杂性感到好奇,或者渴望获得更强大的内在力量,那么这本书一定能够给你带来深刻的触动和长远的助益。
评分最近捧读的一本心理学书籍,其内容之丰富,视角之独特,令我印象深刻。它不像市面上许多浅尝辄止的心理读物,而是以一种严谨却不失趣味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人类心理的奥秘。作者似乎拥有洞察人心的能力,总能用最恰当的比喻和最生动的案例,揭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心理活动。 书中有关于“潜意识”的论述,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我们的行为和思想都是出于清醒的意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潜意识才是我们行为的巨大驱动力。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冰山,我们看到的只是浮出水面的一小部分,而真正影响我们的,是水面下那庞大而复杂的潜意识世界。作者通过对梦境、失言、以及各种无意识行为的解读,让我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深的敬畏。 还有一个让我特别着迷的部分,是关于“情绪的生物学基础”。我一直以为情绪是抽象的,但作者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了各种情绪是如何在大脑中产生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理反应的。了解了这些,让我觉得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更科学的认知,也能够更坦然地接受和处理它们,而不是一味地压抑或逃避。 书中还强调了“成长型思维”的重要性,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及时的提醒。作者认为,固定的思维模式会限制我们的发展,而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提升,则能够打开无限的可能性。他提供了一些具体的策略,来帮助我们培养这种成长型思维,并且在面对挑战和失败时,能够从中学习,而不是被打击。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让你“重塑”自己的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全新的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它鼓励我们去探索内心的未知,去拥抱改变的可能,去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强大的人。如果你也渴望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你值得拥有的精神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